一口气读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收藏慢慢看,看完了,你就厉害了
《战争论》 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 ,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震撼世界的经典著作 ,是改变世界的16本书之一 ,是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
Von·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仑的战争。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 利德尔·哈特
《战争论》一经出版即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受到各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被推崇为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研究军事理论人员的必读书。19世纪以来的德国名将大多是《战争论》的忠实读者。据称希特勒常将《战争论》摆在案头,不过他若真正理解了《战争论》,恐怕不会重蹈拿破仑于严冬之际进攻俄国之悲剧性错误的覆辙。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仔细地研究了《战争论》,并自如地运用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例如,苏联政府于1933年发表了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由此可以窥见《战争论》巨大魅力之一斑。 ——-《世界军事史》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高度评价了《战争论》一书的学术价值,始终把"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原理公正地看做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 ——《军事理论》
《战争论》导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置于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作者的贡献可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对西方世界十八、十九世纪的战争现象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从而使军事理论在其深度上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巅峰,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巅峰。因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逐渐领先于世界诸文明,因而《战争论》作为资本主义文明体系孕育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极少数的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成果。
事物的意义从时间角度来看,分现时和长远两部分,意义越是久远,其价值就越大。《战争论》对19世纪的现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演进至21世纪,《战争论》的长远价值也开始凸现。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战争,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就绝不会过时。当代西方许多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主要来自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对于当代战争指导而言,克劳塞维茨在宏观战略层次上的思想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当实力处于绝对劣势时,克劳塞维茨认为:即使自己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也不应该认为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理智的。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兵力很少,那么,尽可能地把一切安排妥当,就始终是理智的。这一论述对今天小国或弱国同大国对抗时战略的制定,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类似这样精辟的观点,《战争论》中可谓珠玑满盘,比比皆是。
克劳塞维茨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研究往往潜入战争的深层,并细致地考察与战争相关的领域。他在探讨军事问题的同时,对其他专业领域常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许多结论,不仅对从事战争的人们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从事非军事活动的其他行业的人们极富启迪,具有超越纯军事专业的价值。
他对"理论"的构建独具慧眼,"任何理论一接触精神因素,困难就无限增多"、"理论必须考虑到人的感情",这些见解对那些试图在自己专业领域建筑理论的学者以及人们如何识别理论的优劣极有启示。
克劳塞维茨具有极其深厚的哲学素养,是一位深悉知识价值的人。
不过,《战争论》的文字内容非常晦涩难懂,这可能跟德国人的思维,还有战争的神秘性,以及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的,一口气很难读完《战争论》的,这里,笔者将各种资料整理一下,罗列如下:
第一章 战争的性质
一、何谓战争?
1. 定义:战争非他,不过是一个大规模的决斗而已。战争就是一种以迫使敌人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一种暴力行为。暴力是一种物质力量,所以是一种手段;而迫使敌人向我方意志屈服才是最后目的。为了充分达到此一目的,必须解除敌人的武装,所以在理论上解除武装也就变成战争的直接目的。
武力的极端使用
2. 两种动机引导人类走向战争:(1)直觉的敌意;(2)战争的意图。在我们的战争定义中,我们早已选择后者为其特征,因为那也是最普遍的。
武器的不断进步可以证明毁灭对方的趋势仍为战争观念的基础,并不因为文明的进步而有所改变。
战争是一种推进到其最高限度的暴力行为;由于一方面迫使另一方面接受其所作的规定,于是也就产生了一种相互作用,并在逻辑上必然导致一种极端。这是第一种相互作用和我们所遭遇的第一种极端。
目的为解除敌人武装
3. 只要敌人不被击败,那他也就有击败我们的可能,于是我们就不能保持主动,反而事事受其支配。这是第二种相互作用,并导致第二种极端。
力量的极端发挥
4. 假使我们想要打垮敌人 ,我们就必须根据敌人的抵抗力来决定应当使用多大的力量.。这是用两个不可分割的因数的乘积来表示,即为:(1)可用工具(手段)的总和;(2)意志的力量。我们会尽可能地增强我们的力量,但是敌人也会这样做,这又是一个相互间的竞争。它又必然会趋向极端,这就是我们遇到的第三种相互作用和第三种极端。
5. 战争绝非孤立行为。
6. 战争不是短促的一击。
7. 战争的结局决不是绝对的。
8. 战争的动机愈强大,则战争也就愈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战前的感情冲动愈激烈,则战争也就愈接近其抽象形式,愈以毁灭敌人为目的,军事与政治目的也愈趋于一致,而战争也就显得纯粹军事性较多而政治性较少。
9. 一切战争都应视为政治行为。
10. 战争是一种奇异的三位一体:(1)包括原始的暴力,连同其要素:仇恨和厌恶在内,那可能使战争类似盲目的直觉;(2)包括或然率(几率,下同)与机会的作用,那使战争成为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3)包括一种政治工具的臣属性质,那使战争变得纯粹属于理性的范围。
这三方面中的第一方面与人民的关系较多;第二方面与将军及其军队的关系较多;第三方面则与政府的关系较多。在战争中爆发的感情必须是早已潜伏在于人民之间的。勇气和才智在机会领域中的表现程度要看将军与其部队的特性而定,只有政治目的则完全属于政府。
二、战争中的目的与手段
11. 我们必须立即区别三种概括的目标,而把所有其他的东西都分别包括在它们之内。它们是军事力量、国家和敌人的意志。军事力量必须予以毁灭,国家必须加以征服。但即便上述二者均已做到,只是敌人的意志尚未屈服,则战争也还不能算是已经结束。任何战争本身并不含有一种完全决定和最后解决的因素在内。
12. 战争并非一种盲目的冲动,而是受到政治目的的支配,那个目的的价值也就决定所应作牺牲的程度。不仅在范围上是如此,在时间上也是如此。
13. 我们可以看出虽有许多途径足以达到政治目的,但唯一的手段却是战争,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受到一条最高法则的支配:那就是使用兵力以决定胜负!
第二章 战争的现实
一、对于战争的天才
14. 勇气有两种:(1)物质勇气,即个人面临危险时的勇气;(2)精神勇气,即为承当责任的勇气。个人面临危险时的勇气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它可能是对于危险的漠不关心。第二,勇气也可能发源于积极的动机。
15. 战争是不确实性的领域:作为计算战争行为基础的一切事物中有四分之三多少都是隐藏在巨大不确实性的雾幕内。
16. 战争为机会的领域!
17. 在战斗的紧张情况中,我们认为所有一切充塞人心的高尚感情,再没有比追求荣誉和名誉的精神更为激烈和持久。
二、战争中的危险和劳苦
18. 在获胜之后要部队再继续不辞劳苦是远较困难的。
19. 任何指挥官都不可以诉说危险、困难、劳苦等等以来作为可耻失败的掩饰,但是凡此种种却足以增大胜利的光荣。
三、战争中的情报
20. 大多数情报都是虚伪的,而人类的懦怯天性也就作了谎言和不真实的放大器。
四、战争中的摩擦
21. 摩擦是区分现实战争与纸面战争的唯一概念。战争所带来的危险,以及其所要求的体力辛劳,都足以增强这种摩擦,而它们也可能应算是摩擦的最大原因。战争中的活动是一种在有抵抗的介质中的运动,正好像最简单和最自然的运动(例如步行)在水中也不易表演一样。所以在战争中,若是仅用平常的力量,则连中等的标准都很难于维持了。
22. 是否有任何种类的润滑油可以减低此种摩擦呢?只有一种,而这一种又并非指挥官或其部队所能经常如愿获致的,那就是部队对于战争的“习惯”。
第三章 战争的理论
一、战争艺术的分类
23. 战争的本意即为战斗,因为在所谓战争的广泛意识内所包括的诸多活动中,只有战斗才是唯一发生效力的根源。但战斗又是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考验,而以后者为其手段。至于精神因素之不可或缺也极为显然,因为心灵的条件对于武力在战争中的使用经常具有最大决定性的影响。
24. 战争的艺术,就其本意而言,即为在战斗中使用某些指定工具的艺术,除了“战争指导”以外即更无较好的名称。在另一方面,就广义而言,一切与战争有关的活动也都属于战争艺术的范围,所以一切有关建军的工作,例如征召、装备和训练等都包括在内。其包括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即为(1)这些单独战斗本身的形成和指导;(2)根据战争的最后目的,对于它们之间所做成的组合。前者称为战术,后者称为战略。战术为在战斗中使用军事力量的理论。战略为使用战斗以达战争目的的理论。
25. 此种狭义的战争艺术本身又分为战术和战略。前者所关心的为个别战斗的形式,后者所关心的则为战斗的运用。二者都是仅透过战斗而与行军、宿营、舍营等环境发生关系,而这些环境是战术性的还是战略性的,又应依照其与会战的形式和意义之关系而定。
二、战争的理论
26. 战斗是与危险因素不可分的,因为所有一切战争活动都是在其中进行,正好像鱼之于水和鸟之于空气。但危险所造成的各种效果,都直接地即本能地,或透过理智的媒介而影响到感情。在前者的情况中,其效果是一种想避免危险的意愿,如果做不到的话,结果即为畏惧和焦虑。假使不发生这样的效果,那就是因为勇气克服了那种本能。但勇气又并非理智的行动,而也和恐惧一样是一种感情,不过后者所希望保全的是肉体,而勇气所想要保全的却是精神。
27. 战斗,就其本质而言,即为敌对感情的表现,但在我们称之为“战争”的巨大战斗中,敌对感情又往往自动变成一种敌对观念(或意图),即个人与个人之间已经不再有敌对情感之存在。最初双方几乎是毫无恶感,但战斗本身又还是能够激发敌对的感情;因为任何人在奉行其长官的命令而对我们执行暴力行动时,必然会刺激我们想要对他采取报复的行动,而不会原谅他是奉命行事,这是人性,甚至也可以说是兽性。
28. 在战争中的一切情报资料的巨大不确实性也是一种特殊的困难,因为就某种程度而言,所有一切行动的计划都是在一种微明或黄昏的光线下做成的,它们也像雾幕或月光,时常会给予事物以夸大的体型和不自然的印象,心智必须发现此种微光使视觉所看不清楚的东西。换言之,又是当缺乏客观知识时,所必须依赖的还是个人的才智。
第四章 战略
一、若干一般观念
29. 本书对于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使用会战来作为达到战争目的的手段。”严格说来,它所注意者应即为会战而已,但其理论必须把这种真实活动的工具————即武装部队————包括在其考虑之内,因为会战是要用部队来打的,而会战也将其效力显示在部队之上。
30. 一切的物质因素都非常简单,但对于精神因素的了解则远较困难。
31. 在战略中要想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其所需要的意志力是远比在战术中所需要的要大。
二、精神力量
32. 主要的精神力量为指挥官的才智、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
33. 一支军队的民族精神(热心、狂热、信仰、意见)在山地战中能做最大的表现,因为在那种情况中每个人直到一般士兵都必须各自为战。因此,多山的国家对于游击兵力也是最佳的战场。
34. 部队经过训练所获致的效率、技巧和勇气,将部队铸合成一个整体,在一个平原国家中最能显示其优点。
35. 在一个丘陵起伏、地形变化多端的国家中,一位将军也就会有发挥其才智的最佳机会。
三、军队的武德
36. (1)武德仅为常备军的一种素质,而他们也最需要它。在民族性的抗暴战争中,武德的地位也就由民族天性所取而代之,在那种情况中这种天性也自动发展得较快。
(2)当常备军对常备军作战时,则武德的影响较不显著,但当常备军对付民族性的起义(或游击兵力)时,则武德就非常重要,因为在那种情况中,部队比较分散,而每个师也都要各自为战。当军队可以保持集中时,则将才也就能做较大的发挥,并可以补军队精神之缺乏。所以一般说来,当战场及其他环境使战争变得较为复杂和使兵力较为分散时,则武德也就变得更为重要。
假使一支军队缺乏这种素质,则应竭尽一切努力以使战争的行动尽量简化,又或是在军队组织中的某些其他方面引入双倍的效率,而不应期待仅凭常备军的虚名取胜。
37. 军队的武德只可能发自两个来源,而且还必须二者配合:第一是一连串的屡战屡胜;第二是对军队的最高度训练。
四、果敢与坚忍
38. 在全世界所有一切慎重之士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发源于怯懦。凡是缺乏果敢的人,绝对无法成为卓越的将帅。
39. 阶级愈高果敢也就愈少。几乎所有在历史上被认为只是庸才的将领,也就是在握有最高指挥权时反而优柔寡断的人,但当他们在较低的阶级时,却往往又是以果敢和决断著称的。
40. 人性的弱点本是倾向于放弃,仅凭一种巨大的意志力,其表现也就是当前和未来人类所敬佩的坚韧精神,始可以引导我们趋向我们的目标。
五、数量优势
41. 战略确定会战的地点、时间和所应使用的兵力数量。
42. 仅当数量优势大到足以抵消所有其他因素的效力时,它才是决定战斗胜败的最重要因素。此种分析的直接结果即为应尽可能把最大数量用在决定点上。不管所用的部队是够还是不够,但我们在这一方面却必须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去做。此即为战略中的第一原则。
43. 每当不能获致绝对优势时,唯一的办法即为利用我们手中所已有的兵力来做巧妙的运用,以求在决定点产生一种相对优势。所谓相对优势————即在决定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通常是以下述几种因素为其基础:对于那些点的正确研判,一开始对于兵力所给予的正确方向,以及为重要利益而不惜牺牲不重要利益的决心————换言之,也就是使兵力保持一种压倒数量的集中。
六、奇袭
44. 奇袭不仅是获致数量优势的工具,而且其本身,基于其精神效力,也同时被认为是一种实质性的原则,当奇袭能获得高度的成功时,则其后果即为在敌军内部发生混乱并丧失勇气。
45. 秘密和迅速是这个乘积中的两个因素,这又必须假定政府和统帅具有巨大的精力,而军队又有高度的效率,若非如此则无从收奇袭之效。
七、谋略
46. 对于一位将军而言,正确和敏锐的眼光是要比狡猾更需要和更有用的一种素质,尽管若不牺牲主要的素质,则听任其存在也无妨害。
47. 在战略指挥之下的兵力愈弱,则也就愈有运用谋略之必要,因为对于弱小的兵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谋略也许即为其最后的救星。其情况愈危殆,则愈有作死里求活、拼命一战之必要,于是在此时谋略也就愈能补其果敢之不及。
八、在空间与时间中的兵力集中
48. 除了努力扩充兵员(但这常常不是统帅所能决定的)之外,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除非为实现迫切的任务必须把兵力调开之外,否则绝不应分散兵力。
49. 在战斗过程内所获得的战术成功,通常都是发生在混乱和衰弱的阶段中;但是胜利所实现的战略结果,换言之,也就是整个战斗的结果,姑且不论其大小,都是完全位于那个阶段之外的。因为仅当各个部分的战斗结果自动合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时,战略结果方始出现,但到了那时,所谓高潮(危机)的阶段也早已过去,兵力都已恢复其原有的状态,其减弱的程度现在也就只和实际被毁灭的数量成正比了。此种差异的后果是:战术上可以逐次使用兵力,而在战略上则须同时使用。
50. 假使在战略中,损失并不会随所使用部队的数量而增加,反而还会递减,则作为一种自然的后果,兵力愈大,对我们有利的决定也就会愈确实。因之在战略中我们所应使用的兵力也就自然是多多益善,而且他们也应该同时使用以求达到立即性的目的。
51. 一切可供使用和指向战略目标的兵力必须同时应用,若一切事物都能集中在一个行动和一个运动之内,则此种应用也就愈能完全。
九、战略预备队
52. 预备队有两个目标,而且彼此大不相同:(1)战斗的延长和恢复;(2)用来应付意外的情况。第一种目标暗示着对兵力作连续应用的含义,所以也就不可能发生在战略中。假使派遣一个军去协助或援救某一假定即将沦陷之点,那很明显应列入第二类目标,因为在那个点上的战况是不能事先预知的。但假定一个军是明白地被指定用来延长战斗,并且为了这个目的把它放在后方,则那不过是一个部署在火力限度之外的军,却仍然是在战斗指挥官的控制和调遣之下,因此那也就只是一个战术而非战略预备队。
53. 战略指挥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应依照不确实性的程度来控制兵力,以作为应付未来意外事变的预备队。我们发现战略预备队所指向的目的愈广泛,则也就经常愈表面化、愈无用、愈危险。
十、兵力的节约
54. 我们必须注意确使所有的兵力都被包括在战斗之中了,换言之,也就是通常不应容许某一部分兵力闲置不用。假使必须行动,则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部一齐动,因为即便是最无目的的活动也多少还是能够牵制和毁灭一部分敌军,而完全不参加行动的部队,就目前而言也就无异于完全不发生作用。
十一、战争中的行动暂停
55. 假使认为战争是一种相互毁灭的行动,则我们必须假想双方都在做一些进展;但同时,专就眼前而言,我们几乎又必须假定有一方面正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而只有另一方面是在实际的前进中,因为环境不可能对于双方完全一样。此种有关目标的利害的相反,又是由于双方指挥官在动机上有一点相同,即用未来行动改进或破坏双方地位的或然率(几率)。
56. 有三种原因似乎是内在的牵制力量,能阻止战争这个钟表无休止地走下去或者走得太快。第一个原因是人本性中的优柔寡断和怯懦。它使行动具有经常趋于停顿的倾向,它是精神世界中的一种惰性,即是由害怕危险和害怕负责引起的。第二个原因是人的认识和判断都是不完善的,这在战争中比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显得更突出。因为人们很难每时每刻都很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况,至于敌人的情况,由于是隐蔽的,因此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加以推测。第三个原因是防御比较强有力。
57. 战争常常不过是一种武装中立,或一种支援谈判的威胁态度,或一种只想用小力以求小利然后再等待有利机会的企图,或一种不得已的条约义务,那是尽量采取敷衍塞责的办法。
58. 一个战役中的战斗行动并非是连续进展的,而是一种间歇式的运动,所以在分别的流血行动之间,是常有一种观望的阶段存在,在此种阶段中,双方都会陷入守势,不过同时一个较高的目的又常使侵略的原则支配着某一方面,于是通常也就会使其居于一种前进的形势,不过其进度又还是会受到某种程度的节制。
十二、紧张与休息
59. 假使军事行动中发生了暂停,即双方都不抱积极的目的,那么就会出现休息状态,因而也就出现均势,这里自然指的是最广义的均势,不仅指军队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均势,而是还包括一切利害和关系在内的均势。但是,只要双方中有一方抱有新的积极目的,并且为此进行了活动(即使只是一些准备活动),而对方对此采取了对策,双方之间就会出现紧张态势,这种紧张状态将继续到决战结束时为止,即直到一方放弃自己的目的或者另一方作了让步时为止。
60. 同样的措施在紧张状态中比在均势状态中具有更好的效果发生更大的重要性,而在最紧张的状态中,其重要性就最大。
第五章 会战
一、战斗
61. 战斗才是真正的战争活动,其余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它服务的。战争的意义就是打仗,在其中敌人的毁灭或被征服即为目的,而敌人就是在具体战斗中与我们对峙的军队。
62. 现代战争的最后目的是政治性的,往往也就不能视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便它是简单的,但行动也必然还是会受到许多条件和考虑的限制,所以要想达到目的是不再可能仅凭一个单独的巨大行动,而必须透过许多大大小小但又结合成为一体的行动。
63. 假使我们把战斗的一切特殊目的摆在一边,则我们可以认为敌军的完全或部分毁灭即为一切战斗的唯一目的。
64. 一个果断、勇敢和坚决的敌人是不会容许我们有时间来做大规模和技巧的组合,但是面对着这样的敌人,我们也正最需要技巧。我们也就似乎已经确实证明简单直接的结果要比复杂的较为有利。我们不应以使用复杂计划来击败敌人为目的,反而应尽量简化我们的计划以求先下手为强。
65. 在会战中双方物质损失的比较关系是很难研判的,但精神损失的关系却并不如此。有两件事可以显示其差异。其一是战场地面的丧失,其次是敌人预备队的优势。若与敌方比较,我们的预备队消耗得愈快,则我们要用来维持平衡的兵力也就会愈多;在这里同时也可获敌军精神优势的确证。士气的损失可以用预备队消耗的程度来加以衡量,也就是被视为一种基本法则来使用。地面的丧失和新锐预备队的缺乏常为决定退却的主要因素。任何战斗都是一种对实力消耗的比较,包括物质和精神都在内,到结束时,哪一方面所保留的总量较大则也就是胜利者。
66. 在会战中所受到的损失大部分是人员的死伤;而在会战之后,则以所俘获的人员和装备为主。前者,多少是胜负双方所共有的,而后者则为失败者所独有。所以通常所俘获的人员和装备也就被视为一种真正的战利品,同时也是胜利的衡量标准,因为凭借这些收获对于胜利的程度也就可以做毫无疑问的宣布。甚至对于精神优势的程度,它们也比任何其他关系更是一种较好的判断。精神力量的丧失平衡也许会产生一种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而把一切的东西都拖垮。所以,那也就往往可能成为一种伟大(或主要)的作战目的。
67. 如果我们现在再研究一下胜利的总的概念,就能发现它包括三个要素:(1)敌人的物质方面的损失大于我方;(2)敌人的精神方面的损失大于我方;(3)敌人放弃自己的意图,公然承认以上两点。作战双方关于人员伤亡的报道从来都不会是准确的,也很少是真实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故意假报的,甚至公布的战利品的数目也很少是完全可靠的。因此,假如报道的战利品的数目不很大,那么是否真正获得了胜利还是值得怀疑的。至于精神力量的损失,除了把战利品作尺度以外,就压根没有适当的尺度可以衡量了。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有一方放弃战斗可以作为另一方获得胜利的唯一确凿的证明。
二、战斗的意义
68. 消灭敌人军队当然是一切战斗的目的,可能有别的一些目的同消灭敌人军队结合在一起,甚至还占主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消灭敌人军队是主要目的,一种是消灭敌人军队是主要手段。除了消灭敌人军队之外,占领一个地方和占领一个目标也可能是一次战斗的总的任务。这种总任务也只是三者中的一项,也可能不止一项。在后一种情况下,通常总有一项是主要的。战争是分为两种主要形式,即攻击和防御,它们对于这些动机中的第一种无所改变,但对于其他的两种却的确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种变化列表如下:
攻击 防御
(1)消灭敌人军队 (1)消灭敌人军队
(2)占领一个地点 (2)防守一个地点
(3)占领一个目标 (3)防守一个目标
三、决定胜负的时刻
69. 在任何一次战斗中都有一些很关键的时刻,对胜负的决定起着主要的作用。换言之,在任何战斗中都有一个时刻,能看作是这次战斗的胜负已定的时刻,过了那个时刻再进行的战斗就是一个新的战斗而不是原来那个战斗的继续了。对决定是否能利用援军有效地继续这个战斗来说,对这个时刻有个明确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假如撇开本来就无所谓胜负的佯攻不谈,决定胜负的时机有三:
(1)假如战斗的目的是夺取一个活动的目标,那么对方丢失这个目标就是胜负已定的时刻。
(2)假如战斗的目的是占领一个地点,那么对方丧失这个地点多半也就是胜负已定的时刻。但是,只有在这个地点非常难以攻克时才是这样。如果是一个容易攻占的地点,那么不管它多么重要,敌人也能不冒很大危险把它重新夺回来。
(3)在不能以上述两种情况决定战斗胜负的其他所有的场合,特别是在即使以消灭敌人军队为主要目的的场合,胜利的一方不再处于松散状态,不再处于某种软弱无力的状态,而失败的一方逐渐使用兵力也已经没有好处,这一时刻就是胜负已定的时刻。
70. 指挥官愈能遵守兵力节约的原则,愈能发挥强大预备队的精神效力,则愈有获胜的确实把握。把兵力指向敌军的侧翼和背面,其效力可能会大增,但却并非说若不如此,则效力就会大减。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第一,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对胜负决定后的成果的影响,常常比对胜负决定本身的影响要大。第二点是奇袭的精神效力。
四、对战斗的相互同意
71. 会战是一种形式非常特殊的决斗,其基础不仅为双方求战的意愿,那也就是同意,而且还有同会战联系在一起的目的,这些目的永远属于更大的整体,后者又有属于较高领域的政治目的和条件。而对于少数几种迫使对方接受会战的手段通常都应该讲求并加以巧妙的应用。主要手段就是首先包围敌人使其不可能退却,又或至少使其退却变得那样困难以至于反而不如接受会战要好些,其次则为奇袭他。
五、会战
72. 什么是主力会战?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军之间的斗争,当然,它并不是为了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不重要的斗争,也不是一发现目的难以达到就要把它放弃的那种纯粹是尝试性的活动,而是为了争取一个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不遗余力的斗争。
73. 只要还有胜利的可能性,就应该在主力会战之中寻求胜利,除非兵力非常不足,否则决不应该由于个别原因而要放弃主力会战。
74. 整个战斗的结果是由所有部分战斗之结果所综合组成的,但这些部分战斗的结果则体现在如下三个不同的方面:
第一,体现在指挥官内心所受到的精神影响上。
第二,体现在我方部队比对方更快的消耗上,这种消耗在有序而缓慢的现代会战过程中是很易于估计出来的。
第三,体现在地区的丧失上。
最后的胜负大致都是由双方最后所保留的新鲜预备队的相对数量来决定。
六、胜利的效果
75. 胜利的影响或效果主要有三种:一,胜利对战争工具本身,也就是对统帅及其军队的影响;二,胜利对参战国的影响;三,上述两种影响在今后的战争过程中所起的真正的作用。
76. 一方的胜利不但随另一方被击败的军队数量的增多而增大,并且是以更大的比例增大的。一场大规模战斗的结局所产生的精神效果,在失败者方面是远比胜利者方面大得多。因此,人们应当特别重视这种精神影响。因为对失败者来说,它是造成新的损失的直接原因。另外,这种影响同危险、艰难和劳累,总之同战争中的一切困难因素有相同的性质,因而同它们结合在一起,并在它们的影响下不断增大。对胜利者来说,这一切能够影响它勇气的进一步高涨。我们看到,失败者从原来的水平下降的程度比胜利者从原来的水平上升的程度大得多。因此当我们谈到胜利的影响或效果时,主要是指失败者所受的影响。
77. 在一次失败的会战中,能够决定人的思考(也可以说人的智力)的,首先是兵力的消耗,其次是地区的丧失(这往往是常见的现象,即使是进攻者,在不顺利时也会丢失地区),再次是队形(部署)的破坏,各部分的骚乱和退却的危险(这一切除了少数例外的情况,会经常出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最后是退却(这往往是在夜间开始,或者至少是在整个夜间还持续进行的)。退却一开始,军队就不得不丢下大批跑散了的和疲惫不堪的士兵,而他们常常正是冲得最远和坚持得最久的勇士。本来只有高级军官才有的失败的感觉,到这时就会波及到各级军官,一直到普通的小兵。尤其当他们想到在这次会战中有许多真正为大家所敬爱的勇敢的战友落在敌人手里的可怕景象时,失败的感觉就更为强烈。同时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所以徒劳无益,是上级指挥官的过错,所以对上级指挥官产生怀疑,于是失败的感觉更加强烈。这种失败的感觉并不是随便产生的想象,它是敌人占优势的证明。敌人占优势这一事实,最初也许被某些原因所掩盖,不易被人们发现,但到会战结束时,总会明显地显露出来。或许人们早已看到了这一事实,然而在缺乏确凿根据的情况下,肯定会希望出现偶然情况,相信天意和幸运,或者进行大胆的冒险。最后,当这一切都证明已经无济于事时,冷酷的事实就无情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了。
七、会战的使用
78. 无论战争在具体情况下是怎样多种多样,我们对于战争的基本信念却还是可以列举如下:
(1)对采取积极行动的一方来说,消灭敌人军队是战争的主要原则,此为达到目标的主要途径。
(2)消灭敌人的军队主要是在会战中得以实现的。
(3)只有伟大而全面的会战才会产生大的结果。
(4)一次若干战斗汇合成为大会战,才能产生最大的结果。
(5)只有在主力会战中统帅才亲自指挥,在这种情况下他宁可相信自己,这也是自然而然的。
根据上述五点我们能够得出一个双重法则,它包含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消灭敌人军队主要是通过大会战及其结果实现的,大会战又必得以消灭敌人军队为主要目的。
79. 凡是抱有大的和积极的目的的人,也就是那些以严重损害对方利益为目的的人,就必定采取主力会战这一最自然的手段。主力会战是最好的手段,谁害怕大的决战而逃避主力会战,常常谁就要自食其果。
80. 我们不喜欢听信将军们可以不流血而获胜。假如说流血的屠杀是残酷可怕的,那么这只能使我们更加严肃地对待战争,而不应当使我们出于人道让佩剑逐渐变钝,以致最后有人使用利剑把我们的手臂砍掉。
八、追击
81. 若无追击则任何胜利都不能取得巨大的效果;无论胜利的发展是如何地短促,它也总有个初步追击的时间。对战败了的敌人的追击,是从他放弃战斗撤出阵地的时候开始的。至于在此之前双方交替出现的一切前进和后退的运动,都不能算为追击,而只是会战进程本身。在对方放弃战斗撤出阵地的瞬间,胜利虽然已经肯定了,但它的规模常常还很小,并且它的效果还不大。如果不在当天进行追击以发展胜利,那么胜利就不会在许多方面提供更积极的利益。初步追击就其程度来说可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用骑兵进行追击。这种追击主要是监视和威胁敌人,而不是真正紧逼敌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大的地形障碍就常常可以妨碍追击者前进。
第二种,各兵种组成的强有力的前卫进行的追击。自然大部分骑兵要参加这种追击。这种追击能迫使敌人一直退到他后卫的,或者整个军队的下一个阵地。一般情况下,失败者不会立刻有利用这种阵地的机会,因此胜利者能继续追击,但多半不超过一小时的行程,或者至多不过二、三小时的行程,要不然,前卫就有得不到充分支援的顾虑。
第三种,也是最强有力的一种,胜利者倾其整个军队的力量继续向前推进的追击。此时获胜的全军都继续前进直到其体力所能忍耐的极限为止。
82. 胜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追击时的猛烈程度。但更进一步,胜利的效果很少终止于立即的追击;相反地,胜利的路径从这时起才真正地展开。在以后各阶段的追击中,我们又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程度:单纯追击,真正紧逼(加紧的尾随追击)和以截断敌人退路为目的的平行追击。
单纯追踪可以使敌人继续退却,一直退到他认为可以再度发动一次战斗的地点为止。可这种单纯追踪不能象下面两种追击那样使敌方军队进一步崩溃.
假如我们是要索取更多的东西,不满足于把敌人追到原来的营地和占领敌人放弃的地区,也就是说,每当敌人的后卫要停止时我们就用做好攻击准备的前卫向他发起攻击,那么就可以促使敌人加速撤退,促使敌人瓦解,此即所谓正在紧逼(加紧追击)。在这样的情形下,敌人不是连续地退却而是连续地溃逃。
最后,第三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追击方法,就即向失败者退却的目的地进行平行追击。
83. 失败者对于此种平行追击只有三种不同的对策。第一种办法是,通过出其不意的攻击,截击敌人,获得成果。但从失败者的处境来看,获得这种成果的可能性通常是不大的。很明显,只有具有果敢精神的敢作敢为的统帅和虽已战败但尚未彻底失败的优秀的军队才能获得成功。因而,失败者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办法。
第二种办法是加速退却。但这刚好是胜利者所希望的,而且这种退却很容易使部队过度劳累,使大批人员掉队,使各种车辆和火炮丢失加上损坏,因而造成莫大的损失。
第三种办法是躲开敌人,绕过容易被对方截断的地点,离开敌人尽量远些,比较轻松地行军,从而能够避免一些匆忙退却时的不利情况。这是三种办法中的下策,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甚至有时还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有成功的先例。然而一般地说来,人们采取这种办法事实上大多不是由于相信这种办法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达到目的,更多的是由于别的令人难以忍容的理由,即害怕同敌人进行真正的战斗。害怕同敌人进行真正的战斗的统帅都该死!所以应利用防御的有利地形,周密地准备和谨慎地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只有通过这些战斗才能使军队的精神力量再振奋起来。
九、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84. 在失败的会战中,军队的力量遭到了破坏,而精神力量遭到的破坏比物质力量受到的破坏更大。在新的有利的情况出现之前进行第二次会战,必将招致彻底的失败甚至全军覆灭。在军事上这是一条公理。就其性质来说,退却应当进行到力量的均势重新恢复时为止,这种均势的恢复可能是由于得到了增援,也许是由于有坚固的要塞作掩护,或许是由于利用了大的地形障碍,也可能是由于敌方兵力过于分散。均势恢复的迟早取决于失败的大小和损失的程度,但更多地取决于是敌人的性格。
为了利用敌人的这些错误或弱点,为了不在形势所要求的范围之外多退一步,更主要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力量,退却必须缓慢地进行,必须且战且退,一旦追击者在利用他的优势时超过了限度,就予以大胆而勇猛的反击。
85. 谁认为在会战失败后的总退却中通过几次急行军就能摆脱敌人,就很容易站稳脚跟,谁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必须尽可能缓慢地退却,一般说来,以不受敌人摆布为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就必须同紧追的敌人进行血战,为此作出牺牲是值得的。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就会加速自己的退却,不久就会变成溃退。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掉队的士兵就会比进行后卫战时可能牺牲的人还要多,并且连剩下的最后一点勇气也会丧失无余。
86. 军队在任何一次失败的会战中都处于削弱和瓦解的状态,这时,集中兵力,并在集中的过程中恢复秩序、勇气和信心,才是最迫切需要的。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看完三件事:
1. 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