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名言名句大全
文学创作名言
16.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唐・韩愈《进学解》。纂(zuān缵):编纂。此处指撰写立论的著作。钩玄:探索精微。这两句大意是:对待记事一类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对待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探索精微。韩愈是唐代著名学问家,虽才高八斗,仍口不绝吟,手不停批。在《进学解》一文中,他借国子监先生的弟子之口反话正说,抒发了自己长期不受重用的愤懑情绪,同时也谈及了自己的治学经验与科学求实精神。~两句不仅反映了韩愈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说明学习必须针对不同的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二者的巧妙结合,才能实现治学的高境界。其中的道理在创作中也可借鉴。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进学解》
1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作人。僻:糠义是偏、邪,此处是怪异、不同常人之意。耽(dān丹)沉迷,醉心,这两句大意是:(我的)为人性格很怪异,常常沉迷于寻觅佳句的精神状态中。如果所写的诗句不能一鸣惊人,那么就反复修改互死也不休。伟大诗人牡甫的博诗歌,不仅内客博大精深,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而且艺术造诣也极其高超,的确有许多惊人的佳句。这是和他精益求精的严谨的创作态度分不开的。诗人以艺术的语言。形象而概括地道出了他制作的甘苦,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可供评价杜诗时引用也可用以启发、教育人们在进行创作时要严肃认真,反复锤炼修改,做到精益求精。
唐代诗人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8.世间富贵应无份,身后文章合有名。
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合:应当。这两句大意是:想来一生不会富贵。但文学创作却可以获得成就,名垂后世。这里微含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但不看重荣华富贵.而看重文学创作,其思想境界还是较高的。可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不图名利,一心从事文学创作,并决心有所成就。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19.兴者,先富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这两句大意是:兴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先说另一事物来引起所要吟咏的事物。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触景生情,固事寄兴,先将此种感情寄托于所见之景物,然后触类旁通,引出所要吟咏的事物。如《诗经》首篇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于好逑”,就是由眼前看到的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的雎鸠鸟.暗中比喻笃于伉俪之情时淑女与君子。前两句为起兴,用以引出后两句所要吟咏的青年男子追求妙龄女子之情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诗集传》
20.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文章:指诗、文创作。经国:治国。经,经营.治理。不朽:指永不消亡.这几句大意是: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曹丕强调了文章的价值,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肯定文学要为政治服务这一功能,从而突破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这对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名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时引用。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典论・论文》
21.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清・赵翼《论诗五绝》其一。预支:预先支取。新意,指诗歌新颖的立意、语言、手法、技巧等。陈:陈旧。这两句大意是:即使能够预先借来五百年之后的新意,而到了一千年之后又会觉得陈旧了。诗文创作贵在不断求新,五百年后的人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进行创作,虽然难以预料,但肯定要比现在新颖。可是,一千年后的人们又会觉得这些太陈旧了,又会有更新的语言、手法出现,这两句以设想、夸张的手法,说明了诗文创作应锐意求新的道理,既富有幽默意味,又给人以启迪。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不断推陈出新。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赵翼 《论诗五绝》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这两句大意是:只要熟读了《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的人也能吟上几句诗。这是一条流传甚广的名句。《唐诗三百首》是唐代诗歌的精华,真能领悟诗意,而且把握住各类唐诗的基本形式,也就学会吟诗了。~指出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作用,号召人们熟读多记,在读与记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作用。这是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能成为劝学的常用名句。
清代文人 孙洙 《唐诗三百首序》
23.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明・都穆《学诗诗》其三。但:仅,只是。他:指写成的作品。这两句大意是:只是抒发真实的感情,描写实际的境况,不管这些作品是被历史埋没还是能够流传后世。作者认为创作对应只考虑如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描写自然真实的生活,不应过分追求语言技巧以取悦后世。实际上,只要反映了真实感情和实际生话,自然不会湮设。
明代藏书家 都穆 《学诗诗》
24.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其十一。眼处:指作家眼睛所触及到的景物。暗中摸索:指不接触实际生活,凭空虚拟。这两句大意是:作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欣赏景物,激发出内心的诗情,自然能写出入神的诗句;倘若不击接触生活,一味暗中摸索,闭门觅句,那样写出来的诗总没有真情实感,缺乏感人的魅力。这两句说明诗歌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作家头脑里虚构出来的,闭门造车,剽窃模拟断然写不出好诗来。当时的江西诗派标榜学习杜甫,却不学习杜甫的深人生活,只是学习杜甫诗歌中的个别字句,恰恰是舍本求末,得其皮毛而遗其精髓。~两句针对时弊说明了文学理论上一个重要原则,对诗歌和一切文学创作都有指导意义。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论诗绝句》
25.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附会:牵强地依附、凄和。这两句大意是:学诗的人既不能忽视古人的经验,也不能牵强生硬地依附古人。这两句辩证地指出了文学创作中学习古人的正确原则,可供论述对于前人的创作经验既不能全盘否定,不加继承和借鉴,又不能亦步亦趋,机械地搬用模仿。
清初诗论家 叶燮 《原诗》
26.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心声:指真情实感。违心:违背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这几句大意是:诗歌是表现作者真情实感的,不能违背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作诗,违背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写不出诗来。诗文创作应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味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是语言再华丽,技巧再高超,作品仍是苍白无力的,不能感染读者。可见这儿句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原则,可供引用论述文学创作要表现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
清初诗论家 叶燮 《原诗・外篇上》
27.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
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这几句大意是: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领会其精神意境,面对现实景象来谋篇布局,不模仿别人作品的形迹。这几句话内容丰富,从深入生活到理解生活,从材料积累到谋篇布局、刻意创新,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创作时可作借鉴。
明代文人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
28.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世:社会。补:益。这几句大意是: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以现在的观点看,作者的这个论断未免有点偏颇,因为对文学创作不必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要求所有的作品全都为现实所用,但考虑到作者提出这个论断时,正当铺排辞藻、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汉赋风行天下的时候,这个论断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供论述文艺创作要尽可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时引用。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自纪篇》
29.意喻之米,文喻之饮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意: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喻:好像。这几句大意是:意好比是米,那么文就好比是米做成的饭,而诗则好比是米酿成的酒。米要经过加工才能做成饭,饭要经过发酵才能酿成酒。虽然饭比米香,酒比饭醇,但须先有米,才能炊而为饭,酿而成酒。这几句以精妙的比喻,说出了作文、写诗的过程及诗较之文更精美的道理。可供引用说明在诗文创作中应该“意在笔先’,或强调思想感情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成为精美的诗文。
明末清初文人 吴乔 《答万季野诗问》
30.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论:此处是写的意思。循声:顺着声音。貌:样子,此指山水的形貌.节候:节令物候。披文:阅读文辞。见时:感受到时令的特点。这几句大意是: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在创作写景状物的篇章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要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写精彩,生动传神。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