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句子赏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子赏析精选38句)

2024-01-01 06:06   geyange.com

应有格物致知句子赏析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3、——狄德罗

4、【格物】

5、第1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6、表达了作者对事物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科学要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

7、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

8、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两层:

9、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论证自然科学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论据“就事以上我们找到的四个事例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名言论证:孔子也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提出希望。

11、求知,得到知识。致,获得。

12、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3、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15、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之学,让他遗臭万年的名言是“去人欲,存天理”。

16、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推究。

17、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18、而丁教授所赋予的“格物致知”的新的含义,它是实的,主要是指科学实验,指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19、实践出真知.

20、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

21、《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谈式的议论文,全文就是围绕着“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进行论述的。文章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在结尾提出了对下一代人的希望。

2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段概括段意:

23、我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设计了“揭示题意(释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在文中的真正含义。因为我认为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是虚的,它主要是指精神方面,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因为万物可给人以启迪,可陶冶人的情操。

24、《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主旨:要改变中国传统教育中只重视理论却轻视实践的习惯,要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学会在科学研究中善用实践精神,发挥实践精神对理论的指导作用。

25、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26、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27、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论证自然科学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论据“就事以上我们找到的四个事例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名言论证:孔子也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之学,让他遗臭万年的名言是“去人欲,存天理”。

28、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29、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采用肯定句式点明了文章的观点。

30、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只不如足见之.--刘向

3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观点:中国学生应该对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学会将实验精神运用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呼吁中国学生要怀抱着求真的态度去面对学问和生活,要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而非盲信权威。

32、【致知】

33、第3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思维,不爱动手的弱点,恰恰缺少实验精神,并举“我”的例子加以证明。

34、纸上得来终觉醒,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5、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36、《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赏析

37、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自然科学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因此如何“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8、第2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