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子关系的名言 父子名言

2024-01-01 00:10   geyange.com

关于父子关系的名言

父子名言

1.夫妻同道,父子同心。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2.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唐・武则天《臣轨下・诚信章》。信:信任,理解。本句大意是:如果父子之同互不信任,那么就不会有和睦团结的家庭。要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此条可作借鉴。

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 武则天 《臣轨下・诚信章》

3.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评书表演艺术大师 单田芳

4.夫妻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北宋诗人 陈师道

5.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汉・郑玄注解《孝经・谏诤章》。争:同“诤”,直言规劝。这两句大意是:父亲能有敢对自己直言规劝、及时忠告的儿子,就不会犯大过错而披上不义的罪名。《孝经》是宣扬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本不足为训,但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儿子看到做父亲的有错误言行,应直言相劝,免得他犯更大的错误;父亲见到儿子敢对自己提意见,应被欢迎。从这个每角度理解,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孝经・谏诤章》

6.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唐・杜甫《百忧集行》。索:讨,要。痴:无知。这两句大意是:无知的小儿子不懂得父子之礼,在门边生气地哭喊着要父亲给他饭吃。~以无知小儿怒啼索饭的细节,生动地反映作者当时一家人无衣无食的艰辛处境。小儿的天真无知之举,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戚感伤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是值得借鉴的。

唐代诗人 杜甫 《百忧集行》

7.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清代学者 周希陶

8.当说道父子或母子有感情时:母子联心,父子天性。评书表演艺术大师 单田芳

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这几句大意是,父子之间有骨内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男女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用以维系封建的社会秩序,现在人们谈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还常常引这几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话。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10.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唐代史学家 吴兢

11.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种,就缓征其他两种。同时征收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了;同时征收三种,就会使百姓们父子离异各顾自己了。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

12.父子兄弟间相爱,本出于天性,而要讲究利害,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夫妇结合,本出于情爱,而要以经济为条件,就失去了相爱的本意。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

13.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268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1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们,)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

15.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虽然苦但是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忠言虽然很刺耳,但是对于以后的德行操守是有好处的。商汤因为敢于面对直言忠臣而昌盛起来,夏桀因为阿谀奉承而失掉了天下。要是国君没有敢于直谏的大臣,父亲没有敢于争辩的儿子,兄长没有能和他争论的弟兄,普通人没有敢于挑刺的朋友的话,看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过错,实则就是有错的。所以我说:‘国君的错,大臣能够直谏;父亲的错,儿子可以争辩,兄长的错,弟弟要纠正,自己的错,朋友会给你挑刺。’这样的话国家就没有亡国之兆,家里就没有分裂的厄运,父子兄弟就没有大的过失,自己也不会没有朋友。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孔子家语・六本》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