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己者做朋友的好处(怎么理解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

2023-12-31 19:11   geyange.com

不如己者做朋友的好处

不是悖论。

古文中,友作动词,有保持长期密切往来的意思。比如“友于兄弟”,这句话不是说把亲兄弟处成朋友,而是说兄弟之间要保持密切往来,保持亲近。

1,朋敬友亵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种关系,有的是出于血缘或家庭,父子,兄弟,夫妇。有的是出于社会交往,如师徒,君臣,朋友。朋友是朋和友两种身份的并称。朋和友之间,可以做个简单区分,朋友来你家,只限于坐在客厅正儿八经谈事的是你的朋,随意跑到卧室躺倒床上的是你的友。这是从朋敬友亵的角度看。长期近处,容易混熟,混熟了自然就不会那么客气那么多礼数。如果你的密友突然对你恭恭敬敬,是不是反而让你感觉有什么不对?

2,朋益友损

为什么会出现朋敬友亵的刻板印象?因为朋益友损。朋和友也可以这么区分:有能力有意愿来帮助你的是你的朋,你有能力有意愿去帮助的是你的友。有求于你的人当然会倾向和你套近乎,他们往往不请自来。你有所求的朋,通常不会太主动靠近你,自然就疏远一些。除非说,在物质上你有求于他,在精神上他有求于你,这种情况下可能他会主动靠近你,不过,即便这样也符合这个区分的方法。在物质上,他是你的朋,在精神上,你是他的朋。他是否主动靠近你,取决于他更缺啥。

猪朋狗友,狐朋狗友

这两个都是贬义词。狗忠诚,这是好听的说法,说不好听,就是喜欢跟尾,换言之,就是整天跟着你,为什么?等着吃你的骨头。狗友是指那些需要你帮忙却不懂保持适当距离的人,换个角度看,如果你不注意甄别这样的友,你会被他吸干。所以狗友不是对你忠诚的友,而是不懂保持距离取之无厌的友。朋是有能力有意愿来帮助你的人,可是猪笨,猪朋有意愿没能力,搞不好帮倒忙,而狐假,狐朋有能力却没意愿,说到做不到,搞不好把你卖了。

3,宾朋客友

宾比客贵,所以说贵宾。这是文字本来的区别,但现在混着用,客指代宾客,所以也说贵客。请朋友吃饭,通过座位安排就能分出宾客。朋友说交往,是和你通常不在同一场所起居的长期关系,宾客说接请,是和你一时出现在同一场所的临时关系。你把朋友邀请到你家里来,他们便成了你的宾客。宾客和你的关系是临时的,变动的。下次你到朋友家做客,你便成了他们的宾客。

当然,朋友身份也会随着地位变化而变化,只是相对稳定。因为财和才的增减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典型的例外,暴发户和破落户的朋友变化波动比较大。从交往密度和深度来说,多交往,疏朋变密友,少交往,老友变陌人。结朋和交友不同,君子结朋不过密,交友不过深,始终保持适当的距离,与人交往的“疏密”和“深潜”不随意变化。过密则容易比奸,过深则容易党同。恰应孔子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和“朋而不党”。

4,远朋近友

远近是相对的,朋友来你家住上十年八年也有可能,但不至于一辈子,一辈子同室一屋,那都成了家人了。兄弟长大后分家,容易疏远,所以要“友于兄弟”。比起兄弟,妻儿更近乎些。论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说有友自远方来,因为友本身就在近处。

5,新朋旧友

从朋益友损的角度看,朋新友旧是很好理解的。友有求于你,自然不会主动远离你,时间长了就是旧友。朋能帮助到你,你自然倾向结交更多的新朋。结交新朋的难度大,毕竟有求于人,主动权在别人手上,但人莫不孜孜以求。抛弃旧友的很容易,主动权就在你手上,随时说翻脸就翻脸,但人通常很难不抛弃旧友。正是因为有违常情,不抛弃旧友,也是一种难得的品德。

6,亦师亦友

师徒和朋友两种身份的结合,强调两个方面,能够相互受益,也愿意长期相处。

汉语字词的含义有很显著的延续性,通过以上零散的现代用语,可以推断古文中所应用的含义。如同开头说的:友作为动词,有保持长期近处的意思。因而可以相对确定和客观地推断:

“无友不如己者”,指的不是拒绝和比自己差的人来往,而是不要长期和他们保持过于密切的来往。

通过观察别人做的不好的地方,可以反省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毛病。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方面指出要向比自己好的人学习,另一方面也指出要借助比自己差的人自我反省。

和比自己差的人来往的必要性,还可以从功利或因果报应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和比自己差的人往来?因为我们要帮助他们。为什么要帮助他们?因为这次你帮助了他们,下次他们会帮助到你,或者他们本身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但他们的朋友或许比你更有能力,从而可以帮助到你,乃至他们的朋友的朋友,没准哪天也会帮助到你。但我们不能心怀功利,把帮助别人当作交易,必须诚心诚意。如果你对别人凡事都有计较,别人也对你计较。另一方面,之前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现在你帮助别人只不过是回报,否则会失信于人,明眼人都看着呢。即便当初帮助过你的人不是现在你即将要帮助的人,也有自己看着,自己不看着,也有天看着。什么是自己看着?曾有陌生人帮助过你,而你现在不乐意去帮陌生人,于心何忍。问问自己忍不忍心,便是“自己看着”。如果能忍心,不以为耻,那么你不是失信于别人,而是失信于自己。自己投资体现的是诚,回报别人体现的是信。这是一种不立契约的“交易”。恕道用一个先字来强调这种诚信,想儿子对你好,你先对自己父亲好。想下属对你好,你先对自己领导好。想别人对你女儿好,你先对别人女儿好。想别人的朋友对你好,你先对别人的朋友好。

但我们不能和比自己差的人长期近处。如果说和比自己差的人交往是照镜子,那么把自己收拾好之后就该走开了,不能一直这么对着镜子照,否则容易迷失自己,把自己变成了镜子里的自己。简而言之,长期和差劲的人在一起,容易沾染他们身上的恶习。也就是俗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曾这么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以下尝试把这句话回归原文来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为什么“无友不如己者”后面跟着一句“过则勿惮改”?正是强调与不如己者交往要想照镜子那样进行自我反省。也就是孔子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

为什么前面要说“主忠信”呢?所谓“主忠信”,是指“好学”要以“忠信”为根本为基础。后面的“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展开“好学”的具体操作。“忠信”的对象是谁?君上师长。换言之,就是比自己牛逼的人,那些和“不如己者”相反的的“己所不如者”。“主忠信”,能做到“见贤思齐焉”,但这体现的只是作为“好学”的必要性,其充分性则体现在“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上,也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注意前面的“忠信”只是地基,后面的“好学”才是天花板。

为什么前面说“不重则不威”?重,有注重的重,重复的重两种音义,在论语成书当时,也许还没有这个区别,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不同角度来解释。一方面,作为注重的“重”,可对应下文的“主”字。学有所重,就是学有所主。另一方面,作为重复的重,可对应前面提到的“先必要,后充分”。需要注意,“威”和“严”不同,严是你的要求别人必须得听。威是别人不敢冒犯你。所以俗话说,严父威姑。父有严令,子必须从,姑有威命,妇不敢犯。虎威豹严也是这样。打个比喻,严是进攻,威是防守。向厉害的人学习,是进善,是攻学。借鉴但不受差劲的人影响,是退恶,是守其所学。不守的话,刚向君子学到的善行,一下子就被小人毁了。所以,学不仅要攻,还要有防。攻要重,防要固。“不重则不威”,所以要“主忠信“。注意,主字和重字的呼应,“主忠信”就是学有所重,就是打好基础。“学则不固”,所以要“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意,改字和固字的呼应。知过能改,就是能不固。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以上更新于2023.09.27

谢谢知友 @松聆泰 ,他说我是不是对“不如”有什么误解,他说得对。

之前对这句话的洗白,确实是想在“不如”二字上用力,现在看来,之前确实有点过于暴力了。

旧答不删了,我脸皮厚..

读论语得将朋字和友字分开理解,朋和友是不同的两种朋友。

古人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无友不如己者“,确实是孔子说过的话,但意思并非说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朋友。

不如己者,指的是志向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所谓不如只是不同,并无高低之分。

同门是与共学,同志是与适道。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同门好比在同一个公司部门共事,同志好比在同一个项目组共事。

无友不如己者,通俗地说,意思就是大家朝着同一个项目目标努力,然而有个别小人想从中谋私利,这种人你不要让他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如果你无法拒绝他参与,那么你不要和他混在一起,这就叫做和而不流,如果你和他混在一起谋私利,那么你就会变坏,变成小人。

同门是共血,同志是通气。共血则有亲,通气则有爱。亲不一定爱,爱不一定亲。亲生义,爱生仁。你和亲兄弟不一定关系很好,这就是亲不一定爱,但如果你兄弟有重病需要你捐血,作为亲人,你有难以拒绝的义务,这就是亲生义。你喜欢的人可能离你很远,比如你崇拜梅西,这就是爱不一定亲,但你关心他也许多过关心自己的亲兄弟,世界杯决赛德国加时绝杀阿根廷,看到电视上失落的梅西也许你会热泪盈眶,这就是爱生仁。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这章说了四可:与共学,与适道,与立,与权。

前两个是学,后两个是仕。学在私家,仕在公家。因而有为学之门,为学之道,为仕之门,为仕之道。朋友不仅交于师门也交于君门。

与共学,就是同师门;与适道,就是同师志。

与立就是立于朝,就是同君门,如国内的大夫;与权就是同君志,如国外的诸侯。

论语说与朋友交,实际上是交朋会友。

关于交朋友,子夏和子张意见恰好相反,子夏比较挑,子张比较随意。子贡问孔子这两个师弟怎么样,孔子说子夏不足, 但子张过头了,当然这两种情况都不好,一样样儿的,都不咋地。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哪怎样做才适当呢?孔子说过他的原则:无可无不可。也就是他说的中庸之道,重点要庸附于智贤,而保持中立于愚不肖,不排斥但必须有所轻重。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人疑问:“无友不如己者”和“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互相矛盾吗?

实际上,又是断章取义。好好的一句话,偏偏只记住前半句,而把重点的后半句丢了。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理解这句话的重点在三字上。为什么二人行就不可必有呢?

因为二人同行,你只看到一个“别人”,没有对比,你分不清好坏。三人行,则另两人断然有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分开善与不善,这样你才能有所取舍。好比给你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然后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就算如果两个铁球完全一模一样,放在桌子上,你也能学到东西,比如,什么是左,什么是右。但如果只给你一个铁球,让你理解什么是大小,什么是左右,这是不可能的。三人行,就是你与两人同行,这两人的行事肯定有所不同,通过观察对比,你才能知道好和坏,然后才能有所取舍,学好的,不学坏的。好和坏,单方面说了不准确,得好人都说好,坏人都说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经常和比自己牛逼的人在一起,慢慢地自己也会变得更牛逼,但不排斥和比自己差的人相处,只是不要被他们的习性影响到自己。因为孔子认为学习包括两方面:学好和不学坏。很多人只知道学好,不知道不学坏。子张就犯了这个毛病,因为子张交友广泛,孔子怕他会习染小人风气,所以特意教他明远之道。怎样才能不学坏,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坏,想知道什么是坏,你得和坏人在一起,这样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坏,但关键是自己不要变化,近墨者黑,但不近墨者连黑是什么都不知道。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孔子认为最会交朋友的人是晏子,因为晏子在交友方面能做朋而不党,与智贤为朋则周而不比,与愚不肖为友则和而不流。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是只言片语,整句话是: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则小人不敢近,谗言不入,明远于小人。

威和严不同,古人说严父威姑。

所谓严父,就是你爸叫你干嘛你就得干嘛,

所谓威姑,就是你老婆不敢指使你妈干活,

严在于攻,威在于守。

重有几方面的意思,重复的重,重点的重,稳重的重。

很多人只知道学好,但如果不知道不学坏,则学了的好会慢慢变坏,这就是不固。

正心修身得有攻有守,很多人只知道攻不知道守,所以孔子反复叮咛。

《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达道有五,所以行之者三:上下,左右,内外。

君臣兄弟,左右之道,即康德说的假定关系;

夫妇朋友,内外之道,即康德说的互惠关系;

父子师徒,上下之道,即康德说的类别关系。

中庸没有把师徒列出来,因为师徒兼容了其他5种关系的方方面面。

好比五行之外有谷,五色之外有玄,五常之外有乐。

主忠信,君臣兄弟。无友不如己者,朋友夫妇。过则勿惮改,师徒父子。

把中庸的这个“所以行之者三”理解了,就好明白论语中的很多章句。比如曾子的三省其身,和子夏的贤贤易色。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君臣兄弟。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夫妇。

传不习乎?师徒父子。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父子师徒。

事君能致其身,君臣兄弟。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夫妇。

其实曾子和子夏说的具体内容都只是枝末,关键在于把握“所以行之者三”这个根本。

读论语,如果只读出枝末,便只见鸡汤;读得出根本,才能见到装鸡汤的紫金钵盂。用这钵盂装水,也能喝出鸡汤的味。

论语中,朋友合在一起说的有5章: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0.15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朋字单独说的有1章: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友字单独说的有11章: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