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夫长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伍长、什长、百夫长都是什么官

2023-12-30 07:41   geyange.com

古代十夫长是什么意思

熟悉历史的同学应该都了解,秦孝公重用商鞅,大力推行改革,使得地处西陲的秦国实力得到飞速发展。

商鞅实行改革的同时,还为秦国设置了一套特殊的晋升体系。即使出身不好的平民,同样也可以上战场杀死敌人,赚取军功,凯旋回国后,论功行赏,秦将白起就是这套晋升体系的受益者。

有了明确的赏罚制度后,秦国的百姓都想着加入军队,希望有朝一日能跻身贵族。基于这种情况,秦国军队一时涌现出了许多伍长、什长等官职。

那在古代,伍长、什长、百夫长都是什么官?各自手下管着多少人?

我们从低到高,先简单介绍下伍长、什长的具体来历。

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屈家村发掘一批秦墓,其中一座编号M75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套两件铜漆木器箍件。箍件底面及侧面各阴刻有一处铭文:“邵阴下官,廿二年皮啬夫王佗嗣邦斪容四分图片一益。”

这段铭文的意思需要对照史书文献进行解析。杜佑《通典·职官》卷三十三所述:“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宋五家为伍,伍长主之,二伍为什,什长主之,什十为里,里魁主之,十里为亭,亭长主之,十亭为乡,乡有乡侳、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各一人。”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及湖南里耶秦简文字记载,到了秦代,除过“县啬夫”外,还有主管不同业务和部门的“啬夫”官职,如“仓啬夫”、“田啬夫”、“库啬夫”、“苑啬夫”、“离官啬夫”等职官。

随着社会的发展,啬夫这一官职称谓则渐次消失。

因此,新丰秦墓M75铜漆木器箍件铭文所记的“皮啬夫”亦为魏国“邵阴”之地专职管理皮革生产的官吏称谓,属于当时的基层干部,与伍长、什长品级相等。

继续查阅《文献通考》:“伍长战死,四人皆斩,十长死,伍长皆斩,百长死,十长皆斩。”

《宋史·李纲传》:“纲立军法,五人为伍,伍长以牌书同伍四人姓名。二十五人为甲,甲正以牌书伍长五人姓名。百人为队,队将以牌书甲正四人姓名。五百人为部,部将以牌书队将正副十人姓名。”

从上述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伍长是从五人中选出来的,更高一级的甲正、对将、部将则不是由所属人群中选出来的,这种军阶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史稿·洪秀全传》:“每卒长辖四两司马,每两司马领伍长五人,伍卒二十人,共二十五人。”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认为,古代的伍长、什长只是地方官员,遇上战事,中央政府还得重新组织军队。

其实不然,《尉缭子·兵教上》记载:“伍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而进,低旗则趋,击金而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击而坐。

结合《郎潜纪闻初笔》:“湘军始于咸丰二年,淮军始于同治元年,其营制为曾文正手定,……哨官有哨长一名,有护勇五名;其外有什长,有正勇,有伙勇。其正勇一哨分八队,每队什长一名,伙勇一名。其抬枪队正勇十二名,合什长、伙勇为十四名。其刀矛小枪队正勇十名,合什长、伙勇为十二名。每哨合哨官、哨长、护勇,为一百八人。

《皇明经世文编》同样有类似的记载:“其于陆兵、仿古什伍之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外立什长一名、三什为队、外立队长一名、三队为哨、外立哨官一员、五哨为总、外立把总一员五总为营、俱属主将一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伍长、什长、百夫长等职务源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

在周朝,军队编制中设置有伍长,即五人编为一伍,由伍长统之作战。

什长不包含在一什之中,伍长中这个“伍”是包括伍长一共五个人,也就是说伍长的手下是四个人。

以戚继光的步营为例,一个小队是12人,其中10人为两伍,等于一什,另2人是什长和火兵。

和平时期,伍长、什长这些基层军官卸甲归田,从事生产任务。如遇国家征召,则立马归队。

伍长手下管着5人,什长管10人。百夫长则是管十个什长,千夫长管十个百夫长,万夫长管一军。

也就是说,无论什长或者百夫长,都是只管10个人。百夫长管10个什长,再通过什长控制100人的军队,这样以此类推。

大家高中时都背过唐朝杨炯的《杨盈川集·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伍长、什长由于品级太低,所以没有与之对应的军衔,也没有具体的编制。百夫长为低级武职,统率百人。

《尚书·周书·牧誓》:“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孔颖达疏:“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

百夫长因为属于低级武官,所以也叫“卒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