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和富人的差别的名言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2023-12-29 15:19   geyange.com

穷人和富人的差别的名言

穷人和富人的差别,远远不止思维方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阶层越靠下,可使用的资源越少,试错成本也就相对越高。这个世界做什么事都是需要试错的,试错是需要成本的。

而不敢试错,又哪儿来的机会成功呢?

我不久前刚刚读完《贫穷的本质》这本书,而我最近也在思考普通人如何摆脱贫穷的问题——我刚写的《贵族的衰亡史》中就提到一个关键问题。

贵族是讲血统的,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因为他父亲是贵族,他父亲是贵族的原因是他爷爷是贵族,以此类推,推到第一代贵族,肯定是个泥腿子,跟着老大打天下,成功之后分蛋糕。

回到古代,就算一个人跟对了出色的人,从参加工作到功德圆满,要经历多少生死,多少磨难,才能生存下来——那些能够在九死一生中活下来的人,全程得开「逆概率反应堆 a」,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在别人那里概率越低的事,在你这里概率越高,这样你才能挺过各种逆天场景活到最后。还要避免发生陈友谅遇到的那种事,莫名其妙天降正义,一支羽箭把他带走了。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应该也发现了吧,很多牛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的东西显然是运气。同样,后来人最需要的东西显然也是运气,不然就投胎投歪了。这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卵巢红利」,你还没出生的时候,你的命运就被决定了一大半,真是残酷而讽刺。

这也是《贫穷的本质》书里的一个关键命题,你的命运往往决定于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你的起点。比如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父母就能把你送入好学校,手把手教你怎么记笔记,怎么分解问题,怎么培养注意力,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均衡搭配营养,正确地找结婚对象及事业怎么发展,当你想尝试做买卖的时候还能给你一笔钱做启动资金,当你破产了还可以再给你一笔钱让你重新折腾。

如果你的父母能做到这些,那么无论如何你都比村里出身、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差不多的人优势大太多,而且这种优势又是可以累积的,也就是你父母的优势会累积到你身上,你也会把这种优势传递给你的子女。如果你家生的孩子足够多,每代都集中培养脑子好用的,经过几代未必不能培养出个州长、总统之类的,美国那些豪门基本都是这么形成的。

了解了穷人翻身为什么难的问题,就能解决很多困惑,这对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益处。穷人为什么难翻身呢?问题就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穷人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

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中国最近几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得强,因为父母被耽搁了,再往后几代,大家就能看出来我这句话的威力了。美国、英国、德国那边的成熟型社会,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孩子没法超过自己的父母。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这是一个值得让很多父母反思的现象: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自己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也会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作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

也就是说,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义务教育改变了很多家庭的社会基因,毕竟能跟着牛顿学点基本常识,跟着鲁迅学能对社会和人性有所了解。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自家长,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富人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承给孩子,穷人会把自己的很多方法和理念传授给下一代,尽管很多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不觉就传递下去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啥样孩子也啥样,多么令人悲观和不安。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从父母那里并不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为父母辈的人也不大明白如何加强自己的生存技能,更不知道如何把生存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而且这种状态会一直通过「社会基因」向下遗传。

这一点在农业时代特别明显,因为那时候读书是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能学习到知识,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读书学习的事,经验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只有类似曾国藩这种地主家庭,大儿子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剩下的孩子里选个脑子灵活的读书,这代人考个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个进士。等到其中的一个出息了,就把家里其他兄弟也带出去,比如后来曾国藩发达了,就把自己的俩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也带出来了,跟他一起在外边打仗立功。后来曾国华阵亡在了三河镇,另一个弟弟曾国荃则混得风生水起。

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

现代社会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被认为是后来德国和美国迅速赶超英国的撒手锏。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政府工作重点是煤矿和纺织,技术含量不高,英国当时把工人当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换一批,根本没人力资源一说。

德国最早开始普及义务教育。电力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得有相关知识才行。英国那种「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为不识字的人没法操作电力设备。其后,注重教育,全民素质高的德国和美国后来居上,这招后来又成了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的撒手锏。

义务教育强行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一方面可以搞爱国教育,美国那样的一个大熔炉国家,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要背诵誓词,就是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时间长了,国家意识就出来了。

义务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打破「社会基因」。父母知道的东西就那么点,孩子自然难以跟着父母学到知识。学校有义务教育,孩子被送到学校强行灌输宇宙大爆炸、进化论、分子生物学之类。在中国,义务教育这些年创造了不少奇迹,穷得掉渣的村里竟然能出几十个大学生,改变了命运,突破了父母的天花板,不得不说义务教育功德无量。不过能够考上理想大学的毕竟是少数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一种情况,即各个层次的人会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这种现象跨越物种,跨越文明,任何地方都存在。

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人,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你想变得厉害就得突破这个圈。

二、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一般社会初期的时候都平等,有点像把水和油使劲摇一摇,在一段时间内混在了一起,但是静置一会儿,慢慢就恢复到水油分离状态了,各个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线。不要觉得不合理,全世界都这样,古代和现代也都这样。

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发现大城市里的人跟我们的打扮其实差得不太多,说不上什么时尚。当时我们班城里的同学住的那种单位宿舍,我去看了觉得还不如我们小县城的小平房住得舒服。我感觉 2008 年左右是个分水岭,城乡迅速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时尚,跟村里的长得都不太一样了。

我当初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在大学教书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说他站在讲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们哪个是大城市的,哪个和自己一样是村里来的。而且他发现一件事,最近这几年越来越明显,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全校都是「土炮」的盛况已经不再重现。

其实观察欧美就能发现,欧美已经和平发展几百年了,而我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和他们相比,发展的时间没多久。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中产阶级什么的,中产阶级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几万、几十万,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在未来,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呈现出「圈子化」,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生活、合作。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地向上突破。

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爬起来就越难。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越这样。在德国,5% 的人拥有全国将近一半的房子,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莱比锡只有 5% 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这些人的房。

之前网络上有个说法,说是德国人不急着买房,所以房价不高。后来我常住德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去了一趟。我就问我们一个公司的德国的同事,你们德国人真有这么豁达的房地产消费观?他说,只有傻瓜才不喜欢房,德国人多数都攒不住钱,普遍买不起房。

欧美的国家,富裕的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优质学校的学区房,然后通过优质小学升优质初中,然后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顺着这样的路径就上去了。当然了,这里不是说进了优质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欧美顶级私立也没这个效果,但是概率会增加很多。相对的,普通人上名校的概率会减少很多,受教育的权利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移动。

明清时期朝廷就发现一个现象,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厉害得多。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很多富足且有文化的家族底子足,这些家族往往藏书上万册,甚至有藏书楼,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举套路,辅导下家里孩子自然有加成。更重要的是,从宋朝开始,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上,南方读书的孩子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北方。福建和浙江这两个省的书院加起来数量比全国都多。经济实力的优势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

中国从明朝开始,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各个省都会有照顾,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但是在各省内部,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

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举例来说,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说很难考上,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将来就没法进入更好的公司。我说这些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已经来了。

三、消费的枷锁

在《富爸爸,穷爸爸》里,有句话对我影响特别深:穷人和富人都会买奢侈品,穷人往往用他们每个月的血汗钱购买,那是本应该用来投资或者留给他们的子女的财富。富人则是用他们所产生的资本购买。穷人购买了奢侈品后确实让他们看上去富有了,但他们随即进入了债务危机。每月的工资用来偿还债务,并继续贷款,他们进入了恶性循环。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