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经典语录(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读书与做人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季羡林 ·国学大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定价:45.00
图书大厦六层有售
《读书与做人》分为两部分,一是读书,主要讲述了季羡林先生的求学经历、喜欢的书和老师、对书的感情、读书的体会、翻译书的经历;二是做人,主要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思考。语言质朴、谦虚、典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聆听长辈的教诲,如涓涓细流沁入心田,泉水叮咚引发共鸣,实为一种享受。
这本书讲了什么?
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作为一本论读书有没有用的书,是非常中肯的。 整本书的文字虽无华美辞藻,但能看到季老书读之广,之晦涩,引经据典之繁, 带给我们思想的启迪,让我们对读书、生活以及做人做事有了一些浅薄的思考。
对于如何治学,季老谈到从前有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买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来买,打开妙方后竟只写有“勤捉”两个字,从而引出勤奋的治学经验。正是勤奋,使得季老无论曾在异国求学的条件多么艰苦,又或是烽火连天心系家国、家人彻夜不眠下,都能坚持读书、不断思考、顺利完成博士论文。
而在论做人与处世中,季老谈到两字箴言: 真和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忍者,相互容忍也;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写道 , 人类大同之域的理想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犹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如何正确地读书?
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读书应该是一件关注「性价比」的事情,而不只是「快与慢」的事情。
在季老先生的学习方法中,最具「性价比」的,不是找现成的说明书,而是在空白的地方,通过亲自摸索,找到答案。比如,他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研究的是梵文佛典。当时的任务是,研读一本大部头《大事》,厚厚的三巨册,这一本书他读了两年。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他说:遇到这类不是需要立马解决的困难问题,我从来不找教授。因为这种古怪的文字,对教授来说,也会是陌生的。主要是靠自己解决。一时解决不了,就放一放。等到类似的现象发现多了,集拢起来,一比较,有的困难自然能得到解决。
找现成的答案和操作,就像看说明书,每一步都很清楚,但是也很死板,你对照着做很快上手,但是你的所知也往往受限在操作步骤上。给自己摸索的空间,虽然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你的收获会远大于那些多花了的时间。经过探索,你的知识储备、认知层次都会明显高于只知道的答案人。
什么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对于做人,季老在书中谈到了做人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以及面对走运时不要得意过头、倒霉时不必垂头丧气,干事业做学问更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等应世哲学,从长者的角度润物无声般的阐明做人道理。
其中在《有为有不为》一文中,季老写道:“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他继而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1、 不完美才是人生,遇事不嘀咕
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绝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绝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绝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2、 定期与朋友沟通,联络感情
朋友不是在要利用他时,才想起。因此,编织好自己的人际圈子,并不断扩大的同时,定期与自己圈子里的朋友保持联系。比如:常打打球,看电影,喝咖啡,吃饭,结伴旅行,沟通聊天,做有益的事情。常来常往,朋友才会感情更深厚。
3、 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职务高低之别,没有钱多钱少之分,高低贵贱人格平等。因此,一个时常能尊重他人的人,一定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切记勿居高临下,目中无人,谦虚的心怀是人际的通行证。
4、 凡事100%准备
做任何事,见任何人之前,都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准备好你的心态,准备好你的时间,准备好你的精力,资料,知识,这样你将会获得更有准备的成功。
5、 学会分享
做一个善分享的人。你的心得、才华、能力、经验、感知、经济、新闻、意识、激情都要及时向好朋友分享,分享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种成功法宝。
6、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满招损,谦受益。做人做事谦虚,会获得更好资源,更多理解,更多认同。傲慢是一种病,它会让你忘记真正的朋友,忘记朋友的重要。保持谦虚,帮助其他人和你一起进步,甚至超过你都是谦虚的心怀。
精彩书摘
我于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我们家大概也小康过。可是到了我出生的时候,祖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形同贫农。父亲亲兄弟三人,无怙无恃,孤苦伶仃,一个送了人,剩下的两个也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来吃。
六岁以前,我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现在完全忘掉了,大概只不过几个字罢了。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逃到济南去谋生的,经过不知多少艰难险阻,终于立定了脚跟。从那时起,我才算开始上学。曾在私塾里念过一些时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转学的时候,因为认识一个“骡”字,老师垂青,从高小开始念起。
我在新育小学考过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不是拔尖的学生,也不怎样努力念书。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我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我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是在晚上。学的时间不长,只不过学了一点语法、一些单词而已。我当时有一个怪问题:“有”和“是”都没有“动”的意思,为什么叫“动词”呢?后来才逐渐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个译名不妥的问题。
我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英语知识,我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我这个人颇有点自知之明,有人说,我自知过了头。不管怎样,我幼无大志,却是肯定无疑的。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我这个癞蛤蟆不敢吃天鹅肉,我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我只报了一个“破”正谊。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我翻出来了,只是为了不知道“已经”这个词儿的英文译法而苦恼了很长时间。结果我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我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我们的学校濒临大明湖,风景绝美。一下课,我就跑到校后湖畔去钓虾、钓蛤蟆,不知用功为何物。但是,叔父却对我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我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他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他严而慈,对我影响极大。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掉。根据他的要求,我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当然对老师另给报酬。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十点才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八年。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了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
至于我们的正式课程,国文、英、数、理、生、地、史都有。国文念《古文观止》一类的书,要求背诵。英文念《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纳氏文法》等等。写国文作文全用文言,英文也写作文。课外,除了上补习班外,我读了大量的旧小说,什么《三国》、《西游》、《封神演义》、《说唐》、《说岳》、《济公传》、《彭公案》、《三侠五义》等等无不阅读。《红楼梦》我最不喜欢。连《西厢记》、《金瓶梅》一类的书,我也阅读。这些书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说不出,反正我并没有想去当强盗或偷女人。
初中毕业以后,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中。一九二六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他提倡读经。在高中教读经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前清翰林或者进士,一位绰号“大清国”,是一个顽固的遗老。两位老师的姓名我都忘记了,只记住了绰号。他们上课,都不带课本,教《书经》和《易经》,都背得滚瓜烂熟,连注疏都在内,据说还能倒背。教国文的老师是王崐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后来到山东大学去当讲师了。他对我的影响极大。记得第一篇作文题目是《读(徐文长传)书后》。完全出我意料,这篇作文受到他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弄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想认真钻研一番。谈到英文,由于有尚实英文学社的底子,别的同学很难同我竞争。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我也学了德文。
由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我在第一学期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名,而且平均分数超过九十五分。因此受到了王状元的嘉奖。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我。这当然更出我意料。我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要追究动机,那并不堂皇。无非是想保持自己的面子,决不能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第二名,如此而已。反正我在高中学习三年中,六次考试,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成了“六连贯”,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这是不是就改变了我那幼无大志的情况呢?也并没有。我照样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我根本没有发下宏愿,立下大志,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什么学者。我梦寐以求的只不过是毕业后考上大学,在当时谋生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抢到一只饭碗,无灾无难,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