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我的名言(向内探寻,寻找真正的自我)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
能认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认清之后的人生,明朗开阔,有着无限可能。
01
认清而后认同。
芸芸众生,普罗大众,我们既是平平无奇的,也是独一无二的。认识自我,跟自己对话,让我们更加坦诚明了的接受自己。接受自身的平庸,普通…,同样也接受自己的善良,向上…
“行不有得,反求诸己”,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向内探寻,反思自我。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要不断的反省自己,自省的过程,正是自我对话的过程,坦然地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或许邪恶,或许龌龊,或许美好善良,但都是最真实的我。不完美却依然向上,追求更高的层面。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作为七十二贤人之中的佼佼者,曾子的优秀毋庸置疑。他的学识,才华,为人,思想,也正来自于不间断的自我反省,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三千弟子中脱颖而出,真正领悟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内核,自成一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知,为后人记载传阅。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很多人拥有面对外部世界的勇气,却很少直视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像琉璃一样,美丽耀眼又脆弱。逃避真实的自我,内心缺乏对自己的接受和认同,这样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怪圈。
人生在世,多去倾听自己的内心,接受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甚至是一些道德边缘徘徊的想法,勇敢面对,纠错改正,时刻警醒自己,像菩提台一样,“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样才会不断成长。
当你接受自己并认可自己时,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02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敏感自卑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而过度高估自己,将会面临更大的深渊。
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灭吴兴越,一血会稽之耻。而同为辅佐勾践的大臣,范蠡激流勇退,更名改姓,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泛舟于西湖之上,三次经商积累巨额财富,三次散尽家财,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名传后世,万岁不忘。
而文种,当范蠡劝说他大王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时候,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满心期待以后的富贵生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最后落得个功高震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一走一留,截然不同的命运,究其根本,还是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范蠡深知勾践的本性,明白自己在他心里就是一根刺,所以“辞不受官位”;文种呢,忘乎所以,喜不自耐,得意便容易忘形,结局可想而知。
秦将白起,汉初韩信,清朝的鳌拜,年羹尧,不也跟文种一样?
自省才能自知,少一点自大,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知,如荀子所言“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清醒方能克制,自知才会明智。
03
认清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然后喜欢自己,热爱生活。
五柳先生陶渊明,入官场,厌恶各种乌烟瘴气的潜规则,不喜欢官场的习气,不为五斗米折腰,初入官场便十分想家,无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最终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认清自己不喜欢官场,便遵从内心,选择一种喜欢的生活方式,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归去来兮,每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辛苦,“但使愿无违”。悠闲自在,随心所欲。
“四十而不惑”,不只是世事的不惑,更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惑,清楚自己的目标,明白内心所求,然后热爱生活,野蛮生长。
认清自己然后接受,接受之后喜欢,喜欢才会热爱,人生才会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
每天日复一日的生活,慌慌张张,匆匆忙忙,让我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跟自己对话。向内探寻,自查自省,寻求自己内心的真实,然后去探索,遵从本心,内在的强大力量,足以撬动世界。
路在脚下,方向在心中,前路浩浩荡荡,万物皆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