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严惩的名言(赏罚名言)

2023-03-10 19:38   geyange.com

关于严惩的名言

关于严惩的名言

赏罚名言赏罚经典语录共收录关于赏罚的名言33条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春秋战国《鬼谷子・符言》。这两句大意是:进行奖赏,重要的是恪守诺言;使用刑罚,关键是要公正.奖赏能够恪守诺言,及时兑现,就能激励立功之士努力奋斗,甚至捐躯殒生,建立功勋。用刑能够公正无私,会使受刑之人没齿无怨,受刑人的亲属也心服口服。

又名王诩,王禅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鬼谷子 《鬼谷子・符言》

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赏罚名言

宋・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本句大意是:明辩是非后,方可以给予奖赏或惩罚。刑赏的依据是什么?是个人的喜怒好恶?是领导、上司的旨意?是远近亲疏的关系?还是下级报来的材料?在作者看来,都不是,奖惩的唯一依据是事实。只有澄清事实,明辨是非,方可依法给予相应的刑赏。离开了调查研究,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去作,不仅述不到奖罚的目的,反而会生变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九变而赏罚可言》

信赏以劝能,刑罚以惩恶。

唐・张九龄《敕处分十道朝集使》。信赏:有功必赏。功:勉励。这两句大意是:有功必赏,才能勉励能干的人努力工作;有罪必罚,才能惩戒罪恶的人不敢妄为。奖善与惩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只有结合起来无所偏颇,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收到最好的社会效果。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

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虚:不切合实际。滥:无节制。这两句大意是:不能发出不切合实际的号令,不能无节制地实行赏罚。发号施令,是让下级服从执行,若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则下级将无所适从。欧阳修也说“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准诏言事上书》),可见号令不能随便发出,发出后部下就得执行,必须作到令行禁止。刑赏亦是如此,滥赏滥罚无以劝善惩恶,调理纲纪。故立法必须说一不二,执法切忌随意鲁莽。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

公正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关于赏罚的名言

见《左传・阳公五年》。这两句大意是: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为官者不能假公济私,既不能借当官的方便报私恩,提拔,赏赐与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势报复,打击、迫害与自己有私仇的人。这一浅显易懂的古训,历时数千年,仍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阳公五年》

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刑过:惩罚罪过。匹夫:泛指平民百姓。这两句大意是: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困是小民百姓而遗忘,主张以法治国曲韩非。认为法律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和有秩序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必须明确立法制度和执法的统一性.即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论述法不阿赏、赏罚严明时常引用此名句。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有度》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

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寄:寄托。托:依靠。这两句大意是: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处理是非。人治还是法治,古来争论已久。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挂,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此二句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大体》

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赏罚名言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弥:更加。这两句大意是:奖赏惩罚不可以轻易施行,用人更要仔细地选择。此二句是说:刑赏是有关一-个人前途、声誉的大事,不能轻易使用。刑赏失度,或赏功不罚罪,罚罪不赏功,都将引起混乱,造成人们的不满。“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用人不当,国家政治、经济都会受影响,更不可不慎。此二句说明应慎用刑赏,慎于择官。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

赏务速而后劝,罚务速而后惩。

唐・柳宗元《断刑论下》。这两句大意是:奖赏一定要快点兑现,才能起到勉励的作用;惩处一定要快点执行,才能达到警戒的目的。此二句是说,赏罚必须分明,而且要尽快兑现,才会起到最佳的勉励和警戒作用。陈平评论项羽之为人时说:项羽论功行赏时,总不肯痛痛快快地封赐部下,恨不得把印的棱角磨平了才给人,所以士人不愿跟随他。可见不迅速封赏,达不到勉励部下立功求赏的目的。同样,对恶人如不迅速处理,邪恶势力就会很快蔓延开来,事情就难以处理了。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断刑论下》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这两句大意是:受奖赏的必须是有功之人,受刑罚的必须是有罪之人。封建社会中,由于血缘、裙带、门第、等级等关系往往造成有功不奖、有罪不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唐・房玄龄《晋书・刘毅传》)。韩非从另一角度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韩非子・难一》),和~道理相同,都是讲要劝善惩恶,赏罚分明。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秦策》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春秋・管仲《管子・立政》。为(wei围):做。明:讲清楚。这两句大意是:将要办什么事情.必须先明示奖惩条件,讲精楚办好了如何奖赏,办坏了怎样惩罚。《管子・立政》是讲君主临政应当注意与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是说君主欲举事,事前就要发布具体办事的法令。用现在的话说,上级下选达任务时.应先将奖惩条例公布出来,以激威人们去立功受奖,鞭策后进努力向前。因赏罚之数事先公布于众,事后照章办事,得奖的人心安理得,受罚之人也无怨言。在实行承包,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制度,此名句可资参考。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立政》

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 关于赏罚的名言

三国・魏・徐干《中论》。这两句太意是:奖赏或惩罚,不在于一定很优厚或很严厉,主要在于说到做到,一定要落实。严刑峻法固然可畏,重奖厚赏当然可喜,但若不实现,仅仅是纸上谈兵,只能画饼充饥而已。《资治通鉴》上也曾说:“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苛不必有罪,虽捶挞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侥幸,虽参夷之严,不足惩禁。”只有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恪守奖惩条例,才能达到惩前毖后、赏一劝百的目的。否则“虽日用斧铖于市而民不去恶矣。日赐爵禄于朝而民不兴善矣”(徐干《中论》)。~二句说明必须依法行事,做到法明人信,盲而不欺。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唐・王维《陇头吟》。麾(huī挥)下:部下。偏裨(pī啤):偏将和裨将。这两句大意是老将己身经百战,部下的偏裨副将都已成为万户侯,而他还沉沦边塞。本诗通过关西老将的不平遭遇,写出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位关西老将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到头来只能是“驻马听之双泪流”,而他的那些偏稗副将,却早已飞黄腾达,封侯拜将了。诗句写得悲怆忧愤,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和不平。可以此二句讽喻封建社会中功大赏小,功小赏大的现象。

唐代诗人 王维 《陇头吟》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汉・荀悦《申鉴・政体》。劝:奖励。纵:放纵。这两句大意是:应该受到奖赏,却不给予奖励,这叫禁止好人做好事;应该受到刑罚,却不给予惩处,那叫放纵坏人行邪恶。此二句说明奖善惩恶的道理。奖善,能够伸张正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走正道,为国为民多效力;惩恶,可以铲除邪恶,使坏人歹徒慑于刑罚,不敢为非作歹,走邪道,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治理。刘向《说苑・政理》说“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也是这个意思。

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 《申鉴・政体》

用仁义以治天下,公赏罚以定干戈。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赏罚名言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

《国语・鲁语上》。章:彰。衅:事端。这几句大意是:有明显的善行,即使是地位低下,也一定要奖赏;有罪恶的事端,即使是达官显贵,也一定要惩罚。这几句是从法治的角度谈善恶之举。在作者看来,凡是善举,均应受到表彰奖赏,而不必考虑其地位如何。只有这样,人人才能“见善若饥渴”。而对于有恶行者,即使是贵族,也应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杀一儆百,防患于未然。这符合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见《韩非子・有度》)的法治思想。可用于说明赏善惩恶不分等级。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鲁语上》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n《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王制》

号令烦而不信,赏罚行而不当,则天下不服。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这几句大意是:号令繁多而无信用,刑赏过滥而不适当,将导致天下人的不满。号令者,天子之威也,繁而多变,令人难以适从;刑赏者,天子之权也,赏不当其功,罚不当其罪,无法奖一劝百,惩前毖后。这样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欧阳修的名言可以促人思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取信于民;保持奖惩的严肃性,不滥不乱,各个社会、每个政府的执政者都应记取。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关于赏罚的名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这几句大意是:立有功勋应该奖赏,哪怕千金之重也不吝惜;没立功勋而指望施舍,应分毫不给。在赏赐问题上.也不能吃大锅饭。立有功劳.就应论功行赏。“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励勇”(陈子昂《答制问事》),古今如此。如“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张孝祥《缴驳成闵按劾部将奏》),滥施奖赏不仅起不到勉励作用,还会引起混乱。《晏子春秋・内篇》说的“赏无功谓之乱”就是这个道理。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

汉・班固《汉书・王嘉传》。信:信用。节:节度。这几句大意是:奖惩应该明确而有信用,说一不二,同时还应有节制,不滥施与。对人的功劳不能忘掉,对人的小过失则应宽容。这虽是丞相王嘉称许汉文帝的话,但它言茼意赅地点出刑赏时应持的态度,很值得执法击者借鉴。在作者看来,奖惩必须明白公正,无有偏私;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必须谨慎适度,不滥奖乱罚。尤其应注意到:小功也应给予奖励,“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素书・遵义章》);小过则应予宽恕,“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同上)。能做到上述几点,就会收到赏罚的最佳效果。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王嘉传》

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即无不冶。

元・脱脱等《宋史・宋珙传》。这几句大意是:国家的治和乱,在于奖赏要和他的功劳相当,惩罚要和他的罪过相当,做到这一点,就没有浩理不好的国家了。~几句指出刑赏得当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作者继承李荀子“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正乱》)的思想・认为赏当其功,能激励人民争相杀敌立功;罚当其罪,罪者服罪输情,闻者胆战戒惧。赏罚公正分明则无事不成,天下自然得以大治。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脱脱 《宋史・宋珙传》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

汉・宣帝《赐王成爵秩诏》。化:教化。这几句太意是:有功劳不奖赏,有罪恶不惩治,就是唐尧、虞舜也不能教化天下,使天下安定。实行法治,必须奖惩分明。有功就应得到奖赏,有罪就应受到惩罚,这样人们才能争着去立功,不敢以身试法。否则,立功不见赏,有罪不见罚,谁还去立功?谁不敢去犯罪?出现这种情况,社会将出现大倒退,太混乱,再有才能的人,也无法清理这样的国家。可以此二句说明只有奖惩分明,才能治国安邦。

西汉第十位皇帝 宣帝 《赐王成爵秩诏》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赏罚名言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这两句大意是:奖赏和受赏者功劳相当,没有功劳的人就自己退后;惩罚与犯罪者的罪行相符,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刑赏必须得当,才能达到刑赏的目的。因为奖赏和功劳相当,受将赏者心安理得,未受奖者心悦诚服,立小功者跃跃欲试企望再立大功,无功者羞愧自退。惩罚和罪过相当,受惩罚者低头服罪,为恶者魂飞丧胆,知情者举报,藏匿者发奸,社会才能得到治理。可见实事求是,刑称赏当,功莫大焉。可以此名句说明刑赏得当的重要性。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

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

宋・张孝祥《缴驳成闵按劾部将奏》。当:相当。这几句大意是:将赏与功劳不相当,则不如不奖赏;惩罚与罪过不相当,则不如不惩罚。这几句说明刑赏必须相称,如刑赏不当,还不如没有的道理。因为大功小赏,大罪轻治,起不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王通《文中子・立命》)的目的,要刑赏作甚?而小功大赏,小罪大罚,则会产生“费而无恩”、‘戮而无威”的恶果,这样的刑赏作用更坏。

南宋词人,书法家 张孝祥 《缴驳成闵按劾部将奏》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汉・晁错《论贵粟疏》。这几句大意是:要想使人民安心务农,关键在于要以粮食为贵;使粮食为贵的途径,在于实行入粟拜爵除罪的赏罚政策。西汉初年,粮食匮乏,农民贫困,商贾暴富,虽然国家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结果富贵的仍是商人,贫贱的仍是农夫。晁错向汉文帝提出“贵粟”的建议和纳粟受爵的政策,大力奖励粮食生产,刺激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储备丰厚的物力财力。皇帝采纳了晁错的主张,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富足的局面,为汉武帝时国家的大统一大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西汉政论家 晁错 《论贵粟疏》

赏不遗疏近,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阿(e婀):屈从。这几句大意是:奖赏不遗漏关系疏远者,惩罚不屈从于亲戚显贵,一切以公平作为规矩,以仁义作为准绳。刑赏为公,是执法者必须遵守的原则。韩非提出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有度》),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只有按照法律公平行事,对上对下一个样,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刑赏面前一视同仁,法律才能具有权威性,奖惩才会收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 关于赏罚的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诸葛亮集》

赏及淫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罪及善者,则恶者不以罚为辱。

明・吕坤《呻吟语・刑法》。这几句大意是:刑赏必须正当。奖赏给予淫邪之人,那么正派善良的人不因受到奖赏而感到光荣;刑罚落到正派善良的人身上,那么奸恶歹人不因受到惩罚而感到耻辱。~说明邢赏乃实行法治之大事,不可不慎。刑赏宜信不宜滥,只有做到。赏无不信,刑无不必”。即奖赏真正该受奖的人,使受奖者感到光荣;施刑予该受法律制裁的人,使受刑者感到戒惧,这样才能达到刑赏的目的。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吕坤 《呻吟语・刑法》

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

它的赏与罚,虽然也许来得迟些,但你却永远不要希望当你种下一粒罪恶的种子后,会得到甜蜜的果实与花朵。武侠小说家 古龙 《孤星传》

名人名言分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