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廉洁文言文原文(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2023-12-26 22:16   geyange.com

曾国藩廉洁文言文原文

73

曾国藩勤俭治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是晚清时代股肱之臣,他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但一生节俭自守,丝毫没有当时高官的骄奢淫逸之风,并要求家人保持寒素家风。曾国藩的节俭习惯来自他的曾祖曾玉屏的教诲。曾家祖先历代务农,崇尚勤俭治家。曾玉屏制定八个字的治家信条,即:早、扫、考、宝、书、蔬、猪、鱼。意思是一要早起,二要扫除以保持清洁,三要诚修祭祀,四要善待乡邻(俗言谓“邻居好,赛金宝”),五要读书,六要种蔬,七要养猪,八要养鱼。曾国藩自幼接受父母教诲,信守上一辈所订的俭朴治家的家规。

曾国藩在家书中讲过自己的曾祖父竞希公俭省的事迹:“少时在陈氏宗门读书,正月上学,辅臣公(高祖)给钱一百,为零用之需,五月归时,仅用去一文,尚余九十九文还其父,其俭如此。”还提到祖父星冈公在他进了翰林院之后,“犹亲自种菜收粪”。他在给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息,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可也,略丰亦可,大丰则我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化,不可习惯懒惰。不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守约,没有不兴旺;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为了让子弟们勤俭劳苦,防止他们骄奢倦怠,曾国藩为家人制订一套十分具体的尚俭课目,规定家中男子是“看、读、写、作”,女子是“衣、食、粗、细”。并详细规定,女子早上、上午烧茶煮饭,扫抹房舍,中午织麻纺纱,下午和晚上缝衣制鞋和刺绣。在南京总督府时,他要求其妻子和儿媳们每天织麻纺纱,不允间断。他自己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常年穿布衣布袜。三十岁时,他曾做一件天青缎马褂,平时只有遇喜事或新年才偶尔一穿,所以藏了三十年衣服仍是新的。他每天吃饭以一荤为主,有客来才稍增加些菜,故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

曾国藩在北京当官,丝毫没有京官的气派,吃的极其平常,以豆腐、腌菜、泡菜佐食,且都是菜根。只在客人来的时候稍加荤菜,也主要是给客人备的。曾家的腌菜的确不同于其他人家的,全都用菜根儿、菜叶来制作。如果菜根儿少,便用瓜皮洗净了代替,总要填满十几缸。即便在曾家日子过得一日好过一日时,这腌菜的内容却一直没有变。因为曾家家规有“女子每月做鞋一双,腌菜一坛”。曾国藩在京城做官,遇有家乡人给他带来腌菜便十二分欢喜,并说,凡有进京的常捎一些吧,这腌菜不能缺,一年到头全靠它下饭呢。难怪李鸿章都说“恩师的一日三餐连满人的一般百姓都不如”。他招待李鸿章时除一盘煎豆腐,三面围了豆角炒辣子、姜丝肉条、油炸花生米外,另有两小盘子,盛的是两种腌菜。

曾国藩到山西查“赈银”时,好友款待他,他却命人到下榻客栈取他从京城带去的、由夫人亲自制作的腌菜。为腌菜,他写过《琐琐行戏简何子敬乞腌菜》的诗。曾国藩当总督时,三弟曾国荃也当了巡抚,家中客人、子弟增多,房子不够住。其九弟便新建一屋,花了三千串钱。曾国藩知道后,写信责备九弟:“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此后,终其一生未入新屋一步。

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很重视,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凡事他都做表率;曾国藩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儿子纪泽、纪鸿也这样节俭。

中国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语,历史上的很多官宦之家,再怎么兴旺都过不了三代,而曾国藩的节俭教育显然非常成功,至今子孙后代都是各个领域的英才。

下期 | “救世宰相”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供稿: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点赞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