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电影观后感500字(一念无明,一念光明——《一念无明》观后感)
“人想要学会自私其实好简单,只要自己做不来,不想做的事,统统丢给别人去做就好了”,上周五下班后,和母亲相约去看了这场电影《一念无明》,影片中曾志伟饰演的父亲所讲的这句台词像一根刺一样狠狠扎在我心上。
观影结束后,回家的路上,母亲给我讲了一个她小时候遇到过的真实的人,母亲儿时生活在天津乡下,同村有个一大家公认的头脑“不正常”的阿嫂,村民们见了她几乎都躲着走,也不让自家的孩子靠近她的小孩,怕给感染上精神病,外公告诉母亲,这位阿嫂本是个知识分子,文革时期遭到迫害,精神备受摧残,以致于变成了这般模样。外公认为这位阿嫂是好人,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并不阻止母亲和她玩,母亲回忆说,这位阿嫂为人很好,母亲和她、她的孩子在一起时会玩得很开心,阿嫂常常从家里拿出糖果和饼干送给母亲。在母亲一家人眼中,这位阿嫂从来就不是病人。
如今想想,当时的外公,是顶住了多少来自同村人的压力和异样的目光,才允许母亲和这位患病的阿嫂来往的。
电影《一念无明》的男主角同样是一个患有躁郁症的病人(余文乐饰),他被父亲(曾志伟饰)从精神病院接回家,和父亲一同生活在烂尾楼里,周围都是穷人,整间房只有一张上下铺,一张饭桌和一个电视柜,冲凉洗衣服都在公共水房。男主角的躁郁症反复发作,没读过书的父亲只好学着医生护士教给的方法简单粗糙地照顾着他。
打动我的正是这位父亲的不离不弃,在父亲眼中,无论生活抛给儿子多少苦难,他都会拼尽全力拉着他,拖着他一起往前奔,只要有父亲在,儿子就不会绝望。
烂尾楼里住着一位带着小孩的妈妈,是主人公父子的邻居,小朋友还在念小学,他的父亲大概是不见了,这位母亲没有香港身份证,同时小朋友也没有大陆户口,只能在香港读书,母亲只好每个月回老家一趟续签双程证,这期间就会把小朋友寄存在邻居父子家。当这家的儿子患有躁郁症这一事实在街坊里传开后,这位母亲便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的孩子和这位邻家哥哥交往。当我看到这一场景时,完全没有指责这位母亲的想法,我相信这是母亲潜意识里想要保护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相信换了任何一个母亲都会下意识地这样做。
也就是说,电影中没有谁做错了,整部影片里更是没有谁是彻头彻尾的坏人。深挖男主角的人生经历:童年时,父母偏心弟弟;成年后,母亲身患绝症,父亲和弟弟又都走掉了,撇下他们两母子不理,患病的母亲大部分时间是糊涂的,她把对丈夫的怨恨和对小儿子离开的不甘都强加在这个儿子身上,动不动就无理地指责他“和你老爸一个德行”,殊不知,这是唯一一个在她身边照顾她的孩子。而究竟,把男主角逼疯了的,到底是他身边无情的母亲,还是他就职的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而大量裁员的公司,还是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或者,是他那无法选择的社会底层的出身呢?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结局处,父亲带着儿子搬离了烂尾楼,回到山清水秀的乡下,父亲给了儿子一个拥抱,儿子也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
电影散场后,我和母亲不得不把没吃完的爆米花丢掉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电影结束时没吃完爆米花,不知道是这家影院的爆米花量大还是我们根本无心食物。
回来的路上,母亲对我说:“精神上患病的人,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温暖和拥抱。”影片最后父亲拥抱儿子的镜头也让母亲有了感到欣慰,这部电影的整体情调是压抑的,结局却有那么一点温暖的感觉。
不过,我仍有一事不明,“一念”“无明”都是佛教用语,然而电影中主人公的女朋友却试图用天主教帮助他走出心理阴霾,难道当一个人心魔缠身时,任何宗教都只是载体,能够救赎他的只有自己吗?
我一直在想,如果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在大陆公映时,同时有翻译成国语的版本就好了,这样,影片就会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故事就会让更多人内心有所触动,然后,身体有所行动。
——完——
2017年4月9日,写于观影两天后,
时天津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