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名言名句匆匆 朱自清《匆匆》: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023-12-24 03:54   geyange.com

朱自清的名言名句匆匆

朱自清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清幽抒怀,《背影》细致深沉的父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诗意画境,篇篇成为传诵的经典,都以“诗意盎然”被称为散文的典范代表。

在众多作家散文中,朱自清散文有他独特的风格和审美,虽然他的散文题材大多取材身边凡人小事,但是,却传达了朱自清特有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他的散文《匆匆》,仅仅600余字,为何在几次教材调整中都被保留了下来呢?

一、完美的语言成就一篇诗意的经典散文

凡是优秀的散文,语言都非常精炼准确。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以自然、亲切感人著称。《匆匆》一文,在表达充满惋惜的心情、在追索时间的去处时,语言功力尽显其中。

1、多种修辞表达时间的流逝

《匆匆》这篇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感情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运用排比修辞,用描述的方法告诉人们时间是怎样流逝,语句通俗易懂,在平淡的叙述中对前文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太阳有脚”,“挪移”以拟人的修辞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着日子。把对时光的欲留不能、欲追不及,表达的淋漓尽致。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里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把“时间之流”比喻成的浩瀚的大海,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

实际上,一滴水滴落,也是有声可听、有形可寻的,作者竭力从听觉和视觉上去感受时间,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2、叠词的运用增强文章感染力

散文中叠词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匆匆》一文,用叠词来表情达意的地方有很多处,既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情。

叠词“匆匆”“默默”“斜斜”“白白”“涔涔”“潸潸”“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作者运用很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时间在人们不经意间溜走,表达了作者抓不住时间的无奈。

叠词在朗读时会带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在反复咏叹时,渲染感怀伤时的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问句的运用,强烈表达作者对逝去日子的留恋

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一共有12处运用了问句。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就运用了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作者找寻时间踪迹的急切心情。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

文章结尾部分,“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一连串的反问,层层递进,使文章达到高潮,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慨叹、无奈、不甘虚度时光,也在正告人们珍惜时间!

总之,《匆匆》一文,朱自清用凝练的语言达意,用朴素的语言传情,让读者和他一起体悟生命,体会时间消逝给人带来的怅惘。

二、从生活琐事入手写感悟,以情景交融的手法诉眷恋

朱自清写散文,善于从生活入手,写身边琐事,捕捉人们忽略的地方,却能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表达深沉的感悟。

其实,朱自清表达珍惜时间的思想,和古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箴言劝诫是相似的。

只不过他从“起床、洗手、吃饭、默默凝眸、躺在床上”,这些身边的的小事情写起,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实、亲历的感觉,与读者产生共鸣,告诉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莫虚度时光的道理。

就像作家林清玄说的:感若相似,身心同受。这样容易的读者产生共鸣。

《匆匆》一文受读者青睐,还因为朱自清善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他的散文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善于抒发胸中无限的感慨。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寥寥几笔,朱自清就勾勒一个春天的画面。在此,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情景。

无论是写燕子、杨柳,还是写桃花,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情景交融的写法,容易让读者受到作者无奈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三、作者由文字传达内心积极向上的追索,催人奋进

1916年朱自清考进北大预科班,那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春潮在神州大地汹涌奔突的时刻。

新的环境,新的气氛,新的思潮,开启了朱自清的心灵,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新文化知识的甘泉,翻阅着新刊物和新书籍。

1919年,是朱自清进入北大的第三年,他成了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先是加入了邓中夏发起的平民教育团,继而参加了新潮社,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的洪流,替人民呐喊。

被孙伏园形容为“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的朱自清,总是在深夜思考着从北大流向全国的自由独立的洪流。他的嘶喊声冲破笔杆:“光明,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之后,“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依然执著地探寻与追求。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样发自内心的呼喊,不仅宣告了自己不会白白走着一遭,也在告诉读者,每个人,都不应该在这世上白来一趟!

在这里,我们仿佛又听见杏林子在《生命,生命》的呼喊: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他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朱自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

写作这篇文章时候,朱自清24岁,也就是文章里提到的“八千多日子”,他内心充溢着找不到出路的迷茫,经过思想地挣扎后,最后他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许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坚决不停留在黑暗中!朱自清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身后留下他笃定的身影。

总之《匆匆》一文,作者用凝练抒情的语言、抓生活琐事写感悟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既细致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现了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也传达了朱自清要整装待发,积极果敢追求光明的决心。

时间是一把没有声音的锉刀,它在我们的额头刻上皱纹,夺走我们的青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朱自清仅用600余字,就惊醒世人:时不我待!唤起了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奔跑的决心,怎么可能不长留教科书,鼓舞韶华学子!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