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名言与解释(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2023-12-06 05:15   geyange.com

老子哲学名言与解释

《道德经》的难度在于文字太少而架构太大,本来500万字能说透的内容,他浓缩到了5000字,所以咱们所谓的读《道德经》其实读的是人家的“目录”,如果只是一味的读这些“目录”,别说《道德经》这种涉及到形而上、方法论、价值观的宏大著作,就算给你本高数教材你能读得懂?

所以,读懂《道德经》绝不能仅靠读《道德经》,而是需要广泛的涉猎,人家老子是国家队教练,你连运球还运不明白跟着人家训练就能进国家队了?所以,还是得自己先储备足够的基础,过了人家的门槛了,人家说什么你才能听得懂不是?

下面我进行一下再加工,用大白话把《道德经》的框架梳理一下,这个大白话的框架理解透了,再去套原文,学了之后去实践,如此迭代,也就可以读懂了。

关于形而上,老子表述了“道”。老子认为道即是人类思维对宇宙的建模,宇宙指古往今来、万事万物。但是人类的语言不足以描述这个模型。因为语言的最小单位是概念,概念无法被清晰定义,所以语言也不能精确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结论是,有生于无,即我们当前的宇宙,诞生于时空之外,既然道的产生不在时间轴上,自然就没有因果,所以道法自然,甚至是道产生了时间,所以道就是第一因,因为道之前不存在时间,自然就没有因果律,自然就没有前序的因。

老子通过“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指出了形式逻辑的局限性,也就是单纯的演绎法不足以为宇宙建模。老子同时也指出,我们需要归纳,需要融会贯通,一以贯之。最后如赤子之心,随其所欲不逾矩。但是归纳法同样依赖于概念,所以演绎法加上归纳法同样不能满足建模要求。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追求道,因为我们还有类比法以及辩证法。老子分别表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以及量变引起质变三个基本规律。之后,老子结合类比法和辩证法对道进行了模糊表述,这种模糊叫做“意境”。而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就是,从小处着手,找到切入点之后快速迭代。

类比于形而上的“道”,老子提出了他的伦理主张,也就是价值观,即“德”。首先,老子确立了“人本”大方向,因为人法道天地,所以人是四大之一,甚至与道并列,所以人才可以追求道。在人本的前提下,也提出了道与人的关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刍狗,就是草扎得狗,粗制滥造,但很神圣,因为祭祀要用,所以要小心呵护。祭祀的时候摆在祭坛前,对着祭坛行礼,也就是对着刍狗行礼。祭祀之后,刍狗要么烧了,要么扔了,总之没有用。简单地说就叫,对你好,但与你无关。进而由道与人的关系推导出领导者与人的关系,后其身、外其身、为而不争……说白了还是一个意思,我只是按道的规则做事,虽然对你好,但是与你无关,这就是德。

这套框架有什么用?

他给了我们人生目标,即“道”。虽然一个人的一生几乎没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但至少他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有了方向,我们就可以出发,一往无前,就是要看看自己临死时,究竟在这个方向上走出了多远。

他告诉我们审视人与人的关系。而我们之所以对这套框架有信心,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具有“相对坚实”的理论依据,即道与人的关系。虽然这种类比并不那么严谨,但毕竟他使得整个体系融会贯通起来。追求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半成品是德,拥有了德,我们就不会走弯路,就会百折不挠,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告诉我们第一步要如何走,以至于每一步要如何走。总的来说,就是无论如何先迈出第一步,然后开始小步快跑,最终积跬步以致千里。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样?

有了坚定的方向,就不会迷茫,就不会为私欲所扰,无欲则刚,箪食瓢饮,乐在其中。

清楚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可以后其身而身先。不争名、不夺理、不居功、不弄权,自然就可以融合周围的人,人尽其才,其乐融融。

掌握了小处着手,先切入、再顺其自然、快速迭代的方法,做事情就容易成功,以至于无为无不为。

其实老子孔子乃至诸子就是一家,从文王演八卦、周公制礼乐开始成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后面的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是一脉相承,你说文王、周公是什么家?是道家还是儒家?不管你叫他什么,总之是一家,只不过后来大家统一称之为儒家罢了。儒家只是个代号,其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文明。

老子讲了“形而上”,孔子认为老子讲清楚了,于是继承了老子的“形而上”而去着重补充了“形而下”,自此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了框架,“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方法论是“学而时习”,学了就要实践,后来阳明先生补充为“知行合一”。实践的标准是“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强调了“中”,以仁为标准做出的价值判断就是“中”。强调了“庸”,也就是时时处处的“有用”,什么是有用?行为上实现了仁就是有用。强调了“时”,与时俱进。

至此,这个框架已经完备,后来的墨家、法家都没有跳出这个框架,而是在框架内寻求各自所认为的最优路径,但最终目标始终都是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真的就只剩下儒家了吗?怎么可能,皇帝想大权独揽,用来对付官僚的当然还是法家那一套,这叫“外儒内法”。官僚、地主们欺压百姓,民间流行的“行侠仗义”当然还是墨家那一套。

甚至佛教传播到中国之后,中国人经过了几百年的吸收消化,把什么轮回转世、牛鬼蛇神都剥了个干净,最终还是把他放进了中国文明的框架,所谓“涅槃”就是“得道”,所谓“不可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所谓“缘起性空”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器”自然是“空”的,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四端”,也就是“致良知”,所谓“普渡众生”,正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经过吸收消化后的佛教已经不能称之为“教”,因为抛开了神秘主义,所以可以称之为“学”,中国的“佛学”叫做“禅宗”。

道儒佛法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要分出个彼此,无非就是吹毛求疵,牵强附会罢了。只不过“道儒佛法墨”这个名字太长,如果你追求“大全”,那剩下的还有农、兵、名、阴阳……总不能平时说话用这么长的名字指代吧?所以干脆,就统称为儒家算了,毕竟汉以后绝大部分经典都是儒家的,“经史子集”中“经”“史”“集”三部基本都可以算作是儒家的,占总数可能超过九成。

中国人想要寻根,至少也要读两本书,一本是《论语》,另一本就是《道德经》,最后附上专栏,包括了81章《道德经》实践总结,以及一些简明概括即杂谈,总数超过了20万字,阅读前做好心理准备。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