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名言 不如一默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张廷玉的官场哲学

2023-12-04 10:59   geyange.com

张廷玉名言 不如一默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是历经康雍乾三朝官场不倒翁张廷玉,操守一生的圭臬。

此句语出黄庭坚所言“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之句。

张廷玉之所以能深受三代帝王之信任,皆因其一生为学为政,均能言行一致,贯彻始终大有关联。 然同朝为官,出类拔萃者多如牛毛,缘何唯张廷玉能独得三代帝王恩宠?

细究其因,在于同僚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不过“口默”,而他则身体力行,达到了“心默”之境界。

所谓“沉默是金”人要做到不言,绝非难事。只是以普通人的休养,遇事越是闭嘴,则腹内越是种种纠结,脑海亦不免数番天人交战,如此憋着,自然做事带有一股戾气。

而心如明镜,不起波澜,不争宠,不争先,不多言,则自然无风险,这就是《老子》所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能争”的至高境界。

有时候一看《雍正王朝》,小编也会想到,嘈杂光鲜的职场上,内心宁静,少欲,不争,反而才是最积极的态度。惟勤惟慎,比起那些天天画大饼的战略眼光靠谱多了。

清康雍乾三朝,若论声名显赫,张廷玉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论文才,他是《康熙字典》、《雍正实录》,以及《明史》、《国史馆》、《清会典》的总纂官,论政绩,他是大学士、军机大臣,更是雍正皇帝的近臣,死后配享太庙,终清一代,再无二人。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

纵观张廷玉一生,历三朝之元老,居官达50年,“无错无过”几近“完人”,那么他是做到如此境界的呢? 要诀便在于六个字:少说话,多做事 。

张廷玉饱学多才,身处中枢,为人处事,谨小慎微,尤对黄山谷“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之说,极其拜服,并明志要“终身诵之”。

少说多做,是他为官的主导思想。凡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绝不张扬,默默做事,事成而归功主上,为臣如此,帝王焉能不喜爱。

张廷玉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任要职,不过,真正得到重用,则是在雍正一朝。

“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 《清史稿-张廷玉传》

史料记载,雍正五年,张廷玉偶感小恙,雍正对近侍说: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吗?近侍们吃惊,雍正则说:“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曾赏银20000两,张廷玉则辞谢,雍正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不许他推辞。 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雍正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回乡祭祖,动身前一天,雍正赠给张廷玉一件玉如意,并祝他“往来事事如意”,同时赠送物品及内府书籍52种,《古今图书集成》只印64部,独赐张廷玉2部,还着“所过地方派拨兵弁护送,并文武官员迎接”。

雍正还赐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家年年用这副春联做门联。 毫无疑问,张廷玉在雍正看来,就是股肱大臣、左右之臂。

张廷玉能受雍正器重,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为康熙大丧。 雍正即位,此为首要之事。他任命张廷玉协办翰林院文章之事,也就是处理与康熙丧事有关的文字。

史料记载: 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

皇帝口授数句,倚马可待,且每日不下数十次,由此可见,张廷玉文笔之绝。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雍正对张廷玉开始另眼相看。

第二件事,则是设立军机处。 雍正五年,雍正准备出兵噶尔,两年后发兵。为专事专帮,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处理军务,清史记载“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而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则是遵谕旨成文字,并转发各地,也就是说,文字工作乃军机处核心,说是雍正的高级秘书,亦不为过。

张廷玉为军机大臣时,“西北两路用兵,内直自朝至暮,间有一二鼓者”。期间,雍正身体不好,因此“凡有密旨,悉以谕之”,最后雍正帝极为依赖张廷玉,甚至每日召其多达十几次。 为此,张廷玉常常要晚上一二更以后才可回家睡觉。

第三件事,则是张廷玉之勤勉。 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还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之繁多,工作之忙碌,绝非言辞可表。

其在自修年谱中说,雍正召见他,常一日多次,习以为常,西北用兵之时,“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 和皇帝见面后,到办公室,一阵时间待他批阅的公文已达上百,以至于他常在轿中批览文书。傍晚回家,仍: “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

由此足见,张廷玉处理公务,绝不过夜,其工作作风之硬,连雍正也评价道: “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雍正皇帝和张廷玉,“名曰君臣,情同契友”。

张廷玉《年谱》记: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圣躬偶尔违各和,犹听政如常。二十二日漏将二鼓,忽闻宣如甚急,疾起整衣,始至圆明园,内侍三四辈待子园之西南门,引至寝宫,始知上疾大渐,至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矣。 廷玉与鄂乐泰告庄亲王、果亲王曰:‘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因告总管太监。总管曰:‘大行皇帝未曾谕及我辈,不知密旨所在。’ 廷玉曰:‘密旨之件,谅已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者即是此旨。’ 少顷,总管捧出黄封一函,启视之,则朱笔亲书传位于今上(乾隆)之密旨也……此旨雍正八年九月曾密示廷玉,雍正十年又密示鄂尔泰。 此时对谕曰:‘汝二人外,再无一人知之。’”

皇位继承,国之大事,雍正在其去世前三四年即已拟定,并让张廷玉过目,还安排鄂尔泰为傍证,足见其政治分量。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后,张廷玉政治地位大不如前。 显然,极富帝王心术是乾隆帝对前朝重臣颇有戒心,

乾隆五年,刘统勋(刘墉父亲)上书发难,说张廷玉遭逢极盛,“桐城张姚二姓侦天下半部缙绅”。 乾隆七年,又借口鄂尔泰之子罪行,被皇帝剥夺世袭伯爵之位。

鄂尔泰

乾隆十年,张廷玉下属在皇后祭文中用“泉台”二字,被皇帝责骂。 又在《皇清方颖》御制诗中错字过多,皇帝下旨: “总裁官张廷玉、梁诗正、汪由敦交部议处”。 如此等等,张廷玉皆心中不安。

故而,在乾隆继位之后,张廷玉及时示意家人,皆各以事由辞官回家,其本人也屡次上奏,要求致仕。 只是,数次上奏,都被乾隆驳回。直到乾隆十四年冬,张廷玉再次提出回家请求。这一次,他不敢再说退休,只说是“暂归”,并说了一番好话,说等将来皇帝南巡,他可以在江宁迎驾,一同回京师等。这时,乾隆才勉强允诺,让其辞官了。

张廷玉谢恩,却提及雍正遗命。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意在乾隆,记得要他“配享太庙”,还要乾隆下保证书。

乾隆极为震怒,“上意不怿”,不过,出于情面,还是同意为他“颁手诏。

第二天,乾隆便极富效率诏赐。只是因有风雪,张廷玉竟以年迈有病为由,让次子张若澄代为谢恩。 乾隆对此大发雷霆,借此机会,皇帝发泄“降旨切责”。

次日,张廷玉急忙上朝致谢。乾隆仍火气未消,并说:你不是身体不好吗?这不来了 呢? 乾隆皇帝还借题发挥,下旨削去张廷玉伯爵,一年之后,张廷玉再次提出南还之意,并以“请罢配享治罪”,乾隆再次大怒。

在乾隆看来,你分明就是赌气。遂下令尽缴张廷玉持有的历年皇帝所赐之物。 公元1755年,张廷玉卒于故里,享年83岁。

讽刺的是,清史记载: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看来,乾隆不给活张廷玉面子,死了倒是想起了师生情分。 张廷玉的子孙,也都官至内阁学士、兵部尚书等职。

张廷玉的遗训:“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子孙自是谨记在心的。 当然,更重要的仍是乾隆帝的关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