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写艾草的诗句(端午艾草诗词八首)
从诗经釆艾,端午的挂艾,到至今使用的艾炙,来领略古老神奇的艾草
“彼釆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釆葛》
端午节有艾草挂在门口的风俗,它起源于何时,又为什么年年端午必要插艾呢?一向注重实用和与时俱进的中国人,为什么对端午插艾的风俗,固执地保留和延续下来呢?今天我来谈谈古老而神奇的艾草。
这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经,最下限是公元前6世纪,距今至少2600多年。写了一位釆艾的女孩,男子在思念她,说她去原野上采集艾草去了,我见不到她的身影,一天仿佛有三年那么漫长。
那么可以证明,釆艾是女子重要的工作。她为什么会去釆艾?一种推测,是艾草鲜嫩,上古农业不发达,需要不断采集野生可以吃的蔬菜,二种推测是,艾草很重要,居然这个女孩子,采集它竟然花了整个白天。
如果这个女孩不是遇到意外,何以用这么长时间去寻找艾草?就算那时没有青铜的刀具,采集吃的野菜也不用花上漫长的白天啊。可以证明这个艾草实在是重要。
一,艾草可以吃,这个无需考证,因为至今嫩叶和嫩芽都可以做蔬菜。
二,艾草有别的重要的用途。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录就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先民们使用草药的经验,说艾草可以治疗风寒湿痹,补中益气,帮助头发生长乌黑,治疗心悸,肠胃疾病。
这个女子釆艾很大的原因是艾能治病。她要么是家人患病,要么是从事必须釆艾的工作。那么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谁最需要大量的艾呢?她的亲人,巫师,医生,还有贵族。
所以有一个解释,这个女孩之所以白天辛苦釆艾,是因为当时的贵族或者王,需要三年的好艾草,所以有情人只能望着她美丽的背影远去。
这种解释,只是一种。但至少说明艾的重要,已经在上古就被验证。
说起艾,至少在奴隶社会,那真是好东西,因为诗经还有一首含有艾草的诗。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乐只君子,保艾尔后。”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这是周朝的是贵族,已经使用艾来保养身体,需要大量的艾。那么艾的使用肯定在西周之前,只不过西周的贵族强调了它的保健功能。
艾是随着中国古人的诞生,在原始社会就逐步发现和运用的野生植物。那么它很可能是在烧山开荒和食用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植物有明显的药用,而烟气可以治疗寒湿带来的各种不适,由巫师或者巫医加以利用,成为贵族和平民都经常用到的草药。
那么端午的艾草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艾本身去寒湿的功效,就和太阳相关。艾草在夏天旺盛生长,古老的中医学认为,艾草的药性在太阳最炙热的时候达到最好。
而古代一直延续着太阳崇拜,节气的起源就是太阳行经地球表面轨道和痕迹的划分。至少夏至是重要的节气。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
这首战国末期屈原的离骚,虽然不能具体看出是端午还是夏至,但是盛夏里,带着艾草在身边,已经成为风俗。只是屈原更喜欢佩兰的清幽辛烈的香气,所以他质疑这种泛滥的习俗,主要是针对贵族的。都带着艾草,还说佩兰没有效果。美丽的芳草,居然赶不上满街的艾草的味道。
从嗅觉上来讲,艾草的确没有兰草好闻。很多人还说这是臭蒿。但是艾草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草药。
端午或起源在屈原时代之前,或之后,但是端午和夏至之不了分,是夏至节日的前奏或者前移是不可否认的。因为此一阶段,太阳直射最猛烈,常伴随高温多雨,容易感染热毒瘟疫,人们最需要补足身体的正能量,喝艾草煮成的汤汁,清毒避暑,祛除湿气,用艾叶洗澡洗手,祛除病菌,用艾草薰烟,防止蚊虫和流行病,将艾叶条挂在门口,寓意阳气旺盛,保佑家庭,将艾叶收集制成香囊,是人们对付盛夏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晋朝已经有明确的端午的记载,《风土记》中有“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俗重此日,与夏至同。”这里表明了端午节是和夏至节紧密相关,为了迎接盛夏,对付高温天气,人们在五月开头就做了各种准备,而五月五日,为民间所重视,形成了端午。
那么自然关于夏至的风俗也会前移,包括用佩兰洗浴,使用艾草避邪防暑,防治疾病。屈原时代的萧艾满街,同样延续了下来。
唐朝就不用说,能够将端午纳进法定节假日的,就是盛唐的气量,尊重民俗并且有所传承。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强调了端午和屈原的联系。虽然这之前,仅是民俗传说。端午节有着更隆重迎接盛夏和缅怀爱国者屈原的现实意义。
”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和凝《宫词》其一
这里可以看到端午节宫廷中门口插艾条的风俗。五月的艾草成条,虽然没有兰草鲜花的香气,但是已经成为风俗,有如人高的艾草,香气可以祛除空气中的湿气和蚊虫,又像人一样守护家园。
当然端午节还有粽子,还有五色丝,立体保护着人们的身体和精神。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唐殷尧藩《端午日》
寻常人家自然也会插艾条,不过唐朝经济发达,用艾做成的各种制品也多,比如艾草香囊,这里的艾符,有可能是指门口艾叶,也可能是指佩戴在身上的艾叶饰品。
当然作为男人,他还是钟情这个节日有菖蒲酒。而酒的酿造当然是太平盛世,有多的粮食酿造。
所以这首诗,有着端午节祝福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
”门儿高挂艾人儿。鹅儿粉扑儿。
结儿缀着小符儿。蛇儿百索儿。
纱帕子,玉环儿。孩儿画扇儿。
奴儿自是豆娘儿。今朝正及时。“宋朝无名氏《阮郎归·门儿高挂艾人儿》
这是宋朝的端午节,一个女子的家常。门口高挂艾蒿,迎接端午。自己脸上扑着粉,衣服上挂着各种艾符香囊,臂上缠着辟蛇的五彩丝,手里拿着夏天的纱手绢,带着通透的镯子,拿着扇子,打扮得像个美丽的豆花娘子,婀娜亭亭,过着盛大的端午节,像夏天里一朵清丽的花。
这里的艾草挂在门口,艾草香囊挂在身上,清凉凉,美端端夏日小娘子。
“见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梳云髻。
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
艾虎宜男,朱符辟恶,
好储祥纳吉。金凤钗头,
应时戴了,千般忔戏。”宋朝赵长卿《醉蓬莱·见浴兰才罢》
这同样是一个闺阁女性的端午,我来谈谈艾虎,这是用艾草制作的虎状的小香囊,可以带在身上,插在头上。为什么做成虎状呢,因为虎是百兽王,这里有象征意义,代表百毒不侵。那么用艾草做成的香囊有什么作用?
这里就得谈到艾草的药用价值,从上古到现在,人们不断在发现。
除了上古的消毒辟秽,逐寒湿,行气血之外,至少宋朝已经发现了它对女性的保健功效,安胎,治疗月经不调,流产等疾病。所以有艾虎佩戴在妇女身上,宜于生养的作用。尤其盛夏高温季节,女性格外娇气,免疫力降低,使用和佩戴艾制品,事半功倍。
但显然,诗词里不能尽述的是艾炙的功效,从上古到现在,艾炙一直流传,虽然艾炙的机制难以弄清楚原理,但是艾炙的效果,是很多人有体验过的,通经活络,祛除寒湿疼痛,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愿人生,常醉饱,百年中。
独醒竟复何事,憔悴佩兰翁。
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
疗病不无功。从此更多采,
莫遣药囊空。”元朝王旭《水调歌头 端午》节录
关于艾,很多人不在农村,是没有见过艾草那成片青色的美。尤其是晚春初夏的艾草,那一种美丽清新的绿,让人欢喜。说一个人的年华之美,我们会用到“少艾”这个词,“青青少艾”,让人有那最清新蓬勃的绿美和健康。
或者收集起来的艾草经过晒干,无复那种青翠,但是艾草的药用,恰让人感受年青,仿佛那青青之色,不在貌,而在于灵魂。
所以这首端午的诗词,是夸赞自己懂得人生,懂得保健。我不想学屈原独醒,我只愿意让艾草伴随我,我有三年的好艾草,让我隐居在山里,享受自然和人生。
这首词并没有对屈原的不尊重,但是如同《楚辞》里的《渔父》,揭示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因为渔父曾经劝屈原,我知道你清醒,但是可否用另外的方式成就人生呢?远离世俗,过简单的隐居生活。
屈原正是知道自己可以选择,但他仍旧放弃了,是非不会,乃是不为,用自己的生命,唤醒更多的爱国者,这正是屈原之伟大。
所以端午纪念屈原,也不妨用一把艾草,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点,灵魂青青,利他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