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的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名言 《菜根谭》:不要仅凭自己的偏见,就给事物妄下定论

2023-11-14 11:10   geyange.com

不了解的事物不要妄下结论的名言

《菜根谭》:不要仅凭自己的偏见,就给事物妄下定论

一、

问题一定要有客观全面的了解,而不能仅凭自己的片面所见,就给事物妄下定论,否则就会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

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说是“修养”,那是因为在与人相处之时,很多矛盾和误会都是因为过度主观地看待事情而带来的问题,你的“妄下定论”,通常会给别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而一个人若能做到不给别人添堵,这也是一种善良。

而说是“智慧”,那是因为不管面对任何事情,只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之后,才能更好地主导问题的走向,从而使问题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仅凭自己了解的片面信息,就自以为是的作出判断,那样必然会使自己深陷于被动之中。

所以才有这样一句话:花半秒钟就看到事物本质的人,和那些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命运注定是截然不同的。

有一天,高子对孟子说:“大禹所作的音乐一定比文王的音乐好听。”

孟子问他:“为什么这样说?”

高子说:“因为禹传下来的钟纽就像被虫蛀一样,都快断了,想必是因为声音好听,所以用得多的缘故吧。”

孟子这个时候便说:“这个怎么能证明呢?就像城门下路上的车轨一样,车轨很深,难道是因为两匹马拉的车吗?那只是因为日子长久,车马经过的多的缘故,而禹的钟纽要断了,只不过是因为日子长久的缘故罢了。”

高子仅凭禹的钟纽快要断了,就判定禹所作的音乐比文王的音乐好听,但是没有意识到钟纽快要断了,只是因为时间过于长久,或是使用频率高所致的,但这也不足以证明禹的音乐一定比其他人的要好听,而这就是依据主观定论事物的错误。

人生无论对人对事,判断分析问题都不能仅凭片面之见就定论事物及本质,要有相对全面客观的了解,而不是仅凭自己的主观所见就妄下结论。

在生活中,甚至还有人连片面信息都没有,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对事物做出自以为是的结论,这岂不是更加荒唐吗?

当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可以通过事情内部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形成之后所带来的影响等各个方面综合判断,以便于察觉其存在的客观状态。而和事件相比,在人际关系之中,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则是更为重要的人生智慧,因为人比事情更加复杂。

比如,《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及亲,恐引奸人进身。

听到别人有恶行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起厌恶之心,要仔细判断,看看是否有人故意诬陷泄愤;听说别人的善行之后,也不要立即相信并且去亲近他,以防止有奸邪的人作为谋求升官的手段。

二、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不以片面定论事物本质,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那是因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在各种愚昧思想和奸邪人性的蛊惑下,很多事情存在的本质都比它呈现的表象更为复杂。

所以仅凭你看到的、听到的就定论其根本,不仅会遮住了自己看清真相的契机,也会在无形之中给当事人造成重大的伤害。

就像在生活中,总有很多人因为自身愚昧,而在无意之中就给他人带来伤害。只有一个人的智慧足够,才能避免因自身愚昧而给别人的人生增加阻碍。

我们和大家聊过《庄子》之中“惠子为相”的故事。

惠子在当相国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庄子是来抢你相位的,惠子就惊慌地连忙派人在城里面搜寻庄子。

这不就是仅凭小人谗言而产生无端邪念的错误吗,而这样的错误不仅会使自己陷入妄论的错误之中,同时也导致对方陷入误会的淤泥之内,最重要的是,也给小人带来了可乘之机。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曾经下令禁止天下捕杀生灵,也就是全国上下只能吃素,哪怕王公大臣都无一例外。

后来有一人叫张德,时任左拾遗,非常受武则天的信任,他儿子出生办满月酒的时候,为了让酒席丰富一些,偷偷宰了一只羊,做了一些羊肉包子给大家吃。

但不料席间有一奸邪小人叫杜肃,他偷偷揣了一只羊肉包子,跑到武则天那里去告状,本来以为武则天会惩罚张德,但是没想到武则天却对张德说:“我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都不准荤腥,今天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就不治你得罪了。”

武则天顿了一下,接下来又说:“不过张德,你要接受教训,以后再请客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样告黑状的人可不要再请了。”

一时间,把张德激动得感激涕零,痛哭失声,而让杜肃这个告状的小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这个事件之中,最难得的就是武则天的深明大义,看出了小人的有心作为,做出大快人心的举止。

但是试问,在这世间有多少人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客观审视问题。

生活中总有很多人自以为善良,但实则单纯幼稚,愚昧无知,对别人子虚乌有、胡编乱造的流言蜚语都深信不疑,而越是缺乏智慧,越是对于街头巷尾、多番猜测的事情大有兴趣,从而使别有用心之人钻了空子。

而克服这种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多看多思考,在听到别人意见或者流言蜚语的时候,多一些怀疑精神,看清是非之后再表现自己的态度。

这就是不管对人亦或对事,都能客观审视问题、清醒表达态度的态度。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