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禾妞什么意思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乔叶散文”曾陪伴了70后、80后两代人的成长。二十多年前,读者熟悉的是作家乔叶那清新隽永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充满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深沉的思辨和探索。近十多年来,乔叶又以“小说家”的身份被读者熟知,在凭借《最慢的是活着》获得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之后,近年来又陆续创作出《拆楼记》《认罪书》《藏珠记》等长篇小说,直面社会现实,深掘复杂人性。
不过,乔叶从未停止过散文创作的脚步,她用诗意盎然的笔触,依然书写着生命的纯真和深沉。日前,乔叶两部全新散文集《天气晴朗,做什么都可以》《一往情深过生活》陆续面世,由青橙文化策划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贾平凹、李洱、迟子建、雪小禅联袂推荐。
《天气晴朗,做什么都可以》是以描写风物闲美为主的散文集,收录了作者的生活随笔、旅行随笔、文学评论三部分内容。
《一往情深过生活》是以描写人为主的散文集,收录了有关亲情、爱情、身边的人与事等四部分内容。乔叶笔下的一花一叶、一个身影一个梦,即便是信手采撷的一缕风,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思索。作者不疾不徐地倾诉生命平凡美,触及人内心最温柔最动情的一部分。
◆散文家乔叶:只有细节,才能让文章有质感
乔叶的写作是从散文开始的。
出生在河南修武县一个普通农家的乔叶,童年记忆里,一直觉得自己是一只并不受关注的“灰小鸭”:弟兄姊妹五个,她是老四,既不是最小的,也不是最受宠的;既不漂亮,也不灵巧。从小学到初中,乔叶成绩优异,作文经常会被老师拿来当范文朗读。然而,14岁那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上师范有补贴,她遵从家人意愿,选择了一所师范学校,。
毕业后,乔叶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当老师,她并不适应乡下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时常感到孤独。于是,她选择读书、创作,来排遣心中的不快和一成不变的日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大胆地向中国青年报投稿。
1993年2月,中国青年报副刊发表了乔叶的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文中描写一个女孩的父亲去世了。很多人不知道,这和乔叶及父亲有关。父亲身患癌症去世的这一年,乔叶才15岁。
从此,乔叶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愁嫁》《不做情人》《一个女孩的自知之明》等十几篇散文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反响强烈,她还被中国青年报评为优秀撰稿人。《青年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也开始发表乔叶的作品。1994年至1995年,《青年月刊》杂志为乔叶开辟了为期两年的“乔叶绿荫下”散文专栏。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叶的第一部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很快,“乔叶”这个名字火了,全国各地的信件都来了,还有人跑到村里,上门拜访他们通过散文认识的乔叶老师。
评论界认为,乔叶的散文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
散文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哪里?乔叶说,她的心里有个筛子,因为筛子眼儿特别细,所以留住的东西就特别多。她容易大惊小怪,所以生活永远不缺素材。“注重细节的人,更适合写作。只有细节,才能让文章有质感,有支撑。”
乔叶喜欢自我审视。她说:“我们要理解他人,第一步是理解自己,认识自己。怎么认识自己就是怎么认识他人,而自己就是世界里的第一个他人。”乔叶说,很多人写作的时候是习惯自我表扬的,因为真正的自审非常残酷,会发现自己很渺小,所以很多人会不自觉地逃避或者自我欺骗。在她看来,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后,才能表达他人。
乔叶坦言,自己曾经是一个单纯的写作者,“很幼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到了中年,她才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虽有不堪和伤害,但我也从中汲取了很多养料”。
◆小说家乔叶:“自我折磨”才能出精品力作
2001年,还不满三十岁的乔叶从基层来到省文学院当专职作家。这里是张一弓、李佩甫、张宇、李洱等闻名全国的河南小说家聚集地,大家见面谈论的都是小说问题,让写散文出身的乔叶孤单又好奇,她从研读前辈们的小说开始,逐渐明白小说创作是需要付出对社会、人生的全部认识积累,对作家要求非常高。自此,乔叶决定转型迎接挑战。
小试牛刀写下的长篇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发在了《中国作家》的头条上,出乎预料的反响并没让乔叶满意,反而让她意识到自己在小说创作技术上的严重缺乏,开始老老实实写写中短篇,并在2004年到鲁迅文学院学习。
终于在2010年,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作品透过豫北农村的“奶奶”漫长坚韧的一生,深情而饱满地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家族伦理形态和潜在的人性之美。
后来,有了直面现实的《拆楼记》和深入分析复杂人性的长篇小说《认罪书》,均获得“人民文学奖”。在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看来,乔叶是真正具有生活热情的小说家,因为热爱生活,所以她能看到未被理念整理和驯服过的真实的心灵。
在人们习惯通过信息渠道过“二手生活”的环境下,而乔叶采用“笨办法”去深入生活。为让《拆楼记》描绘出利益之下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真实角力,乔叶连续一年时间到焦作定点“跑村”采访,那段时间每次回郑州,朋友看到她瘦了就会说:“你又跑村了吧!”而写《认罪书》前,光研究的有关时代背景资料足有一大箱子,至今这些书还摆满了半个书架。
小说《藏珠记》主人公唐珠是从大唐一直生活到今天的女孩,“是活得最长的人,也是活得最可怜的人”。写作时,乔叶一直在用想象力和主人公同行。她愿意在心灵深处无限接近主人公,然后再去表达主人公。“多亏了这部小说的陪伴,每当自己辗转反侧的时候,就研析里面的人物,替这些人物琢磨事情,然后,自己的心情就平顺下来,愉悦起来。”
乔叶的作品是反复“自我折磨”的结晶。20余年的写作生涯让她感触到,读者有火眼金睛,作品是自己名下的东西,不能辜负读者。乔叶多次提及写作的自觉性,她每一篇作品会反复修改,希望所有的问题都在自己这里最大程度解决,当听到年轻作家投稿不顺而抱怨时她常开导说:“把自己难为够了,别人就没法难为你,为何不自己难为自己呢?”
◆中原作家乔叶:温和的“柴禾妞”其实有一股子野气
去年,乔叶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河南乔叶”,在开篇中她深情地表白:“河南这个词,意味着我最重要的精神基因,也意味着我最根本的文学根脉。这是我的命。”
乔叶是在写小说后,才逐渐发现自己对河南的感情之浓烈。“小说集中反映着作家对社会的认知,这必然会牵动你全部的成长背景,这背景就是源泉,就是财富。”
乔叶在《最慢的是活着》中用到了豫北方言,她尽情地享用着方言里蕴藏着丰富营养。在小说《藏珠记》中,因为对豫菜文化博大精深的切身体会,她特意将男主人公身份定为豫菜大厨。
“一个人写作是需要底气的,河南这片土地就是我的底气。”乔叶说,每次到省里各处名胜古迹游览采风,她的心里都会激情涌动,中原大地璀璨的文明让她深感骄傲。在和外省作家交流时,乔叶常听到称赞河南作家作品厚重的声音,她的思考是“作品之所以能写得厚重,就是因为这片土地肥沃。肥沃的土地对文学来说就是最好的营养源。”
乔叶记得李佩甫的一个比喻:“我们都是中原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也许长得样子有差别,但扎根立足的土地是一样的,地气是相通的。要努力好好生长,不要辜负这片土地。”
乔叶的案头,罗列着数十本关于河南乡村、野菜、民俗、杂草、农事方面的书,这是她为下一阶段创作所做的最基本的准备。“也许下一部作品还很遥远,但做准备总是必要的。”
在李佩甫眼里,乔叶表面温和,其实有一股子野气。她有独一无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其作品可读性强的重要原因。“他老说,我是柴禾妞儿,没有什么资源,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必须靠自己。”在一次读者分享会上,乔叶回忆。
【征集】我来向乔叶提问
乔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出版小说《认罪书》《拆楼记》《藏珠记》,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多部作品。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锦绣文学大奖、郁达夫小说奖等多个文学奖项。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章入选北师大语文教材。
在金秋时节,大河报河之洲读书会将联合我在书店、青橙文化举办一场乔叶新书分享会,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