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舍己为人的名言名句(描写老师的名言精选)
第1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漫画,(映示米兰、H4图)他们就是米兰老师和四个坏小子。看到这些图画,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2.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就在老师要给你们推荐的书中。
3.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吗?(映示书的概况和荣誉)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著名童话作家杨红樱女士。(映示作者介绍)
4.她的书充满魔力,很多同学读了之后,还写了读后感,画了手抄报。(映示学生作品)
5.这么好的书,多值得我们去好好读读啊!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感受它的书香魅力!
【设计意图】用漫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要推荐的书目,并详细介绍这本书所获得的荣誉及影响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指导方法,整体感知
1.如果想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你有什么妙招呢?看,这就是《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的内容提要。(映示内容提要)
2.请快速浏览内容提要,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除了读内容提要,你还可以怎么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呢?(板书:封面、前言、目录、作者介绍、后记、封底)
4.现在,我们再来比比,看谁捕捉的信息多?(组织学生交流,适当表扬激励)
5.刚才,我们带着思考去读书,很快就把厚厚的书给读薄了。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可以适当放手,适时点拔,让学生从前言、序、目录、后记等方面入手,了解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可以有目的地突出最能吸引眼球的内容,比如目录,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故事内容的丰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精选片段,品读感悟
1.认识米兰。
(1)看来,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有趣,不急,我们先来看这幅图,(映示“学生打架的图”)上面画的是什么?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映示片段,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
(2)此时,箭在弦上,这场架非打不可,这阵势你们见过吗?想过打架的后果吗?大家再猜猜,他们为什么打架呢?
(3)猜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快速浏览第35至39页。归纳原因:原来给米老师和颜老师打分,才是真正的原因。
(4)那么,这场架打到最后怎样呢?大家再看!(映示片段)最终,他们和好了。
(5)从打架到和好,这转变的关键人物就是米老师,我们来认识一下漂亮的米兰老师。(映示人物名片,有姓名、年龄、典型事件、性格等)
(6)我们再来读读米兰老师的故事。(映示:米兰让他们站成一排,然后恭恭敬敬地向他们鞠了一躬:“错怪你们了,请原谅!”)
(7)这是米兰误会H4是杀死小鱼的凶手后,向他们道歉。请你一边读,一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米老师?(点拨:“恭恭敬敬”“鞠了一躬”“错怪你们了,请原谅”,这些干净利落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就把一个真诚的米兰老师给刻画出来了。)
(8)如果你是H4,当米老师这样向你道歉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想象)
(9)咱们继续看书上的描述。(映示: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肥傻笑着,兔八哥满脸通红,豆芽儿喜滋滋地伸长了细脖子。只有米老鼠沉得住气,他一本正经地说道:“米老师,我们原谅你了。”)H4的表现各不相同,作者的细节描写很到位。
(10)这时,同学们和米兰老师都笑了。(映示:同学们都笑起来。米兰也笑了,连说:“谢谢!谢谢你们的宽宏大量!”)你们又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米兰老师?
(11)小结: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侧面描写,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米老师是如此温和、纯粹。
(12)像这样的描写,书上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感受语言的魅力。(映示侧面描写)
(13)这些侧面描写,丰富了米兰老师的形象。在与六(3)班学生朝夕相处中,她说过很多让人感动的话。(映示语言描写)她做过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映示动作描写)这样的描写比比皆是,这样的故事生动有趣,看!(映示一组漫画故事)
2.认识H4
(1)如果说米兰老师是这本书中耀眼的月亮,那么,H4就是闪亮的星星。瞧,星星们来了!(映示H4的名片,包括姓名、性别、绰号、特点)
(2)我们再看书上的描写。(映示书上描写H4的语句)挑选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的形象。
(3)组织交流。(点拨辨析:他们真坏吗?在他们身上,你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4)小结:除了米老师和H4,这本书还为我们刻画了十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温和的姜校长,博览群书的左丸尾,男生女相的李小俊,侠女戴安,小魔女秦天月,才女夏雪儿等。(映示图片)
【设计意图】精彩片段,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他们感受人物的个性,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以及猜一猜、想一想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精彩、语言的生动精炼。此环节中,人物、语言和情节是相互依附的,其中,米兰老师是人物线索,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总结收获,引领阅读
1.今天,我们初读了《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一书,认识了漂亮的米老师和几个有趣的同学,你有哪些收获呢?准备怎么记录这些收获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推荐大家阅读后,用学到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可以写读后感,做读书卡片,摘抄好词好句;可以继续完善书中主要人物的名片,相信你们的收获会更多!
第2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他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文章以质朴的语言,采用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感悟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一、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人物形象
出示描写地震的语句。
师:地震的发生突如其来,这短暂的几秒钟,课文却用了四段文字来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呢?
生1:这样渲染了谭老师出场的紧张气氛。
生2:作者这样写,让人们感到情况越来越危急,谭老师没有时间考虑了。
生3:在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这样更能体现谭老师的高尚品德。
师:危急环境的描述,衬托了谭老师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这是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板书:环境衬托)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一句句地读,感受地震的突如其来,情况紧急。抓住“地动山摇”、“重重地砸”、“塌陷”等具有画面感的词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此时的场景。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唤起自身情感的内驱力,也对学生进行了理性的引导,使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对衬托谭老师的伟大形象所起的作用,将“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落到实处。
二、用言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你们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做“撑”的动作,同桌讨论)
生1:这个姿势能保护桌子下面的学生。
生2:谭老师要护住这四位学生,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着,自己承受砖块、水泥板掉下来的压力。
生3:谭老师使出全部的力气,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张开一把生命的保护伞。
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为学生撑起了希望。
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从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谭老师?
生1:我看到了一位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谭老师。
生2:我看到了一位临危不惧的谭老师。
师: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这种爱是一种大爱,是无私的爱。这也是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板书:正面描写)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撑”字,让学生进行表演,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白“撑”字说明谭老师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为了减轻砖块、水泥板直接砸向课桌的压力,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的生命张开了一把保护伞。
三、从他人的话语体会人物形象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这段话中的“撑”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1:谭老师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撑在课桌上保护学生。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生2:一个爱生如子的老师。
生3:一个奋不顾身、坚强不屈的老师。
出示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指名读。
师: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个人的话?
生4: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格。
生5:救援人员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人,获救学生是当事人,那位老师和谭老师朝夕相处,他们的话最有说服力。
师:这三个人的所见最真实,他们的话也最有权威性,最有代表性。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这也是一种描写方法。(板书:侧面烘托)
第3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本文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话语,包括教师的独白和与学生的对话,并不 包括背诵和朗读,也不包括各种文字表达形式和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语、课文讲析、提问答问、指 导练习、评讲总结、组织活动等等形式都属于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范畴。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风格是由它不同 的教学功能所决定的。按课堂教学语言的不同教学功能可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风格分成五种主要类型:一、 指令性风格;二、阐释性风格;三、抒情性风格;四、诱导性风格;五、商量性风格。本文着重论述后面三种 风格。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百花园里异彩纷呈,争相辉映。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魏书生 各领。本文试就上述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从语用的角度作一探讨。
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之一:
《茶花赋》“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这 些美好的感情就会充盈我们的胸际。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 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我们心中就涌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来……”[1]
这里,于漪老师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深情。这里,老师的激情借助于抑扬顿挫 的语调、整齐的韵律和悦耳的语音,给了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引起学生对祖国的爱的共鸣。紧接着,于老师又 满怀深情地说:“对于祖国,古往今来,有多少知名的文人学士写诗作文讴歌她,更有多少画家泼墨挥毫描绘 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绘、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听于漪老师上 课能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其原因之一与她声情并茂的“诗教”分不开的。于漪老师善于借用古诗,更善于出口 成“诗”。从于漪老师以上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语言风格系列中占一席之地的是抒情的风格。
富有诗情的语言,“没有蜜甜,但能粘住学生”。抒情性强的语言犹如春风雨露,在潜移默化之中浸染陶 冶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身心发育时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抒情性的语言是有韵味、有光亮、有色彩的 生动的语言,是中学生特别喜欢的语言。“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教师运 用自己富有情感的语言,把作品中的无声的文字转化为自己在教室里的有声的感情,或喜或怒、或爱或恨、或 悲或乐、或哭或笑,学生如同聆听美妙和谐的音乐,深深地沉醉在那丰富的旋律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形象 思维的翅膀为之张翕。抒情的风格必然是语文教学语言最基本的风格。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抒情性的教学语言是完成 这一任务的重要的语文手段。而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的抒情性正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语言的 首要的特征。当然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并非一种单一的语言风格可以奏效。
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之二:
“今天早餐我吃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 的都是食物吗?”[2]
这里的语言风格与片断一截然不同。这是钱梦龙老师进行《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一课的导语。老师提问的 目的是诱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本里“食物”一词的定义。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钱老师也曾提过一个精彩的 问题:“小孩的父亲同意不同意小孩去挖山?”“孀妻”、“遗男”二词迎刃而解。
在这两个问题的语言结构方面钱老师没有讲究词藻的优美和语句的整齐,也没有浓烈的诗情画意和感 彩。只是掬起了一二朵小小的生活浪花。“吃早点”“问父亲”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语域。教师的语言是朴素 的,创设的这个语域是学生亲近的;然而,在语义的理解中潜在着充满着张力,学生必须通过词域的转换、迁 移才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老师这样的提问,如同给学生猜迷语,游园林,迂回曲折、山重水复;忽而又豁然 开朗,柳暗花明。于是,兴趣为之大增、思维为之活跃。教师的这种语言风格,我们称之为“诱导性”的语言 风格。
诱导的语言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的话语领域常常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它的话语方 式常常是老师的亲切的机智的提问,它的目的常常是用来点拨学生的思路,解决教材中的疑点、重点、难点。 诱导的语言能给学生带来一种“顿悟”的效应,学生的求异心理由此获得满足。所以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深为 欢迎。诱导性的语言所创造的教学气氛是既轻松又紧张、既饶有趣味又启迪智慧的和谐统一。要适应语文教学 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目标,诱导的风格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的掌握来自教师的教学机 智和对教学的深刻理解。
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之三:
师:同学们看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学习什么是细节描写,一个问号,要快想不讨论。回答时先把 问题说一遍。
生:……
师:“同学们再仔细体会一下细节描写的作用。先看一看细节描写,想一想有什么作用。
生:……
师:细节描写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写出来的人有血,有肉,以便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人物细微动作的描写。
师:同学们要记住什么叫细节描写和它的作用。现在大家把它再说一遍。
生:(齐说什么叫细节描写和它的作用。)
师:同学们再把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快速写下来。
生:(齐写)
师:我们掌握了什么叫细节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的知识。下面我们练习一下。我先读一段文字,大家注 意听,哪部分是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第4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一天傍晚,我兴冲冲地回到家,和老爸老妈打了声招呼,就一头钻进我的小房间,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来。这本书可是我说尽好话才从同桌那里借来的,书名叫《幽默大师》。我趴在床上,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看了起来。很快,我就被书里幽默的话语和搞笑的情节吸引住了。我一边看,一边不时地傻笑着,两只小脚丫跷得老高,左右摇晃着……
“小强,你在看什么呢?还不快去吃饭!再不去,你妈妈可要发怒了。”我一惊,不知什么时候,老爸已走进我房间催我去吃饭。我只好放下书,恋恋不舍地来到餐厅里。“放学后人影都不见,钻在房间里干什么?连吃饭都要人叫!”妈妈一边数落着我,一边给我盛饭。我大口大口地吃着,心里还在惦记着那本书。奇怪的是,我都快吃完一碗饭了,老爸还没有回来。妈妈有些生气了,对我说:“快去看看你爸,我让他去叫你吃饭,他倒好,自己却不见了人影!再不来吃,我就收拾碗筷啦!”
我回到我的房间,只见老爸正趴在我的床上,津津有味地看着那本《幽默大师》。他的眼睛盯着书,嘴里不时地发出笑声。最有趣的是,老爸的两条腿也跷得老高,不停地晃动着,那副乐在其中的样子,和我刚才完全一个样……
我忍不住笑了。老爸呀老爸,你真是一个十足的书迷呀!
【指导老师:洪卫民】
评一评
习作题目很吸引人,“‘书迷’老爸”,老爸到底迷到什么程度,是如何迷的,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习作开篇直接点出了老爸喜爱看书,是一个“书迷”的特点。
第一自然段对老爸是如何喜欢看书的,描写没特色,给读者的印象不深。
不直接写老爸如何喜欢看书,而是先写“我”如何喜欢看那本书,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老爸是个“书迷”这一特点。用“我”来烘托老爸,描写角度新颖,为下文写老爸爱看书埋下了伏笔。
对妈妈的描写不足,尤其是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不充分,这就使侧面描写的效果欠佳,使老爸是“书迷”的特点表现并不充足。
第5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选材恰当而有意趣
所谓“恰当”,主要指选用的事例能够准确而生动地概括出人物在各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所谓“有意趣”,就是要留心捕捉有情有趣的生活“浪花”,从而展示人物个性的丰富内涵。曾有一位考生这样写《习惯》:数学老师名唤“吴吉昌”,他有一个口头语――“简单”,总是挥舞着“简单”这面小红旗,鼓励、引导同学们攀登数学之峰。粗粗一瞥,他不大像一位正儿八经的老师,有些像啦啦队的队长,不停地用“简单”为同学们打气。有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问:“吴吉昌有一句什么口头语?”全班同学大声回答:“‘简单’!”
作者把语文课本中那位植棉模范吴吉昌,与数学老师吴吉昌搅在一起写,引得阅卷老师哄堂大笑。这不但渲染了全篇的喜剧色彩,而且巧妙地向人们暗示:这位数学老师也是一位“劳动模范”,也是一位“耕耘好手”,真是妙趣盎然。
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
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通过无数精彩的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请看小说中贾母宴请刘姥姥时的文字: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刘姥姥事先受到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席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难得的是作家笔下众人的笑,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完全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乃至年龄和体质特征。这就使得这一段短短的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妙不可言。细节描写不能单独存在,它总是依附在其他各种描写(比如对人物、环境或物体的描写)之上的。细节描写的基本要求是“细”和“精”。“细”,就是要尽可能地细致入微,越“细”越具有表现力,越“细”越能展示语言的魅力;“精”,就是要精选能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丰满、生动的细节,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作文时积极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有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细节来。
添加必要的背景
此法途径有二:一是描绘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或映衬人物的行动,或渲染、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显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某种变化,起到以景写人的作用;二是描写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或者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定场所,为人物充分“表演”创设最为适宜的“舞台”。
我给探究课点个赞
江西考生
说起探究课,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借班上课的老师给我们上鲁迅小说《祝福》的课。
那是高一下学期,暮春的一个下午,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听说一位新老师要借我们班上公开课,同学们都很兴奋。铃响了,进来一个高个子中年人,精瘦,鼻梁上架着的眼镜片像酒瓶底,镜片后的眼睛不大,但很有神。他问大家都预习鲁迅的《祝福》没有。当他知道大家都预习过了,就唰唰地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字:“祥林嫂究竟是被谁杀死的?”字体潇洒极了。
这个问题问得新鲜,大家的胃口瞬间就被吊起来了。四人小组讨论得很激烈,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到了代表发言时,班上的“评书王”抢了个先。他拿出说书的绝活儿,把祥林嫂三次出现在鲁镇的故事以及她眼神的变化都绘声绘色地说了一通。老师在黑板上记下了关键词语,然后大笔一括,写了“情节”二字,然后问“评书王”:“你还没说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呢。”“评书王”说:“这不明摆着吗?作品中的‘我’呗。他说什么‘说不清’,吹灭了祥林嫂心里最后一盏灯,祥林嫂只有去死了。”“是呀,他该说‘有灵魂’,不就能见着阿毛了,她就不会去死呀。”
组里有人帮腔。这时班里的“大炮”开火了:“有灵魂,有地狱,祥林嫂就得被锯成两半,一半给祥林的鬼魂,一半给贺老六的鬼魂。依我看,怪就怪那该死的柳妈,宣传迷信,害死了祥林嫂。” “可柳妈也是迷信思想的受害者,她劝祥林嫂给庙里捐门槛,也是为了洗刷祥林嫂的‘罪孽’,她是同情祥林嫂的。依我说,是鲁四老爷和四婶杀了祥林嫂。他们太自私冷酷了,没有一点恻隐之心。”我是从不发言的,不知从哪里借了个胆儿,竟然说了这番话,坐下后,心还一直狂跳。
老师趁机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几个人物的性格要点,并和我们一起分析人物。然后指指黑板,让大家再找杀害祥林嫂的元凶。科代表站起来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看,她的第一个丈夫是在春天没了的,阿毛又是在春天被狼叼走的,她自己又在春节来临时死了。所处环境对她太残忍了。”老师扶了扶眼镜,似乎怕兴奋得眼镜掉下来,他手有点儿抖,在黑板上写了“环境”二字。当老师再问“谁杀死了祥林嫂”时,大家异口同声:“是封建礼教的大环境杀死了祥林嫂。”
这时老师一点鼠标,屏幕上显出了丁玲的批语: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哦,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读,我懂了,我得给探究课点个赞。
第6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语言为主,以内容为辅,教学过程中要凸显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语言,发展语言。
一、在朗读中习得语言
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是最主要、最常用的语文实践。一位成熟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设计不同形式的读,读其意,明其理,悟其情。既要感知课文大意,又要积累课文有关语言,以求在“得意”中不忘夯实“得言”基础。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五彩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摘录课文中有关描写五彩池数量的、描写五彩池形状的、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结合积累,直奔教学重点,既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感知了五彩池数量多、颜色美、形状奇的特点。
如教学《桥》时,可以以洪水为切入点进行教学:(1)自由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确。(2)找出描写洪水的词语、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对这种语句要反复练读。(3)品读描写洪水的词句,体会洪水的可怕。(4)录像再现山洪暴发时的可怕情景,用一句话描述你观看后的感受。(5)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感受洪水的可怕。
二、在品味中感悟语言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聚焦语言,斟词酌句、咀嚼文字,尽享文字的芬芳。例如:教学《搭石》第四自然段描写家乡人“谦让互助过搭石”的画面时,可抓住关键词语“伏”“理所当然”进行品味。具体过程如下。
(1)指名读,找出体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词语(“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说上几句家常话”“伏”“背”)。
(2)这些词语中哪一个最能表达出年轻人对老人的关爱呢?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并对“伏”“弯”“蹲”“屈”进行换词比较,体会家乡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
(3)人们把背老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谁能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
(4)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情?
(5)村子里的人都敬老,这是一道风景,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受读读本语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句子展开研读,以读促解、以解促读,体会词语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感悟“搭石”风景的美,领会人性之美,把握文章的主旨,较好地实现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良好效果。
三、在积累运用中发展语言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说:“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教师要让学生在美读中生情、动情。对文中的精彩词、句、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背诵,强化积累。
在说写运用中积累,在言意兼得中表情达情。加强语言运用的训练,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在“运用”中“表意达言”。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应深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可用素材,为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创设积累运用的情境,架设语言转换的阶级,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内化语言,达到“言意兼得”的目的。
如《草原》中描写草原美景的一段,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可这样引导学生:(1)借助课文,描述画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描述草原景色,想象画面,感受其美。(2)运用语言,转化语言。要学生用上“清鲜、明朗、高歌一曲、一碧千里、翠流、惊叹、久立四望、低吟”等词,以语言描绘草原景色。(3)借助语言,激活创新。让学生运用上述词语,描述一处春景,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
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第三段的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一幅海底世界情景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其中一种海底动物贴出并进行介绍,学生兴趣倍增。通过口语式的介绍,学生既了解了海底动物的外形特点,又学到了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各种动物介绍得生动、形象。
《文心雕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乃文章之本,阅读教学只有有效地训练“言”,切切实实地“咀嚼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嚼出味、品出意、习得法”;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才不会因“忘言”而导致丢失“根本”。
参考文献:
[1]高华.关于非语言沟通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7).
第7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语言表达修改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教学,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着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着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第8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一、积累书本语言,让描写更加传神
1.模仿句式趋规范
课文具有经典性、可读性,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描写春天的美景,有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一种植物,有季羡林的《夹竹桃》;刻画人物,有《詹天佑》《轮椅上的霍金》……课文的语言充实,修辞的运用也准确丰富,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引导学生把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模仿课文语言进行有效地描写,就能让学生学着运用各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构词,让习作的语言更加规范。
如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描写一段人物的动作来反应人物的特点,有的学生写“忽而跑,忽而跳,忽而唱,忽而笑”来反应人物内心的快乐;有的学生写“忽而皱眉,忽而搓手,忽而抓头,忽而踱步”来反应人物内心的着急。在描写家乡美食《马蹄酥》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式进行了有效地模仿。“马蹄酥甜而不腻,酥而不黏,轻轻咬上一口,香味溢满嘴巴。马蹄酥入肚,口中仍是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有朋友从远方来,边吃饼边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饼香飞溢四周。”
2.引用名句显意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同样,只有广博的语言积累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宝库。特别是一些名句,如诗句,名言等,学生如果能将有用的材料、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自如地运用,就能做到文字洒脱,彰显灵性。正所谓:“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有学生在描写自己的阅读体会时这样说:最近我看了一本课外书――《纯真年华》,收获可真不小啊!古人说的果然没有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看样子只有多阅读,多看书,才能有收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嘛,我一定要踩着这阶梯一步步前进。书啊,我渐渐地爱上了你。
二、发现生活语言,让表达更加生动
1.巧用俗语显形象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从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中捕捉、积累语言,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在写作时,学生就能信手拈来,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如在描写生活场景的片段中有些学生这样写:妈妈发现给哥哥订书报的钱被他偷偷地花掉了。哥哥自以为干得天衣无缝,可是,纸包不住火,事情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气得吹胡子瞪眼,对哥哥说:“你别总是自作聪明。要知道你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啊。”看着哥哥那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悄悄地在一旁说:“哥哥,你不是常告诉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吗?怎么这回自己倒糊涂起来了。哥哥难为情地吐了吐舌头。唉,这个糊涂的哥哥呀!这样的语言表达,意思明确,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读来富有情趣。
2.活用歌词展魅力
歌曲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学生对歌词也有特殊的记忆力,许多歌词都能熟记于胸。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一些歌词,能渲染情感,更好地表情达意,也能尽情展现语言的魅力。在小学毕业前夕,让孩子们回忆一下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写下心里的感受。有个学生巧妙地给了《我爱我的家》的歌词进行了改编:在这离别的时刻,我想说“我爱我的家,老师同学一家,爱就是互助,大家共同进步。我爱我的家,老师同学我的家,爱就是感谢,深深埋藏心底。我一定会记住我们这个可爱的家。”巧妙的歌词改编准确地表达了他的内心,让他的习作成为了毕业前夕孩子们反复传唱的班歌呢!歌词在习作中显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三、学习时尚语言,让叙写更加风趣
1.借用广告语现幽默
广告语是有声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很讲究韵律美。在习作中偶尔加以恰当地运用更能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一次教师节,有位老师突发奇想让孩子们用发短信的方式向老师祝贺节日。孩子们感到新鲜,一个个自创了很多的祝福语表达对老师节日的问候。习作时学生语句生动。“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短消息”。这一句老师趣编的广告语也成了学生习作中的一大亮点。学生这样写道:今年的教师节,我们用特殊的形式向老师表达特殊的祝福。一张张贺卡消失了,一个个给老师发去了短消息。真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短消息”。呵呵,今年的礼我送得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啊!广告语以其特有的广告效应给学生的习作带来抹不去的幽默。
2.运用流行语添诙谐
眼下,流行的事物代表着潮流。语言更是以它的流行性深得人心。孩子们也是流行一族,对这些流行的事物颇感兴趣。小品是老老少少都喜欢看的节目,孩子们在小品中笑,也在小品中积累!记得那年刘谦的魔术给孩子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那几句经典的台词更是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把它们恰当地运用到了习作中,就为习作增添了几份诙谐的韵味。记得在写怎样区分生熟鸡蛋这一次实验的时候,有个孩子这样写:“怎样才能来区分生熟鸡蛋呢?有人说用灯光照,我看他眯着眼睛对着灯光照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结果来。他居然说是灯光太暗。我胸有成竹地说用转动鸡蛋的方法一定能行。同学们都屏息凝视。接下来就是由我来见证奇迹的时候了……
读着孩子们这样富有情趣的语言,不禁让人哂然一笑。而这样的句子,是只有智慧的孩子才写得出来的。智慧,成就了诙谐的语言;语言,促进了孩子的智慧发展。
第9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
我十七岁时,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线而忽然消失。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偷偷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
(摘自丰子恺《怀念李叔同先生》)
灵犀一点
在学生的眼中,李叔同先生是“温而厉”的。他认真严谨,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生。作者善于从不同角度描摹人物。先是侧面描写,通过写学生的感受来表现其严肃;再是正面描写人物――“端坐”的身姿,“威严”的表情,整洁的衣着,独具特征的额、眼、鼻。
片段二:
1951年到了,我十六岁。暑假后进了高一上甲。正好严侨教数学,这样他就正式成了我班上的老师……由于我张狂好辩,在严侨课堂上,也就常常在数学以外,扯到别处去。严侨上课,才华四溢。他常在课堂上聊天。有一天,他居然说:“我要把你们的思想搅动起来!”还有一次为了证明他说得对,他近乎打赌地说:“我若说错了,我就把我的名字倒写!”说着就用极熟练的笔画,把倒写的严侨两字写在黑板上,俨然是“镜子书法”专家,我们鼓掌呼啸,师生之情,融成一片。
(摘自李敖《我的老师严侨》)
灵犀一点
教室里,可爱而率真的严侨老师富有教学的艺术和智慧,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倒写名字的细节,令人捧腹,使人感受到师生之间和睦亲密的关系。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严侨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
片段三: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摘自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