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辨色彩的名言(每年都逃不掉的答题语料之名人名言,今年来点不一样的吧)

2023-10-14 17:06   geyange.com

有思辨色彩的名言

从小到大我们写作文,都知道“引用”这一手法,就算是考研也不例外。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曾和同门开玩笑说,大佬们写论文都是“互相引来引去”。上史论课时,一位教授曾跟学生们说,每次看你们的论文,看了一眼标题之后我都是先去看你们的参考文献。你们读了多少文献、读的谁的文章,会直接反映到你的论文中,换句话说,我要看看你站在谁的肩膀上。考研也是如此,你读过书,变成了你写的字。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2021年版的新传考研可用名人名言语料,不仅包括大家常见的一些学术经典著作,也增添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一些“大佬发言”。有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我们就不再重复了,这次,我们格局打开~

■ 使用指南

在学术写作中,一般我们引用的论述,是带有个人观点的。这和中学时期的写作有些不同。学术写作和以前读书写周记、写散文是不同的,不需要描写情感、强调感受,要的是逻辑论证和科学论述。不能太生涩,也不能过于口语化。因此,我们有时候在读书时觉得写得好的句子,未必适合放到考试中。大家可以看看我们这次整理的内容,和平日里自己摘抄的笔记有什么区别。老规矩,我们先来说说怎么用的问题。

1.开篇引用,一下子格局打开。

这是最常用的引用方法。先引用别人的论述,再过渡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开头简洁有力,而且会给人一种“大格局”的感觉。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最好是运用传播度、知名度比较高的句子。不管是论述还是评论、分析题,都可以这样用。

2.过渡引用,比德芙还丝滑。

大家肯定经常遇到那种“结合XX谈XX”的题目,或者是一个题目里有俩问题的情况,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大家可以根据前文或后文的观点,引用一两句名人名言,直接过渡到题目要求的内容,这样行文就不会干巴巴的。

3.标题引用,高质量答案有了。

论述题的小标题有多重要我就不用说了吧。我之前见过有学者写论文,标题里自带典故,就是说文学和科学都有了。当然,这是引用的高级用法,而且需要深层把握句子的含义,还要讲究前后标题的对仗,功力尚浅的同学不要轻易尝试,不过自己练习习作的时候可以试试。如果文笔本来就好的同学,倒是可以学习一下怎么结合引用的内容。忍不住啰嗦一句,无论如何,小标题也要带观点,不要光顾着好看了!曾经就有老师批评我,说我的标题华而不实,语焉不详,想学习洋人的写作手法又没学到精髓,哎,所以大家最好让有经验的老师、学姐把把关。

4.结尾引用,升华得恰到好处。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我当初考研的时候,虽然知道论述也要收尾,但总是不知道怎么总结,导致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后来反思了一下,觉得还是自己看得太少、背得太少。如果不知道怎么结尾,直接照搬一两句“名人名言”,然后再重复并稍微改下一下自己的观点,一个漂亮的结尾就有了。

有人问,能不能将名人名言作为论据使用呢?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无论某个名人说出了什么名言,他的名言都不能用来论证某个结论是否成立。论证是否有效,只能有两个路径:要么采用实证的归纳的路子,要么采用先验的演绎的路子。一位C刊主编指出,这样的话语方式不是论证,而是先把某个人“神化”,然后把自己的论文写成“神话”。所以,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就是扣分项。

■ 一些经典著作与语录(附答题情景)

① 正如新闻自由委员会所指出的,表达自由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把社会冲突从“暴力层面”升华到“讨论层面”。(新闻自由,一个新传理论板块永恒的话题,此话可以用来强调公众参与的表达价值)

——[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传媒的四种理论》

② 与品位一样,自由是感知和判断的活动,自由的基础是对大范围的行为和经验是否能够感知和判断的问题。凡是培养人被动和顺从的东西,都是这个至关重要的感知和判断活动的敌人。(可用于论证“自由是相对”,因为自由的基础是……)

——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

③ 传媒自由并不是固定的、绝对的价值观,在不同社会和时代,传媒自由也有不同的内涵。作为社会内部的一种功能,传媒自由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国家政体和制度都不一样,因此传媒自由也不一样,在涉及这种较为敏感的话题讨论时,引用西方话语前想想是否真的适用于我国国情,这句话就是在强调传媒自由是动态的、变化的。)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④ 机器世界促进人的意愿和欲望的实现,给人提供物质财富,以此来回报人的呵护。(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可用来形容现代人与机器的紧密关系)

——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

⑤ 2045年左右,人工智能将来到一个“奇点”,跨越这个临界点,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慧,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和机器的关系。(强调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机器与人、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思考十分有必要)

—— 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

⑥ 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这段可以直接用在评论写作里,或者在论述题中作为观点前的铺垫)

——海德格尔

⑦ 考虑媒介对各种文明的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见我们自己文明的偏向。(谈及媒介对文化的作用时可用)

——英尼斯《帝国与传播》

⑧ 当符号试图描述世界时,它的威力是巨大的。也就是说符号具有“关于”(of)和“为了”(for)的两面性。这一两重性要求我们通过符号创造世界,并居住在这个被创造的世界中。这是传播的仪式观,它强调的是创造一个谐调的世界,然后出于所有实用的目的,这个世界被假定是存在的。它强调的是范式的建构与维系,而不是实验( experiments);强调的是假设,而不是命题;是框架,而不是图景。(用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解释现象时可用,这一段太长了,具体使用选择最贴合语境的句子)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

⑨ 文化研究试图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试图诊断人的意义。(一句话点明文化研究的意义,这种句子一般用在开头或结尾更合适)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

⑩ 青少年文化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和粗制滥造的东西的矛盾混合体:它是青年人自我表现的场所,也是商业文化提供者水清草肥的大牧场。(作者师从伯明翰学派的灵魂人物斯图亚特·霍尔,这段话评论和论述都适用)

——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⑪媒介是容器(vessels)和环境(environment),它容纳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又锚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existence),并使人类能“为其所能为”。

⑫ 我们以前说“媒介即环境”,但是现在反着说也是对的:“环境即媒介”。水、火、土以及以太等共同组成了各种元素,它们朴实无华、凌空蹈虚、危机四伏、奇妙无比。这些元素使得生命成为可能,而人类却还未弄清楚该如何充分保护好它们。我们在这方面作出努力的历史也就是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

⑬ “媒介”是对文明秩序有着重要影响的各种器具(devices)。它们虽然一般被认为是有影响力的,但很少被认为具有基础性(infrastructural)作用,它们是前景(figure)而不是背景(ground)。

⑭ 社会性媒体的出现和流行邀请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在场”的各种传播可供给性以及人类身体的各种被中介化。人的身体是最基础的媒介,具有的意义最为丰富,但是其意义并非主要基于语言或符号,而是深入人类更为模糊的丰富血脉和体液深井中。人的身体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深植于一个巨大的网络之中。(9-12句都是选自同一本书,《奇云》一书是典型的跨学科性研究著作,涵盖了十几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前所未有地提出了一种“元素型哲学”的观念。和“万物皆媒”的概念有相通之处)

——约翰·彼得斯在他的《奇云:媒介即存有》

⑮ 过去信息匮乏的时候,我们将精力大部分用于搜寻和釆集信息。现在,信息丰富了,如何加工更为重要。(强调内容的呈现形式)

——菲利普•梅耶(精确新闻报道的开创者,北卡罗莱纳大学荣休教授)

⑯ 人们的消费行为不是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追求产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企业不仅生产了产品,而且通过广告,媒体宣传等途径制造了人们的需求。通俗来讲,就是“饱暖思淫欲”使用价值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蠢蠢欲动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追求。(消费主义盛行的确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凸显特征,在进行批判式答题时可以引用,如直播带货、广告营销等相关的题目)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⑰ 粉丝阅读是一个社会过程,粉丝的文本阐释是通过与社群中其他成员协商讨论而成的。粉丝不仅能够保留他们利用大众文化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持久的社群文化,构建出一个媒介生产者掌控之外的艺术世界。(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也是这两年比较热门的考点)

——亨利·詹金斯

⑱ 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强调大数据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媒体应该善用大数据)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⑲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句话直接点明网红现象、流行语的传播原因,这句话让我想到迷因)

——塔尔德

⑳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强调报纸的作用,同时也是在强调舆论引导与媒体报道的紧密关系)

——马克思 

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要记得自己去思考,去联系语境进行理解。现在有的高校初试题会出辨析题,让你辨析某名人或学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也说明我们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思辨,同学们一定要记得思考为主,背诵为辅啊。距离考试越来越近了,希望以上大佬都能给你带来好运~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