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聊天的好处 聪明的妈妈都是这样和孩子聊天的,好处多多

2023-10-10 16:15   geyange.com

手机聊天的好处

每天的晚餐时间也是我们一家人最喜欢的聊天时间。我总会在餐桌上得知女儿一天在学校的情况。但最开始进行餐桌对话的时候,我问什么,女儿经常回答,忘记了,不知道。各位妈妈有过这种体会吗?

其实,跟孩子聊天也是要讲究点技巧的。尤其是假期出去游玩后正是与孩子好好聊聊天的好机会!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在亲子对话中,妈妈的叙事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想声明的是,今天文中提到的亲子对话仅仅指回顾式聊天,也就是妈妈与孩子之间围绕已经发生的事进行的回忆和对话。

不同的妈妈会采取不同的叙事方式。

详尽阐述型(简称详述型)的妈妈不仅会和孩子讨论事件的细节,还会通过提问和具体的陈述,给孩子提供不同的信息,并借此展开对话,引导孩子围绕已经发生的事件构建出一个故事。

对话分析

妈妈:今天我们去干什么了?(开放式问题)

孩子:去动物园看小动物了。

妈妈:谁和我们一起去的?(引进人物)

孩子:爸爸。

妈妈: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去了吗?(添加人物信息)

孩子:爷爷奶奶也去了。

妈妈:我们看到长颈鹿了吗?(封闭式问题,展开对话)

孩子:看到了。

妈妈:长颈鹿的脖子好长,是吗?(添加事件的细节)

孩子:是的,有那么长。

妈妈:是啊。它们在吃树上的叶子,你记得吗?(添加事件的细节)

孩子:记得。

妈妈:爸爸还抱着你喂长颈鹿了对不对?你真勇敢。(对孩子的肯定)

孩子:嗯,长颈鹿的舌头也好长。

以上的例子中,这位妈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开放式的,有的是封闭式的,但重点是这些问题都为事件的叙述添加了新的元素。

(开放式问题是没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封闭式问题是有指向性的问题,回答是被限制的。)

以上的亲子对话虽然简短,但妈妈和孩子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详细的并且连贯的故事。

相比较而言,详述性低的妈妈不会问孩子太多的问题。哪怕她们提出了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为了得到特定的答案,而不是为了给孩子的叙述添加更多的细节。

对话分析

妈妈:你记得今天你看到什么动物了吗?

孩子:长颈鹿。

妈妈:还有呢?

孩子:咩咩咩。

妈妈:什么动物咩咩叫?

孩子:小牛。

妈妈:小牛怎么是咩咩叫的呢?再想想,什么动物咩咩叫?

孩子:小羊。

妈妈:那你还看到了什么动物?

孩子:老虎。

以上的对话中,妈妈和孩子并没有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且丰富的故事。也就是说,妈妈没有为事件的叙述添加细节。

她提出的问题只是为了引导孩子给出特定的答案,而孩子提供的信息是零碎的,不足以拼凑出一个连贯的故事。

详述性的叙事风格对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是对个人信息或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回忆。有研究者提出,自传体记忆在3-4岁左右开始发展。成人可以记得的最早记忆也差不多在3-4岁左右。

在一项关于自传体记忆的跟踪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在孩子40个月、46个月、58个月和70个月的时候,到这些孩子的家里,让妈妈和孩子聊聊过去发生过的新奇事件,比如泡温泉、到现场看足球比赛、在动物园喂小绵羊等。

研究者让妈妈和孩子想聊多久就聊多久,想怎么聊就怎么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对话被录了下来。

随后,研究者分析了这些录像,发现在亲子对话中,详述性越高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在亲子对话中提供的信息就越多,说明了这些孩子的“自传体记忆”发展越完善。

类似的研究还发现,妈妈的详述性越高,孩子对过往事件的叙述表现出的兴趣就越浓。

心智理论

“心智理论”指的是孩子能够理解他人心智状态(想法、信念、意图)的能力。

跟之前介绍的研究一样,研究者到孩子家里录下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不一样的是,在让妈妈和孩子回顾并讨论往事之前,研究者给孩子们做了好几个“心智理论”的测试,其中包括了经典的“错误信念测试”(False Belief Task)。具体的测试过程如下(在家也可以做哦):

工具:两个玩偶,一辆玩具汽车,两个箱子。

研究者拿出了两个芝麻街的玩偶,大鸟和艾蒙,并跟孩子说了一个故事:

大鸟和艾蒙在一起玩,然后大鸟将玩具汽车放进了箱子A,接着它离开去吃午餐了。大鸟离开之后,艾蒙将玩具汽车从箱子A中拿了出来,玩了一会儿,然后把玩具汽车放进了箱子B。大鸟吃完午餐回来了,这时候大鸟会去哪里找它的玩具汽车呢?

拥有“心智理论”的孩子会给出正确回答:大鸟会去箱子A里找汽车。

还未拥有“心智理论”的孩子会给出错误回答:大鸟会去箱子B里找汽车。

研究者发现,在亲子对话中,妈妈的详述性越高,孩子的“心智理论”发展就越成熟。

对于情绪的理解

围绕往事展开的亲子对话往往会涉及到关于情绪的讨论。

对话分析

妈妈:昨天在动物园爸爸还抱着你喂长颈鹿了对不对?你害怕吗?

孩子:我害怕呀。

妈妈:你是害怕长颈鹿会咬你吗?

孩子:是啊。

妈妈:是的,我记得你一开始很害怕。

孩子:所以我哭了。

妈妈:你哭的时候一直找爸爸抱,你记得吗?

孩子:爸爸说了他会抱着我。

妈妈:是的,爸爸跟你解释了,长颈鹿不会咬你的。后来你还害怕吗?

孩子:不害怕了。

妈妈:为什么呀?

孩子:因为爸爸抓着我的手一起喂长颈鹿的。

妈妈:那是什么感觉?

孩子:长颈鹿的舌头好长,我和爸爸的手上都是口水,太搞笑了。

妈妈:嗯,最后你和爸爸都很开心,是吗?

在以上的对话中,妈妈和孩子一起回顾了孩子当时的感受。

通过这样完整又详细的叙述,妈妈引导孩子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他的心情会从害怕演变成开心,让孩子理解人的情绪是多变的。

研究表明,详述性越高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对情绪的理解更深刻,并且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更强。

有研究者把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进行了对比,发现了文化差异。

美国

美国妈妈:Molly,你能和妈妈分享一件令你伤心的事吗?

孩子:嗯……

美国妈妈:你之前摔跤了,手臂还擦伤了。

孩子:我的膝盖也擦伤了。

美国妈妈:你怎么摔的?

孩子:我在家里走来走去。

美国妈妈:然后呢?发生了什么?

孩子:然后我哭了。

美国妈妈:你哭了吗?

孩子:是啊。

美国妈妈:是什么让你摔到了?

孩子:地上的路。

美国妈妈:为什么那让你很难过?

孩子:因为我伤到自己了。

美国妈妈:嗯你伤到自己了,听起来的确很令人难过。

中国

中国妈妈:雪雪,你那天和芸芸姐姐和薇薇姐姐玩了。你们为什么吵起来了?

孩子:我不记得了。

中国妈妈:你回家之后和妈妈说什么了?

孩子:我不记得了。

中国妈妈:你说两个姐姐不让你摘花,对吗?

孩子:不是花,是草。

中国妈妈:那你也不应该摘草啊,小朋友应该照顾好小花小草,老师没教你们吗?

孩子:嗯。

中国妈妈:那你做错了吗?

孩子:做错了。

中国妈妈:妈妈问你呢,你有没有因为做错事了,感到很难过?

孩子:很难过。

中国妈妈:雪雪是个好孩子,你知道自己犯了个错误。

美国

美国妈妈:跟我说说工艺品市场吧,妈妈和爸爸都去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去,你记得吗?

孩子:记得,那是圣诞节的时候。

美国妈妈:是,是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去挑圣诞礼物的。你当时想去吗?

孩子:不。

美国妈妈:然后你做了什么?

孩子:我打人了。

美国妈妈:你打人了,还有呢?

孩子:抓人了。

美国妈妈:你记得为什么你那么生气吗?

孩子:我还大喊大叫了。

美国妈妈:是的,你叫得非常响。

孩子:我还哭了。

美国妈妈:对,你哭了。为什么你那么生气?

孩子:因为我就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美国妈妈:哦,你就想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我明白了。

中国

中国妈妈:林老师在学校跟你们讲了什么故事?

孩子:邱少云的故事。他身体着火的时候,动也不动。

中国妈妈:老师是教你要遵守规矩呢,是吗?

孩子:嗯。

中国妈妈:那你昨天为什么哭?

孩子:因为你和奶奶不让我看电视。

中国妈妈: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让你看电视吗?

孩子:因为你怕对我的眼睛不好。我很生气,我就想看电视。

中国妈妈:所以你被打了,对吗?

孩子:嗯。

关于中美亲子在往事回顾中体现的文化差异,我摘选了一段研究者的总结性评论:

中国亲子间的往事回顾是建立在父母中心和自我批评的基础上,父母鼓励孩子遵从权威、行为适度、谦虚和具有归属感;

而美国以儿童中心和自我肯定为基础,父母在维护孩子自尊的同时,促进孩子的独特性和自我表现。

美国母亲在记忆共享中起从属和引导的作用,不断启发孩子对往事细节的回忆和感受,包含更多的情绪流露;

而中国母亲则处于中心地位,主导回忆的方向和内容,不鼓励情感表达。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在想:我和上面案例中的中国妈妈一样吗?我平时是怎么和孩子一起进行往事回顾的?我和孩子的对话详述性高吗?我也想成为一个详述型妈妈,怎么做?

腾出特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讨论过去发生的事。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最好挑选一些你们共同经历过的事,这样你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

尽量以新奇的事件为主题,而不是日常发生的重复性事件。孩子有时候对日常事件的印象反而不深,比如你问孩子昨天穿的什么衣服,前天穿的什么衣服,大前天穿了什么衣服,孩子很有可能没有印象了。

多问一些“Wh”问题(Who, What, Where, When, Why),也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经过和为什么。孩子不记得的时候,你可以提供答案。避免重重复复地问同一个问题。你不是在给孩子做测试,你是在和孩子对话。

你可以引导孩子描述他的想法和情绪。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当时内心是什么感受,脑海中有过什么想法。

最后补充两点:详细阐述并不代表话痨!重点在于对话的技巧;中美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哪种方式更好,研究结果仅仅呈现了两种文化中妈妈不同的侧重点而已。

好啦,说了那么多,赶紧去找孩子好好聊聊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