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蕴含的道理

2023-10-06 14:32   geyange.com

孔子礼仪名句

孔子晚年在鲁国的时候,接待了一个来自阙里的童子。这童子过来传个信,长得聪明伶俐,挺讨人喜欢。童子走后,弟子问孔子:“这孩子看着挺上进,将来能成事。”孔子却不怎么赞同,他列举了两个细节,一是这个孩子大咧咧的坐在位子上,二是他跟年长的人并立而行。

按照当时的礼仪:“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是不能坐着的;长幼有序,对年长的人,是不能并立行走的,“五年以长,则后随之”,要斜出其左右而稍后。

这些礼仪,都是记载在《礼记》里的。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要讲规矩明礼仪,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根据这个孩子不守礼仪的表现,孔子认为他不是追求上进,而是急于求成。

孔子是个时时处处讲究礼仪的人。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无论是在鲁国当官,还是出走列国推行仁政,无论是被困缺粮,还是身处尊位,都把“礼”的思想贯彻到底,从未有过失礼的表现。“克己复礼”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做人法则。

春秋时期,各国对“礼”相当重视。“礼”是衡量所有行为的至高标准,是人们效仿的典范。“不学礼,无以立”,做人做事,懂礼守礼是基本的前提。礼,包括礼器、习惯、风俗,自然也包括仪式、仪节。

不懂礼仪,违背礼节,在春秋时期不仅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有可能还带来外交上的失败。历史记载,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的时候,曾随鲁定公参加鲁国、齐国的会盟。当时鲁弱齐强,齐国想趁两国会盟搞事情,挟持鲁定公,迫使他答应齐国的要求。

会盟开始后,齐国趁着奏乐的时候,一群人拿着羽毛、武器,说要表演舞蹈,孔子立刻说:两国会盟,怎么能用夷狄的野蛮舞乐,不合礼仪!之后,齐国不死心,又安排戏子侏儒来表演,这次孔子不客气,直接说:匹夫胡闹迷乱诸侯,依罪当诛!戏子侏儒被拖下去砍了。这次会盟,孔子依靠自己丰富的礼制知识,让齐国没捞着便宜还丢了脸。

可见,在孔子的时代,礼仪不仅仅表现为个人的修养,还体现了大国的仪态风范。那么,古代的礼仪教育有哪些内容哪?

幼儿时期就可以学习礼仪。古代十四五岁之后,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大学》《诗经》等四书五经,在此之前,七八岁的孩童主要学习日常礼仪:比如衣服冠冕、言行举止、洒扫、对父母、老师、长辈、兄弟姐妹的应对等等,都是杂事小事,但是处处都不能脱离礼仪。

这些礼仪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仪态仪表。要注意外表的修饰,头发长短、面部洁净、冠饰戴整、衣服整洁等等。还要注意立、走、坐的姿势,形体端庄,腰板挺直。其实就是现在家长们说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孔子有个心爱的弟子,叫子路,为人鲁莽忠直。子路到卫国做官,遇上内乱,为了救主,与人搏斗,被击伤,帽带被斩断,子路想起老师的教导,说:“君子死,冠不免”,整理好帽带,从容赴死。临死而不忘礼仪仪态,这是真正的高贵。

言谈举止。孔子对于说话向来重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该对什么人说,都有很深的研究。出言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自己没见过的、没听过的,不能随意评论,更不是信口开河。举止得体,不可浮夸浪荡,谈论正事,不可嬉笑喧哗,有长辈在场,不可抢话,更不可语出不敬。

曾子也是孔子的学生,为人非常好学。有一次,他在孔子的旁边侍坐,孔子说:古代圣贤治国,都有很高的修养,还有很精妙的理论,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子听到,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敬地说,请老师指教。曾子避席求教,体现了他的尊师之道,也体现了他个人的礼仪修养。

日常礼仪。比如吃饭不可发出怪声、不可敲击碗筷等,去别人家,一定要开口问谁在家?不可直接登堂入室。叉手、坐立、作揖、走路,都有具体规定,我们开头讲的那个童子,就是在这些日常礼仪上不注意,才让孔子觉得他太过急于求成,欲速不达。

《西游记》里有一回,唐僧被金鼻白毛老鼠精抓走了,徒弟三人怎么也寻不着,幸亏得山神土地指点,知道被关在陷空洞,于是悟空让八戒先行去问路。八戒看到两个打水的女妖精,上去就叫“妖怪”,结果被一顿好打。之后他学乖了,变换模样,到妖精跟前,行个礼,嘴巴甜,很快就打听到了。

与人交往,懂得基本的礼仪,现实生活中会受益无穷。

在《论语》里,孔子还谈了很多“居家礼仪”,比如“席不正,不坐”。孔子的时代,没有桌椅之类的家具,谈话、书写、饮食等,都要就地而坐,在地上铺设席子,就是很重要的礼仪。身份地位不同,席子数量也不同,铺在下面的席为“筵”,铺在上面为“席”。即使家里没有客人来,席子也要摆正。其实我们现代人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是差不多的意思。

还有“寝不食,居不客”,睡觉时候不能脸朝下,手脚伸开像个死人一样。其实现代医学也证明,睡觉时侧卧,对人的心脏和脊柱都好。“居不客”,指的是在家里没有客人的时候,可以休闲放松,不必时刻绷紧。《论语》记载,孔子在家,神态放松、和蔼可亲,“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论语》也谈到了很多饮食上的规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许多人诟病孔子,就是从这几句话来的,说他过分讲究,生活古板,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孔子说的这几条,是祭祀上天或者祖先时,对这种庄重严肃的活动,祭品要讲究,不能敷衍,这样才能体现出虔诚和敬畏之心。

对于日常饮食,孔子主张节俭。他曾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矣!”平常吃点简单的菜和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是能安心求学,积极上进,这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虽粗茶淡饭,能做到饭前祭祖,虔诚庄重就行了。吃饭和睡觉少说话,“食不语,寝不言”,有利身体健康。

当然,孔子对于成年人的礼仪,尤其是职场上的礼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是提倡者,而且自己也做到了身体力行,绝不懈怠。

孔子到处理政务的朝廷,在走进大门时,都肃然起敬,做出鞠躬的样子,谨慎之状,犹如无所容身,这是对国君的尊重。接待外宾时,孔子面色庄重,送宾客出门,一定等到宾客不回来了,再回来向国君回复,做到有始有终。在乡里居住时,要寡言少语,敏于行而纳于言。在祭祀时,所言必须严密周洽,更要谨言慎行。

平常与人交往,孔子更是注重礼节。遇到同乡之人聚会,得等老人都离席了,孔子才离席。遇到乡人行傩礼驱鬼,孔子一定穿上朝服,站立在祖庙的东阶上,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如果托人向远方的朋友捎去问候和礼物,对所托之人要作揖两次表示感谢。遇到穿丧服的人,也要转换表情,表示哀伤。无论是卿大夫还是盲人,即使很熟,也要以礼相待。他人盛宴款待,一定从席上起立,对主人表示谢意。

总之,孔子对于礼仪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他都保持着以礼相待的姿态,通过自身的行动,传递自己的信念。很多人误会他复古、守着老制度不放,是个不懂与时俱进的老顽固,其实孔子对于“礼”,有深刻的见解。他渴望复兴的,不是某个朝代的单一的礼,而是汇总了上古、夏商周的优点,“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新组合的“礼”。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坚守,通过礼仪的复兴,让人与人之间少些矛盾摩擦、征伐侵扰,多些敬意真诚、宽恕仁和,建立和睦大同的世界,才是孔子的理想之地。

Supervised by 郑仁强老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