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的谚语 福建拗九节的来历和习俗

2023-10-06 00:42   geyange.com

拗九节的谚语

主要是实力不行,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销售渠道,1999-2010年的朗科已经很努力了;后期内斗错过了发展时机。如果一切顺利,朗科的地位应该和金士顿相当。

1、发明U盘的不止是朗科。

以色列的M-systems(后被闪迪收购)、新加坡的Trek都发明了U盘,发明时间不相上下,都说自己先发明的,为了争夺发明专利,三家公司发起了一系列诉讼争夺战。最终,美国法院把U盘专利判给了朗科,而新加坡法院给了Trek。

你看,Trek也有U盘专利,为什么他也没垄断U盘市场呢?

朗科的美国专利,注意右上角的时间是2004年,国内专利1999年就拿下来了

2、U盘专利只是一个解决方案,并没有技术含量。

闪存颗粒1984年就发明了,USB接口1996年就发明了,控制芯片也有,大容量存储的数据传送标准早就确定了。三家公司的方案都是按Mass Storage传输标准,把闪存颗粒、USB接口连接起来,然后用主控负责数据传输,所谓的U盘专利只是一个idea,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技术主要体现在U盘三大件上——闪存、主控和接口,这三个零件无论哪个都与朗科无关。

A 、USB接口,制定者全是外国公司

USB1.0:英特尔、康柏、Digital、IBM、微软、NEC、Northern Telecom联合发布的;

USB2.0:康柏、英特尔、微软、NEC、惠普、朗讯和飞利浦作的升级;

USB3.0:英特尔、微软、惠普、德州仪器、NEC、ST-NXP 共同研发的。

B、闪存颗粒,朗科研发U盘期间根本买不到

现在闪存市场份额从高到低依次是:三星、铠侠、西数、海力士、镁光、英特尔、长江存储。1999年闪存全是外国进口的,即便到了2020年,前6名市场份额依然在97%以上。

当年,朗科创始人连闪存颗粒都买不到,最后从MP3上拆了个闪存,最后拿着唯一的U盘样品跑会展、拉投资。

C、主控,主要是台湾的公司在做,当时台海关系又很紧张。

三大主要零部件,技术、标准基本上都不能自主,朗科只是个组装厂(刚成立时连厂都没有),没有成本优势、更没有技术优势,根本没法做起来。

3、缺乏资金

创始人邓国顺与成晓华本来都是打工的,90年代平均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他们没多少存款,做U盘只是看到了商机、说干就干而已。

1999年每人凑了15万,启动资金一共30万,此时还没有产品,需要研发。研发期间需要吃喝、交房租、买电脑、各种设备,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国内没人投资,外企投资条件很苛刻,1年之后邓国顺的老熟人投了300万才做出了首批产品。

4、U盘厂商的两种模式

A、利用成本优势——自产自销:

U盘的成本70%以上在闪存颗粒上,这就决定了谁能自产闪存谁就有成本优势,谁成本低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现在仍在做U盘的厂家里,闪迪、三星、铠侠都是自产自销,其中闪迪连主控都自己做,成本比别人低得多。

B、利用渠道优势——买零件组装

由于70%的成本在闪存上,从别的厂家采购势必争不过原厂,这个时候就得拼渠道了——谁的销售渠道广、卖的多,谁就可以在采购时压价。

六大闪存厂商不能只指望着U盘出货,都想把自己的闪存卖出去,他们之间本身就有竞争,从他们那里采购完全不成问题,谁能压下价来谁才能发展起来。

这种模式的代表品牌是金士顿,全国各地的数码城到处都有卖的,以致于知名度把闪迪都给淹了。

朗科只能买零件组装,没有销售渠道、没有自己的组装厂,他们有的只有2个人+1间办公室+1个专利,做U盘只能找人代加工,这样以来生产、库存、销售成本又飙升,朗科除了有50%的专利外什么优势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朗科能抢在M-systems和Trek前面做出产品,得到IBM的支持(后来与联想、intel的合作都是IBM推荐下达成的)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如果不是两位创始人辞职辞得果断,抢在M-systems和Trek前面把样品做了出来,专利就是别人的了,别说做U盘,汤都没得喝。

5、做产品?还是做专利授权?

朗科一开始选择了做产品,2002年卖出U盘138万个、收入2.5亿,2.5亿看着挺多,实际上还是不怎么挣钱,因为成本太高了。

上游的产品、下游的销售渠道、自己的组装厂朗科都没有,以致于比当时的紫光和清华同方的闪存都高。U盘的毛利率是个位数,如果算纯利率剩不下多少钱。

成本降不下来,就没办法打开美国市场,美国是当时闪存盘最大市场,实际上138万个的数据在国内销量都不大。

无论是上游产品研发,还是下游渠道建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朗科没钱,所以选择了一边做产品、一边做专利授权。闪迪、金士顿都得给朗科交专利费,索尼、PNY这种不愿交的被告上了法庭,最后不得不交。

6、专利费很贵吗?

朗科收的专利费并不多,也不能收多了,因为与U盘竞争的还有SD卡、微型硬盘,当时SD卡的成本和体积可比U盘可低多了,如果收费过多整个U盘市场就没了。必须确保U盘的最终价格<SD卡+读卡器的价格,所以朗科只能挣U盘市场的一点点,每年1000-4000万元的样子。

本就不多的专利费,初期拿来自建工厂,2008年修建了地上19层、地下3层的朗科大厦,然后租给腾讯,租金是每年3722万元左右(5年租金18614.48万元),每年收租比专利费多一倍,再算上物业增值部分朗科赚嗨了。

如果朗科继续向U盘下游发展,完善销售渠道,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金士顿,可惜内斗结束了向上的发展势头。

7、内斗开始

2010年上市后两位创始人开始内斗,互相否决对方的提案,朗科开启了数年的无实控人之路。邓国顺是大股东、占23.13%的股权,成晓华是二股东、占16.5%的股份,两人股份都不多但背后都有其他股东支持,两边势均力敌。

企业经营怕的就是这个,只要有一方绝对控股就没有大问题。内斗的后果3年后(2013年)已相当严重,朗科净利润下降到了593万元。

2019年11月14日U盘专利过期,此时的朗科,U盘上游产业很难得到,下游渠道有金士顿这个强大的对手,再也没法垄断市场,哪怕是国内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