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外交名言 我国古代的外交辞令是什么风格
谢邀。
所谓“辞令”,就是指经过修饰的言辞。所以古代的外交辞令,自然也是委婉、含蓄的。
中国古代的外交辞令,典型的表现在《左传》中,《左传》记载了春秋254年历史,其间包括了数十个大小国家之间的争战杀伐、折冲樽俎,所记载的外交辞令也非常多,那些外交辞令无不温婉含蓄、彬彬有礼,同时却又能恪守立场、外柔内刚。
举几个栗子:
大家很熟悉的《崤之战》,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其中的三段外交辞令可谓是脍炙人口。
1、弦高犒师
秦军准备攻打郑国,走在半路,被郑国商人弦高碰到,于是弦高装成郑国的使者,用12头牛,4张牛皮去犒劳秦军,并对秦军统帅说: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看弦高的这番话,第一句首先挑破了秦军的企图,明白告诉他“我知道你们是要攻打郑国”,但又不直接说明,而是说“听说你们要行军经过我国”,而最后一句又讲明了,不管你们打算怎么办,我们只给你们准备了停留一天的物资,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不欢迎你们”,如此一来,那这次犒师也就不是犒师,明明白白是来示威了。——虽是示威,但其中无一句凶悍霸道之语,整篇话语彬彬有礼,但言辞之中的强硬却不言而喻。所以秦军一听,只好撤军而还。
2、皇武子辞客
弦高犒师的同时,派人去通知国内,郑穆公派人去看秦国驻郑国代表处,发现他们在厉兵秣马,于是就派皇武子去驱逐他们,皇武子说: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
这番话中,皇武子通篇都是以郑国物资缺乏为借口,说“哎呀,你们几位驻我郑国也好多年了,现在我们郑国物资缺乏,再没有粮食可以供应你们了。”口气也是彬彬有礼,而且言下之意是我们舍不得你走,哪怕你们自己去打猎也成。但是言语之中对秦国代表的那种厌恶、驱逐的决心,却是扑面而来。
3、孟明拜赐
秦军撤军路上,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帅被俘。在文嬴求情之下,三帅被释放,晋襄公随即又反悔,派阳处父追击,阳处父追到时,孟明已经在黄河上,阳处父解下自己拉车的马,假意以晋襄公的名义赐给孟明,孟明在船上拜谢: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这里孟明满口是拜谢的言辞,谦卑有礼,非常符合他一个败将的身份。但同时却又杀机暗含,那句“三年将拜君赐”事实上就是复仇的宣言。
《左传》中精彩之极的外交辞令非常多,上述三条,因见于高中语文课本,所以我放开头说,其他的再比如:
4、阴饴甥会秦伯
晋惠公和秦穆公打仗,晋国输了,晋惠公自己都被秦军俘虏,晋国陷入了没有国君的混乱境地,这时,晋国派阴饴甥出使秦国,准备签订合约。
秦伯曰:“晋国和乎?”
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
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怒,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馆晋侯,馈七劳焉。
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他抓了晋国国君,当然对晋国的现状很好奇,自然有此一问。阴饴甥的回答很特别,说“不和睦”。为什么不和睦呢?因为普通老百姓都以国君被俘为耻辱,甚至不惜投降戎狄也要和秦国血战到底,士大夫们则知道晋国的错误,誓死要和秦国求和。——这话简直太艺术了,一方面显示了晋国不惜和秦国死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又表达了晋国愿意同秦国和解的意愿,真正做到了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既有强硬的立场的,又有和解的决心。即使放在现代,也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外交表达。
5、知罃辞楚
在晋楚祕之战中,知罃被楚军俘虏,10年以后,两国关系正常化,各自交换俘虏,知罃被释放。释放之前,楚王送别知罃,有这样一番对话: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
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王问:“把你关了10年,你怨恨我吗?”知罃回答:“打仗的事情,是我学艺不精才被俘,我能怨谁?”楚王又问:“今天我放了你,你感谢我吗?”知罃回答:“两国为了政治利益,交换俘虏,我用得着感谢谁?”楚王又问:“你回去以后怎么报答我?”知罃回答:“我既无怨恨,又无感谢,用不着报答。”楚王说我一定要你报答呢?知罃回答:“那我回国后尽心效力祖国,有机会在战场上碰到您,我将努力作战,力争打败你,这就是对您最大的报答了。”
这段话,简直是“不卑不亢”四个字的活生生的教科书,知罃虽是俘虏的身份,但在回答中彬彬有礼,恪守本分,但又丝毫不落下风,既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也维护了晋国的国格,确实是精彩之至。
其实,除了左传中之外,中国其他历史阶段也有很多的精彩的外交言辞,比如这个:
6、曹操战书
赤壁之战前,曹操给孙权下了一份战书,内容是: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咱们先看第一句“近者奉辞伐罪”,先表明政治立场,说我是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一下子把对方置于政治错误的一方,取得政治上的优势。至于罪人是谁,孙权你自己想去吧。
第二句则说“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这是表明自己的威势,战旗刚指向南方,刘琮自己就把自己捆起来投降了,你孙权的下场是什么,你自己想去吧。
第三句又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这是说明自己的实力,我拥有水军八十万,你孙权有多少兵力自己清楚,好好掂量掂量吧。
最后一句则亮出主旨:“方与将军会猎於吴”,要和孙将军你打猎玩玩。在哪里打猎呢?是在你老家东吴,用什么打猎呢?就是上面说的八十万水军。
区区30个字,字字如雷霆贯耳。怪不得东吴君臣接到战书后,“莫不响震失色”。但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30个字,有一处嚣张没有?有一处威胁没有?都没有,一个字的嚣张威胁也没有,全都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那如狂风暴雷一般的嚣张威胁却从字间扑面而来,令人窒息。这种辞令水平,除过曹孟德,一般人还真写不出来。
最后,我要说一说最有名、最精彩的外交辞令,我一直认为那篇辞令简直是中国从古至今所有外交辞令的登峰造极之作,那就是:
7、吕相绝秦
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晋国和秦国彻底交恶,晋国派吕相(又名魏相,就是韩赵魏三家中的魏家)去和秦国绝交,吕相对秦国说了这番话(或者是递交了这份信):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殒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涷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这封信,史称《吕相绝秦书》,我们必须得一句一句的来赏析: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这是追溯秦晋两国最初的友好历史,秦穆公和晋献公签订了盟约,晋献公还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
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晋国遭遇骊姬之祸,国中大乱,重耳(即后来晋文公)逃亡到齐国,夷吾(即晋惠公)逃亡到秦国】
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
【后来,秦穆公帮助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
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
【说秦穆公既然立了晋惠公,但却不能有始有终,到后来却发动了韩之战,俘虏了晋惠公。——其实韩之战,过错在晋国,晋惠公即位时,向秦穆公许下诺言,如果能登君位,就向秦国割地,但即位后,却食言而肥,不肯割地。晋国饥荒,秦国倾全力救助,运粮食的船只绵延百里,称“泛舟之役”,但次年秦国饥荒,晋惠公却不肯救助。因此才有韩之战。但此处吕相口口声声只指责秦国攻打晋国,丝毫不提晋国有负秦国之处。】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这是说秦穆公后悔扶持了晋惠公,于是又把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
【说晋文公历尽艰辛,四处征伐,让天下诸侯和四方蛮夷都来朝拜秦国。——但这事肯定是张口说瞎话,因为所有史籍都没有记载晋文公让诸侯朝秦之事,这是吕相虚构事实,以便让晋国占据道德制高点】
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
【说郑国对秦穆公不满,所以晋文公率诸侯围攻郑国。这也是信口雌黄。晋文公流亡期间,郑文公不予接待,因此和晋文公结仇。加之郑国本来是晋国的与国,后来却投向楚国,因此晋国才出兵攻打,秦国是看在两国关系的份上助战。但处吕相反咬一口,说晋国是为秦国报仇才打楚国。】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
【这就是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晋、秦两国围郑,郑国派烛之武半夜悄悄摸进秦穆公的营帐,劝他退兵,告诉他把郑国打下来,只对晋国有好处,对秦国没有半点好处,秦穆公于是和郑国和解,单方面撤军。——这事情,秦穆公确实做得不地道。】
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说是“诸侯”,其实围郑之战只有秦晋两国,没有别的什么诸侯。秦军单方面撤军后,主张要追击秦军的其实是子犯,晋文公也是基于晋国战略利益,不想伤害秦晋联盟,所以才不追的。但吕相在这里说是“诸侯”,夸大秦军所受的威胁,显得晋国对秦国貌似有极大的恩德。】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这说的是崤之战前,秦军意图攻打郑国,顺手牵羊灭了滑国的事情。——这件事情秦穆公确实是糊涂了,给了晋国口实】
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
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
【吕相说,崤之战后,晋襄公宽宏大量,赦免了秦穆公的罪责,可秦穆公还是不悔悟,却投靠楚国来谋算晋国。——所谓“赦罪于穆公”,其实说的就是晋国释放秦军三帅的事情。但三帅是文赢求情才释放的,而且转眼晋襄公就反悔了,但在吕相口中,这又是晋国对秦国的一大恩德。】
天诱其衷,成王殒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说秦穆公想借助楚国的力量来谋算晋国,结果老天爷保佑我们晋国,楚成王死了,秦穆公的阴谋没能实现。】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
【秦穆公、晋襄公都死了,秦康公、晋灵公即位。】
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秦康公母亲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姐妹,所以秦康公是晋国外甥,故曰“我之所出”。这是说秦康公是我们晋国的外甥,可一点都不顾念舅舅的情份,专心一志就想着咱们侵害我们晋国,于是才有了令狐之战。而令狐之战的实质,其实是晋国立嗣之战。晋襄公死后,赵盾等人先欲立襄公弟弟公子雍为君,公子雍时在秦国,因此赵盾派士会等人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秦康公于是派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国。但这时赵盾等人在襄公夫人穆嬴的再三请求下,又改变主意,改立襄公的儿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立晋灵公后,赵盾怕公子雍回国争位,于是就派军在令狐偷袭秦军,是为令狐之战。——所以,令狐之战还是晋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但在吕相说来,却是秦国意图颠覆晋国政权,骚扰晋国边境,晋国成了自卫反击了。】
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涷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这是说河曲之战。在令狐之战后,秦康公不忿失败,与晋国的又一次战役。不过这次战役双方算是平手,谁都没认真打。吕相在此处把秦晋交恶的原因全部归结于秦康公,说秦国不能东出中原,完全是因为秦康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略晋国造成的,而晋国却是好一朵娇嫩的白莲花。】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
【所谓“及君之嗣”,说的是当今的秦国国君秦桓公即位之后,吕相这句话是说,秦桓公即位后,晋景公盼望和平犹如大旱之望云霓,天天翘首西望,说“和平要来到了吧”。——呵呵】
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这是说秦桓公辜负了晋景公的期望,利用晋国和狄人作战的机会,侵略晋国,于是就发生了辅氏之战。——辅氏之战时,晋国确实是在狄人作战,但却也不是如吕相所说的遭受什么“狄难”,而是晋国主动进攻潞戎和赤狄。在这里,吕相为了占领道德高点,将晋国摆在了受害者的一方。】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这说的是秦晋两国的令狐之盟,秦桓公和晋厉公在令狐订立盟约。但那次盟会上双方君主连面都不敢见,史颗代表秦桓公在河东和晋厉公会盟,郤犨代表晋厉公在河西和秦桓公会盟。这样的盟约的约束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次盟会发生在吕相绝秦的两年前。】
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这段话指控秦桓公背信弃义。白狄是我们晋国的姻亲,可你们秦国要攻打白狄,我们晋国不顾姻亲的关系,也出兵帮你们打。谁知还没开打呢,你们秦国就改变主意,跑到白狄那里说“晋国要攻打你们”,把我们晋国卖了个底掉。就连白狄都看不下去你们的丑恶嘴脸,跑来告诉了我们。】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这段话再次指控秦康公的反复无常,说就连楚国人都看不下去了,跑来告诉我说秦国背叛了令狐之盟,还说秦国对楚国说“我虽然跟晋国结盟,但不是真心的,我只是唯利是图”。】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情,无不痛心疾首,感慨这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决定都团结在我们晋国的周围,和你们秦国这种无耻之徒斗争到底。】
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现在,我们晋国率领着天下诸侯,但我们依然渴望着和平。如果国君您能顾念诸侯,怜惜寡人,和我们晋国签订和平协定,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寡人一定率领诸侯安定的退走,绝不捣乱。如果您不愿意,哼哼,寡人率领诸侯可就不退了,您仔细想想吧。】
为什么说这封《吕相绝秦书》精彩之至呢?因为它歪曲历史、信口雌黄、以黑作白、指鹿为马,简直没有节操到了极点,但却又不激烈、不冒犯,始终谦卑恭敬,文采斐然,婉约有致。正所谓彬彬有礼,咄咄逼人。——这种水平的外交辞令,古今中外,恐怕也是少有能与之相媲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