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关于名言的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下册概念、必背公式全汇总,学习必备)
上册必背公式、概念
第一单元 时、分、秒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时间单位: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开始时刻+时间=结束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
结束时刻-时间=开始时刻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 )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一圈是(12时),走两圈是(24时),正好是(一日)。
3、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
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小时)。
4、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
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是(1分钟)。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笔算多位数加法法则: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笔算多位数减法法则: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
加法的验算方法: 加数+加数=和
(1)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2)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减法的验算方法: 被减数-减数=差
(1)差+减数=被减数
(2)被减数-差=减数
0加任何数都等于任何数。
第三单元 测量
(一)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作单位。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一拃(zha)长大约是1分米,一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一枚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是1千米。
(二)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吨(t)、千克(kg)、克(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2斤
计量较重的或者大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如果每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二袋500克的盐是1千克。
一枚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小×倍数=大 大÷小=倍数 大÷倍数=小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0乘任何数都等于0。
多位数乘一位数法则: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上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第七单元 四边形
(一)四边形的特点:
1、有四条直的边。
2、有四个角。
(二)长方形的特点:
1、有四条直的边。
2、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边相等。
(三)正方形的特点:
1、有四条直的边。
2、四个角都是直角。
3、四条边都相等。
(四)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有四条直的边,对边相等且平行。
2、有四个角,对角相等。
3、容易变形。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字母表示:C=(a+b)×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字母表示:C=4a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或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比较大小:
1、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值反而越大。
2、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值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有余数的除法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1、哪位够除商就写在哪位上。
2、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数量关系公式:
每份数×份数=总数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大-小=相差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大-相差=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小+相差=大
下册必背公式、概念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北对西南 ,东南对西北) 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一共有8个方向:
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
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西北与东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
4、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可以通过顺时针方向按东、南、西、北的顺序确定其它的方向。
5、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物体为观察点 ,再进行判断。
6、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
(4)任何数减0都得原数 。
(5)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先用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加上几个0.
2、验算除法: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4、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用0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写商。)
5、计算除法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 统计
1、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的优点是更有利于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
3、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
(1)确定统计表的名称。
(2)确定统计表的行列内容和行数、列数。
(3)制作表头(一般分为三栏)。
4、填写数据并核对。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比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3、几个个特殊数:
25×4=100 ,125×8=1000
25×8=200 , 125×4=500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五单元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²)平方分米(dm²)平方米(m²)。
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
已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
已知周长求边长:边长=周长÷4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地砖的块数=房间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
每块地砖的面积=房间的面积÷地砖的块数
房间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地砖的块数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变成平方分米加上2个0,平方分米变成平方米去掉2个0,平方米变成平方厘米加上4个0,平方厘米变成平方米去掉4个0,平方分米变成平方厘米加上2个0,平方厘米变成平方分米去掉2个0,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六单元 年、月、日
(一)年 月 日
1、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当中 1、3、5、7、8、10、12 这 7 个月是31天, 4、6、9、11这 4 个月是30天。
3、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平年与闰年大月、小月天数是相同的,只有二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
4、季度: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3个月为1个季度, 一、二、三月是 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四、五、六月是 第二季度(有91天)七、八、九月是 第三季度(92天),十、十一、十二月是 第四季度(有9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
6、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二) 24时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必须加上大概的时间段词语(如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
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以不加表示大概的时间段词语。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变成24时计时法,就是把原来的数加上12。
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变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12=下午4时。
4、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5、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6、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 1年 =12个月
1天(日)=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钟
1分=60秒 60秒=1分 1时=60分 60分=1时
一天=24小时 一周=7天
1:00=早上1时 2:00=早上2时
3:00=早上3时 4:00=早上4时
5:00=早上5时 6:00=早上6时
7:00=上午7时 8:00=上午8时
9:00=上午9时 10:00=上午10时
11:00=上午11时 12:00= 中午12时
13:00=下午1时 14:00=下午2时
15:00=下午3时 16:00=下午4时
17:00=下午5时 18:00=下午6时
19:00=晚上7时 20:00=晚上8时
21:00=晚上9时 22:00=晚上10时
23:00=晚上11时 24:00=深夜12时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2、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钱时,整数部分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小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小数表示几分。
3、小数点后面有几个数字就叫几位小数。
4、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二位小数来表示。
5、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6、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
*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搭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
*数字排列,先用一个数开头排出种数,再乘以数字的个数(0除外)。
*物品搭配用不同种类的数量相乘就等于搭配的种数。
*每两个人或两个队比赛一场,比赛的场数从1开始加,加到比人数小1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