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句名言(读书笔记:《一句顶一万句》)

2023-09-26 10:38   geyange.com

读书笔记一句名言

去年看脱口秀大会,被安利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直放在书单里,每次打开,看了几眼就不想继续。直到1月份的一个周末,不知怎的,看得停不下来。

刚开始读,是被书里的一个个人物小传所吸引,上半部以杨百顺作为主线,写了杨百顺他爹、他爹的朋友老马,他的弟弟杨百利,杨百顺学习论语的老师老汪,他的过命之交剃头匠老裴,他的第一个师傅杀猪匠老曾,染布坊的老蒋,竹子店的老板,三个县长老胡、小韩和老史,银器店的老板老高,他入赘的老婆吴香香,吴香香的女儿巧玲,还有镇上的天主教堂的从意大利过来了40年的牧师老詹,等等。

我看得津津有味,尤其看到上半部的最后,杨百顺因为老婆跟别人私奔,心想终于既可以白拿一个馒头铺,又能跟说得着的养女巧玲一起过幸福生活的时候,我还有一种“这个杨百顺总算是顺了一回”的想法。

结果整个故事却以杨百顺出去假装找私奔的老婆而弄丢了养女巧玲而结束,把我看得捶胸顿足心想这个作者怎么这么不安好心!

为何它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网上评价这本书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确实,书中的普通如杨百顺这样的人,一辈子,总在寻找那些能“说得着”的人,但找来找去却发现那个以为说得着的人其实说不着,那个曾经说得着的人却又变得说不着,曾经那个说不着的人又能说着,那个以为将是一辈子能说得着的人却被自己弄丢了!

寻找着寻找着,渐渐会发现,也许那个“说得着”的人本身就不存在。

人终其一生将要独自面对那份孤独,而因为想明白了这个理儿,也就不执着着去找,也就越来越沉默。

但他们虽闭嘴不说话,心里却还在想着什么!

只是不执拗于一定要去找那个“说得着”的人去说,改用其他方式去承载那份孤独。

如书中出现的第一个县长老胡,他爹担心他做官会因为犯事而坐大牢,他却因独爱干木匠而对官事漠不关心,得以顺利退休。(一种奇怪的“无为而治”)

如染布坊的老蒋独爱养猴子,竹子店老板喜欢走戏,第三任县长老史喜欢跟来自苏州的锡剧花旦宋小宝手谈(下围棋),谈出一幅风雪月,谈到深处俩人抱头嘤嘤哭泣。

最令人佩服的是从意大利漂洋过海来到延津的老詹,待了40年只发展了8个信徒,依然每天去各个村里传教。亲手搭建的教堂被县长征用,他竟被赶到一个被和尚遗弃的破庙里住着,最后死在了破庙里。

这个故事发生在晚清民国时候,杨百顺在20岁前经历了各种工作岗位和人情世故,做豆腐,杀猪,染布,破竹子,做馒头,结交好友,结婚入赘……为了生计他改名成杨摩西,后来又跟了老婆的姓变成吴摩西。最后彻底离开了延津,又改名成了罗成礼。

罗成礼是他8岁时候隔壁村的喊丧的人,杨很喜欢听他喊丧,励志要成为他。整个故事也因为8岁时候偷偷溜出去喊丧没有看家而弄丢了家里的牲畜而展开。

中国式孤独症如何治愈?

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王德峰,在一次哲学研修会上提到,中国的GDP达到了世界第2,大城市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但其实整个社会状态却还停留在古代。

随着经济和交通四通八达,农村人口被逐渐“驱赶”到城市务工。他们离开了古代的宗族制的社会体系,离开了从小生活长大的张家村或是李家村,离开了那个部队大院或是铁路家属区,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开了旧时代的精神文化家园。

他们享受着城市里便捷的生活条件,他们零散的时间被各种娱乐APP填满,但内心却感到了极致的孤独,整日让自己不断地忙于工作而不至于太焦虑。

他们要表达,要去排解这份孤独,去找那些个能“说得着”的人。而当发现执着于寻找的“说得着”的人并不能彻底解决孤独的时候,也就变得越来越沉默。

也许就像王教授说的,中国亟待建设属于自己的新的精神文化家园,只有这样的家园建设好,中国式孤独才能被治愈。

希望这样的一天能早日到来。

小闲Lucy 读书笔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