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的意义名言(画画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父母选择要两个或更多的孩子,最常见的理由是,待自己不在人世之后,他们还可彼此相伴,不至于孤单。
然而事实却是,不少兄弟姐妹之间都矛盾重重、暗流涌动,还有的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完全背离了当时父母的初衷。
这样的情况,不少人都曾耳闻目睹,还有相当一部分亲身经历过。尤其在农村,一提起东家那俩儿子、西家那仨闺女,随便拉住一个人都能给你说书一样讲上几小时。
同胞手足之间存在矛盾,自古有之。
据《世说新语》讲,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做不出就将行以大法。曹植明其意,略一思忖,上述诗句便应声而出。
因限在七步内作成,后人称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深有惭色“—— 因为曹植的非凡才学,也因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的道理。
兄弟本为手足,不应猜忌与怨恨,曹植在诗中晓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简直是对于手足矛盾的灵魂拷问,流传千年。
曹氏兄弟之间心生嫌隙,是由嫉妒而起。至于其他人的矛盾,则可能因各种各样的缘由而来。
猜猜在农村,一般什么时候全家聚得最齐?
不是春节。不是任何节假日。
是有辈分高、年纪大的老人去世的时候。
这个场合,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七姑八姨等等都会来得齐齐整整。这里上演着生离死别,同时也上演着人间百态。
面对那些或亲或疏的亲友、许久不见的故人、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麻木、有的嫉妒,有的瞧不起,有的拉关系。
表面看起来团结一致的一家人,其实各怀心腹事。兄弟姐妹之间、各自的小家庭之间,都有着汹涌的暗潮。
矛盾的根源,首先往往跳不出“利、力”二字。
先说利,就是利益之争。由这个字引发的矛盾,常常与父辈难脱干系。
从这方面讲,独生子女是幸运的。父母所有的爱与财富都是他一个人的,没有利益不均之说。
当家里养育不止一个孩子时,太多的父母未必能一碗水端平。孩子多了难免有亲有疏,可能因为聪明漂亮爱一个,也可能因为木讷执拗厌一个。爱的爱如珍宝,恨不得什么都给他;厌的视如敝履,恨不得从他们身上榨出更多的价值来分给爱的那个。由此便衍生出诸多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有的一儿一女的家庭,女儿完全是为了儿子而存在的。父母平时各种溺爱儿子,吃穿读书享乐都尽着儿子来,让女儿辍学、承担所有家务、生活上时时处处让着儿子,全部家产都要留给儿子。自己的家产不够了,还要逼女儿拿出血汗钱来补贴儿子。
若家里儿子多,会偏某一个或某几个。长房长孙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意义非凡,有了长房长孙,父母通常会集中整个家族资源,向长房倾斜。
幼子最小,父母大多加倍疼爱。作为老幺儿,上面兄长众多,自身难免有优越感和依赖感,自然也不缺资源。
其他的孩子可能就要牺牲童年、协助父母承担更多的养家任务。当劳碌和奉献成了性格与习惯,这些孩子即便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之后,也会发自内心地将自己小家的利益远远抛在家族利益之后。
若他们自己又恰好膝下无子、只有女儿,那更惨,劳碌和奉献也不能改变他们被人“歧视”的命运。
有儿子的母凭子贵。不仅可以因争气的肚子骄傲望天,还可睥睨那“绝后”无子的—— 待你老了以后,还不得由我儿子为你养老送终?
如有孩子能通过读书或其他方式跳出农村、实现阶层的跨越,那更是家族的骄傲、父母眼前的红人。
再说“力”。这力自然就是老人老了以后需要赡养时,各个儿女所出的力。
从这方面看,独生子女又是不幸的。他们必须独自承担繁重的赡养义务,没有其他指望。
按理,应该兄弟姐妹平均分配、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工作。可是呢,事实常常不是这样。
不但如此,每个人出力的多少,还往往与当初从父母那里所获得的爱与资源成反比。
那些骄纵惯了的幼子,因为一路被让着长大,习惯了多吃多占,蛮横耍混,往往会在赡养上不出力或少出力。
成功跻身中产阶级的那批人,则早已离家在外,工作体面,生活富足,食珍羞穿绫罗,根本不可能回来床前尽孝,这些人往往出力也会少。
不过对他们而言,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不能出力的可以出钱,这个钱可不是给老人,而是给替你床前尽孝的其他兄弟姐妹。提前谈好,因为自己工作繁忙,离得又远,不能朝夕侍奉。为表歉意,每月出钱若干,由哥哥嫂子、弟弟弟妹、姐姐姐夫辛苦代劳,替他照顾老人,老人生病了医药费他来出。毕竟中产了,条件要比农村土里刨食的其他手足好得多。
设若这方面做得不到位,其他手足自然意难平。毕竟你的锦衣玉食、潇洒自在、无牵无挂、岁月静好,都是踩在其他兄弟姐妹的肩上实现的。
倒是那些年轻时没有获得父母多少支持、自小做为家里主要劳动力的人,无人可靠,半生自强,反而有心胸和气度扛起赡养父母的大梁。
每个家族都会有这么一个或几个人,习惯于站在高处看问题,事事冲在前面。没人接老人养老,他们来。没人出钱为老人看病,他们来。但这些人却往往又得不到兄弟姐妹什么好评,因为做得多,错的也多。
而老人呢,已经从年轻时就依仗他们来劳作养家,培养他们多干,少拿,老牛一般任劳任怨。 如今老了,当然要更加随心所欲的使唤他们。可能在其他孩子那里连一个好脸色都见不到,更别说挑剔吃喝了,到这些儿子这里,能提出上万个要求。饭硬了,菜咸了,想吃这个了,想穿那个了,半夜喊他们起来捶腰捶腿啦等等,能折腾几个月不重样。
我反正见过最终每日端屎端尿,鞍前马后地精心照顾家里老人的,往往是老人年轻时最不待见的、也是分得家产最少的那些儿女。
在老人有生之年的赡养问题上出力不均,自然心态就不同。干了的瞧不上没干的,干得多的瞧不上干得少的。这些都在老人去世后齐齐整整的聚会上或明或暗地较量着。
除了上述的两个“li”字,个人的见识与三观就是形成手足矛盾的另一个因素了。
比如,有人认为,我虽然不读书不识字,但是我生了长房长孙,就可以在全家面前骄横跋扈了。为啥?因为我给你们传宗接代续下香火了啊,这就是瞧不上其他人的资本。
还比如,有人跨越阶层有钱了,住楼房穿西装,其他人就会不平衡:凭什么啊,都是一个妈的孩子,一样的,你怎么可以比我们强?不行!拿钱出来分,我们也得住楼房穿西装!
又比如,你的东西借我用了很多年,那就跟给我的一样了。如果你突然想要回去,不好意思,东西可以给你,但好脸色是不可能给你的了,永远都不可能给。什么,还要和我谈用你东西这么多年、让我念你的好?想得倒挺美。
听起来不可理喻,但就是有这样的人。
还有的弟兄,都是靠双手吃饭的农民,看你家的日子比我家过得好,我心态失衡的。其实亲兄弟家里过得好,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万一自己有个难处,有人能帮咱啊。难道非得都穷得叮当响,平时是看不出有啥差距,但出了事也都是干瞪眼爱莫能助啊!
另外,还有单纯看不上对方行事风格的,比如那类事事冲在头里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怎么哪儿哪儿都有你,显你能耐呢?送上一万个白眼。当事人还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已经得罪了人。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造成应该最亲的一母同胞、曾经一起住过世界上最昂贵的同一座房子的亲兄弟姐妹,常常隔心隔肺。
细想起来,大家与那些“外四路”的亲戚们反而更亲近,因为彼此没有“li”之争嘛,细想之下,真是悲哀。
我父母生了我和妹妹两个女孩,现在我俩是世界上最亲的人。有困难共同承担,有秘密一起分享,有大事小情互相商量,买件衣服也彼此想着。这样的关系,我珍视得很。
要问这样的关系怎样实现,也不难。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有个度,越亲近的人越要注意度。摆正心态,莫存非分之想,不惦记不属于你的东西。要感恩,要体谅,看得到对方的困难与付出。
首先不要因为利益破坏彼此关系,小东西无所谓,大钱的来往一定要亲姐妹明算账。有钱及时还,没钱也要有句话,说好什么时候还。
其次是不要计较太多,尤其别惦记父母的家产,那是爹妈的养老钱。他们有钱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若是没钱、我们还得给呢,对不对?
当我们俩都同时做到这两点时,已经能坦坦荡荡面对彼此。
如果一定要写出第三点,那就是多沟通。这样的关系有什么话不能敞开说呢?不要因为沟通不畅造成误会。
眼下父母都还硬朗,不需要人贴身照顾。万一有离不开人那天,俩人能出力的出力,不能出力的肯定要出钱。而且这钱还得分两方面出,一方面是父母的医疗和生活费要出,另一方面是给另一个姐妹替你床前尽孝的表示。
这些话都要说在明面上,照顾父母的那一方,工作会受影响,进而影响收入,后续又影响到对方和父母的生活质量。
这是完全可以用比较客观准确的数字来衡量的。出钱的不能少于这个数字。不服气你就自己回来照顾,这是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对不对?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又想无事一身轻,又想保住荷包不缩水,那只能冷了众兄弟姐妹的心,让他们对你的芥蒂如荒草般肆意而生了。
在我看来,屯再多的钱,挥霍再多的不用赡养老人、潇洒自在的日子,也比不上有那么一个天然亲近、能与你无话不说的人,在远方无时无刻不惦记着你的冷暖悲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