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是什么年代的人
历史上对范增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一人抵三杰,有人说他倚老卖老。
那么范增水平到底如何呢?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乃楚汉相争之际的楚国重要谋臣,在联合诸侯抗击暴秦的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
范增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了,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
在古代,七十岁算是相当长寿了,而范增在七十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作为。
在七十岁后才参加反秦大起义,先跟随项梁,后辅佐项羽,
屡出奇计。
后来,刘邦利用谋士陈平的离间计,引起了项羽对范增的猜疑,促使项羽削减了范增的一些权力。
范增一怒之下,辞官归乡,归乡途中背生毒疮,最终病发身亡。
范增一心为楚,却未能帮助项羽取得天下,壮志未酬而惨死归途,不能不说是一出人生悲剧。
关于范增水平高低的争论历来就有
苏轼有一篇《范增论》算是较早专文论述范增的文章,他认为范增应该早早一走了之,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范增虽不遇明主,亦人杰也。
与之相反的是,洪迈《容斋随笔》有一篇《范增非人杰》,则大力贬责范增,认为范增不是人杰。
明代瞿佑撰《归田诗话》有言:
虎斗龙争既不能,
鸡鸣狗盗亦何曾?
陈平韩信皆归汉,
只欠彭城老范增”。
作者意思是范增应该像韩信陈平一样早归汉,就不会出现被逐而死的结局。
只是以范增的性格不会如此而为罢了!
如此种种!
开启了范增褒贬不一的历史争议。
范增虽然名气大,但在在《史记》里出现的次数不是很多,只在《项羽本纪》里作为一个配角,然而正是这个举足轻重的配角的一开始就预示了项羽的悲剧英雄的命运!
范增其人颇具政治、战略才干
范增的军事智慧与政治才能在当时就有公论。
汉高祖刘邦有句名言:
“夫运筹帷,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把自己善用“三杰”与项羽不用范增对照起来,认为这是胜败关键,对比一下确实如此。
刘邦的主要谋士陈平也说:“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陈平认为项羽能用的优秀人才仅仅这几个而已,并且只有范增一个谋士。
足以说明范增的确是有才干的。
范增一共为“项氏集团”提出过四条重要谋略:
一是劝说项梁拥立楚怀王作为最高领袖。
二是建议项羽鸿门宴上杀掉高祖刘邦。
三是谏言项羽册封刘邦为汉王,并安排三位秦朝降将监视他。
四是劝告项羽在荥阳相持战中,拒绝刘邦的求和继续攻打刘邦。
我们再看下这几条建议:
第一条计策被项梁采纳,使项梁取得了“挟怀王以令诸侯”的资本。
第三条被项羽接受,既满足了怀王的要求,又限制了刘邦的地盘,还维护了项羽的诸侯霸主地位,可谓一石三鸟。
第二条和第四条项羽如若采纳并贯彻执行,刘邦早就死无葬身之地,哪会有后来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可见,范增的政治眼光是多么独到。
但是也因为范增出众的才华,以及颇高资历,他才表现得傲气十足、咄咄逼人、有些事情甚至擅自做主。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门宴”。
范增经常不自觉地违背项羽意图、不服从项羽指挥,时常挑战项羽地位和权威,让项羽心存芥蒂。
引发了项羽内心深处的不满。
在行为上越俎代庖。
比如“鸿门宴”上在项羽没有反应的情况下,范增擅自招来项庄来舞剑,意欲刺杀刘邦。
这一行为与范增的身份极不相称。
范增不明白,自己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
可是,他居然在没有获得项羽点头的情况下,越权行事,私令项庄采取行动,这分明是一种违反政治规矩的行为,犯了越上的大忌。
范增的悲剧命运也在此埋下了伏笔。
范增性格较为冲动、意气用事、情绪易激动、恃才而傲。
项羽听从他的计策,没见他多高兴,而一旦不听从他的计策,他就十分不满。
范增的心目中,项羽还是一个很不成熟、不懂得政治的孩子。
故而每次与项羽议事,都缺少商量与讨论,而是近乎指令式的命令项羽做事。
并且处处以长辈、智者自居,这种自大的心态使他获得了心理上的某种满足感,麻痹了自己的神经,从而忽视了项羽的真实感受。
毕竟对于项羽来说长辈只有早已经战死的项梁。
范增从未想过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或者变通自己的说话方式。
反而和项羽硬碰硬,从“竖子不足与谋”的语气中可以反映出来。
再者,作为一个谋士,范增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从年龄上讲,他比项羽多出 40余岁,项羽作为一个年轻人,又早早功成名就,其性格暴戾属于情理之中,范增却既不理解也没有宽容之心。
仍以“亚父”的身份说话行事,对项羽毫无敬畏意,致使两人矛盾的爆发。
范增的悲剧,正是这种性格直接造成的。
虽然范增给项羽提出的计谋十分有用,但为人处世与其身份十分不符,最终导致二人矛盾不可调和,关系分崩离析,直至离开楚军,最后惨死途中。
总之,项羽的失败不仅仅是项羽个人的问题,作为辅臣的范增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研究范增的生平、性格与项羽的悲惨结局,不但对研究《史记》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加深人们对楚汉之争中各个人物的理解,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其意义十分重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