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1

2023-09-22 14:19   geyange.com

人贵在说理的名人名言和例子

《论语》、《老子》、《墨子》

一、《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比孔子同时而稍早。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即李耳,春秋末年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成于战国中前期,基本上是老子遗说;但其中反仁义、反法令之类的思想,或许是由后学或书的写定者所羼入的东西。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老子》的文学特点:《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不高,有两点可介绍:

(1)形象化的说理。就说理文体来说,《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和《论语》一样奠定了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种形态。《老子》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一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疾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了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二、孔子和《论语》     

1、孔子及其言行主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是他对“仁”的解释。他把“仁”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一种最高的思想境界。孔子还提倡“礼”,主张用礼来维护旧存的等级制度。在当时礼崩乐坏,崇尚武功的情况下,孔子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是成功的。他是我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打破了旧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出身。对于教学态度和方法,孔子有许多好的见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还主张启发式教育等等。

在文学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他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涉及到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等问题。又如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涉及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主张文质兼备,相得益彰。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的影响。

2、《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书中,《论语》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释名  “论”字意义:(1)论纂。论语,将“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2)通“伦”。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即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论语》出自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之手,始作于春秋末期,成书于战国初期。最后的编定者可能是曾参的学生。曾参是孔子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位,约卒于鲁元公元年(前436年),战国初期。《论语》中以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和鲁人孟敬子的一段对话为最晚,由此可以大致断定《论语》的成书时期。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之时,《论语》本有今文本《鲁论》、《齐论》和古文本《古论》之别,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传《论语》则是东汉著名学者郑玄混合《张侯论》与《鲁论》而成。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版本:《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齐论语》比《鲁论语》多出二篇:《问王》《知道》,共22篇。其20篇中,章句比《鲁论语》多一些。《古论语》是鲁恭王毁孔子旧宅时取得的,因用古文写成,所以叫《古论语》。《古论语》比《鲁论语》多一篇《子张》(《古论语》有二个《子张篇》,其中一个在《鲁论语》中是合并到《尧问》这一篇中的)。《古论语》和《鲁论语》的不同主要在于篇目次序。今存《论语》是《鲁论语》,其他两本已经亡佚。

3、《论语》的文学特点

①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论语》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还有一段距离。《季氏》篇中孔子的几段话,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②《论语》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语言的深刻平实、含蓄隽永。

③《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体现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3、《墨子》

《墨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中反映墨子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十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二语的对话或独白。《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只是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是在围绕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此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三、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当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鲁人,墨家学派的创立者。

《墨子》一书《汉志》著录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最能代表该书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各篇题旨正如题目所示,通常被称之为“墨学十纲领”。《墨子》以空前的系统的理论形态,呈现了中国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某些思想特征。他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兼爱的根本特征,是把对伦理道德要求的实践,建筑在现实功利基础上。

《墨子》的文学价值

《墨子》十论虽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具有记言性质,但每篇有明确的论题,充实的内容和清晰的层次。是中国论辩文的雏形。在文学艺术方面,墨子也表现出小生产者汲汲于功利的特点。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知美却反对求美的人。作为论辩文的初始形态,《墨子》十论还没有发展到基本上运用逻辑推理或抽象思辨的阶段,它采用类比推理和生活事实的简括叙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

1、墨子在讲学中自觉运用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墨子所说的“类”是指一般的概念,从众多的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共同的本质。所谓“故”就是原因,“察类”就是在论辩中遵守一般制约个别的逻辑法则;“明故”就是考察因果关系。以《非攻上》为例。《非攻》的主旨是论证诸侯发动战争有大不义的罪行,在论证时,墨子首先从窃人桃李、攘人鸡豚、取人牛马等不义行为抽取出共同的本质——亏人以自利,得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重”的认识,这叫“取类”。然后指出诸侯发动战争、杀人攻国,属于“亏人以自利”一类,并且甚于窃人桃李、攘人鸡豚、取人牛马,是大不义的罪行,这叫察类。接着进一步推论,就杀人多少作比较,“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这又是取类。诸侯发动战争,杀人不止千百,其罪恶之深重,是不言自明的。在先秦诸子中,他的论议最讲究逻辑,但几乎也是最缺乏文采,而且颇显得冗赘。

2、为了增加论辩过程中事实的说服力量,墨子进行了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非攻》为了说明发动战争将遗害自身,重点叙写春秋末年的吴、晋两国的历史事件:吴王阖庐发动战争,打败楚国,朝宋与鲁,后被越王勾践所灭;晋国智伯发动战争,攻打中行氏、范氏,最后导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智伯。具体的历史事实证明,发动战争必定是玩火自焚。事实的叙写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量。

3、墨子提倡质朴和实用,对一切语言文字的表达,强调有切实的内容,以道理说服人,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墨子》意显豁而语质。”即语言质朴,不求华美,不事雕琢。前者是表达的特点,后者概括了《墨子》的文风。墨子讲学立言是为了“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恐其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因此他推论事理,尚简洁而不缭绕,叙写生活现象,尚质实而不夸饰,多用对比而不事渲染。文风的质朴说明墨子对自己理论力量的自信。

4、墨子注重对立言方法进行探求、总结和实践,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同时,他也开创了用寓言说理的先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