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执行彰显司法温情
三年大考,人民法院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圆满收官,中国特色执行制度、机制、模式基本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执行蔚然成风。
在更高的起点出发,推动执行工作迈向更高水平,人民法院持续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 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影响,铺就执行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底色。
■为改善营商环境“松绑”“减压”
2020年1月2日上午10点,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厅,媒体记者静静地等待着。作为新年第一场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把主题留给了执行工作,重要意义、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执行工作质效,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司法公信力。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开展以来,限高令、老赖榜、网络查控、信用惩戒等举措密集出台,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
与以往不同,“善意”“文明”等词汇贯穿这次发布会始终,让广大民众和市场主体为之一振。
发布会上,《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律师参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意见》两份司法文件与公众见面,从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改革举措,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出发,以务实的司法举措回应了民事执行实践中一系列具体问题。
“贯彻公正、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制定财产保全等司法解释,解决乱执行、超标的查封等问题,在执行环节有效保护产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善意”作为执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最高审判机关的报告中。
这是基于强制执行公权力谦抑性、审慎性作出的正确论断,是推动执行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法院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责任使然。
强制执行措施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被执行人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如何实现在依法执行的基础上,实现更加严格、更加规范、更加公正的执行工作目标,人民法院一直探索着“平衡”的艺术。
关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人可以发现,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实现大幅跃升。评价民商事司法制度与法院工作质效的“执行合同”指标表现出色,最新排名全球第5。中国法院执行工作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经验,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此次《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必将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助力经济优质高效发展,助力营商环境改善。”社会如此评价道。
《意见》条条措施系统完备,直指人民群众呼声最大、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直面民营企业涉诉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冻结被执行人银行账户内存款的,应当明确具体数额,不得影响冻结之外资金的流转和账户的使用。对于无法分割查封的只有一个产权证书的不动产,人民法院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办理分割登记和分割查封。冻结上市公司股票的,应当以债权额为限计算出需要冻结的股票数量。可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对于决定采取惩戒措施的被执行人,可给予其一至三个月的宽限期……
在突出执行强制性依然是执行工作主线的前提下,《意见》从合理选择执行财产、严格限定执行范围、灵活采取查封措施、优化财产变价流程、审慎进行信用惩戒、用好执行和解制度等方面对善意执行、文明执行提出明确具体要求。
力度的背后,是站在公平正义底线上的司法温度,以及对人民法院本质属性的深刻诠释。一条中国特色执行之路,内涵逐渐丰富,作用愈发凸显。
■让疫情防控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2020年2月3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接到来自被执行人苏州某医学信息技术公司焦急的电话。
一切要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说起。
被执行人作为供应商和运维商,承建了湖北武汉包括武大中南医院、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近20家医院和医学院的临床设备和系统。受疫情影响,被执行人1000多万元应收账款无法如期回收。面对年前承诺要履行的案件,被执行人表示暂时无能为力。
事关疫情防控大局,苏州工业园区法院提高了警惕,迅速行动起来。
全面核查后,法院认为被执行人具有良好的科技设备和运营能力。考虑到其提供的临床设备是湖北地区抗疫必需品,法院立刻依法采取相应的延缓执行措施,对被执行人前期被查封的银行账户暂时予以解封,保证了疫情期间公司必要的流动资金能够及时回转,保障对湖北“战疫”的支持。
这是人民法院以法治为纲、聚保障之力的一个缩影。
类似的故事在全国法院抗击疫情期间并不少见。善意执行理念逐渐渗透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方方面面,成为提升执行质效的目标和准则。
疫情发生以来,人民法院有效发挥执行职能作用,审慎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执行工作的实在成果服务复工复产、助力疫情防控。
十条意见,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精准司法服务——
2020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办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持续加大执行力度,突出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以“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工作成果,扎实服务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全国法院也在行动。在坚持依法执行的基础上,各地法院有针对性地推出实招硬招,千方百计帮扶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主体纾困解难、渡过难关,为提高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主体的生存发展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面对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债务纠纷,坚持对企业现有财产采取“放水养鱼”方式,妥善处理债权债务纠纷,以自动履行方式盘活民营经济主体。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将执行战场移至云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云谈话、云查控、云放款、云拍卖等线上执行方式,加速执行, 让执行工作更有温度。
“善意执行,司法为民”——这是浙江省迪达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评价。今年疫情期间, 迪达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9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全部执行到位,实现了从负债4.75亿元到 “无债一身轻”。
坚决禁止超标的查封,畅通财产查控的救济渠道;充分发挥网络司法拍卖作用,有效实现财产变现价值最大化;强化应用执行和解制度,为被执行人缓解债务压力、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提高执行效率、降低执行成本……
一系列举措精准发力、对症下药,释放着执行工作的民生红利,助力疫情防控在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以更强力度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
“善意文明执行并不是对执行工作松绑, 并不是弱化执行力度,而是在更高水准上强化执行。”面对少数质疑声,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斩钉截铁地回应。
力度不减、强度不弱,在执行规范性上进一步自我约束、自我加压,人民法院事不避难, 持续完善执行体制机制,向着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
一年来,人民法院继续坚持日常工作与专项执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大重点案件的执行力度,强化重点管理工作落实,推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保持高水平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
新形势带来新挑战,新任务呼唤新作为。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最高人民法院部署从2020年9月下旬至2021年春节前,在全国法院集中开展“发挥执行职能、做好‘六稳’ 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专项执行行动——
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 严厉打击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失信行为,妥善清理积案,确保核心指标保持高水平运行。强化善意文明执行,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人的不利影响。
聚焦工作重点,巩固落实“打财断血”工作成效,加大对职务犯罪财产刑执行力度,常态化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加大涉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债务案件执行力度。
健全完善执行权制约监督体系,完善“一案双查”工作机制,确保执行工作更加严格规范。提升执行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执行工作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责任在肩,任重道远。
三年大考已过,新征程大幕已开。站在新的起点,秉持公平正义初心,永怀司法为民“善意”情怀,新时代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必将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