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名句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摘抄

2023-09-16 01:24   geyange.com

儿童心理名句

2019年2月读书笔记整理

第一章 导论

了解儿童

个体的追求或寻找目标的活动的前提是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减弱自卑感。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及其心理补偿机制为人们犯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但它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自卑感问题的严重程度促成了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但这也只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不能矫正行为上的误差。

如此,我们可以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生来就带有衰弱体质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感受过父母疼爱的儿童;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这三种类型的儿童很清楚地表现出他们具有补偿性的心理特征。凭借对第一类儿童的考察,我们发现,尽管不是每个儿童都是生而残疾的,但令人诧异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由身体或器官缺陷所引发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以第一类儿童为原型仔细研究其心理特征。对于另外两类儿童——受严厉管教和过分宠爱的儿童,在实践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其中一类,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以上三种类型的儿童都会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这种处境的儿童都会被激发出超越其自身潜力的野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基于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在病理学上,对于个体而言我们很难判断过度的自卑感和优越感的强烈追求,这两者到底哪一个的杀伤力更大。两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节律消长进退。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儿童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早已超出了他身体所能承受的预期,以至于不会促成任何有益的活动,相反,它会毒害儿童的心灵使其永不安分。这种野心又和儿童的性格怪僻相互纠缠,儿童也因此受到无休止的刺激,使他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时时提防着遭受别人的伤害或轻视。

这种人虽然在生理上长大成人,但其才智能力仍在长眠之中。他们变成我们说的“神经兮兮”或性格怪僻的人。发展到极端状态,他们会成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人,更有甚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绝对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一些人逃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仿佛那就是现实世界。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内心的安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虚构出另一种现实,借此达到心灵与现实的和解。

社会情感需求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宠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我们从那些作恶多端者的生平中可以发现这类儿童的性格特征,只不过这些特征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到了极致。在这一类穷凶极恶的人中,他们大多都在童年时期遭受过恶劣的对待。他们也因此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和充满恨意的性格。他们嫉妒别人的幸福,也见不得别人幸福。这种嫉妒心态不只存在于穷凶极恶的人当中,很多正常人也存在这种心理。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比自己更幸福的权利。这类人不仅会对自己的孩子持这样的态度,即使作为别人的孩子的监护人也会持这样的态度。

他们的这种观念和看法并非出于恶意。他们的观点只反映了那些在成长时期受到恶劣对待和严厉教育的人的精神状态。这类人通常会以他们自以为正当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这些人试图拿出无数的证据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有根据的,但还是无法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僵硬、独断的教育只会使孩子疏远他们的教育者,于教育意义和教育成果而言是毫无成效的。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消极语言会剥夺孩子的希望

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误入歧路的孩子恶语相向,断言他们以后肯定会变坏。这种愚蠢的评价对情形的转变毫无帮助,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走入正途。正如诗人维吉尔所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以为用羞辱的方式就能纠正孩子的行为是谬论,即使有时我们的确看到有些孩子因为害怕受到别人的羞辱和耻笑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但这只是表象。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案例看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小男孩因为不会游泳而遭受朋友们不停地取笑,他羞怒难当,纵身一跃,从甲板跳入深水之中,人们几经周折才将他救了上来。当一个怯懦的人在自尊心受到威胁和挑战的时候,也许会抵抗,但这种抵抗的方式往往是危险且不合理的。这个男孩无疑是个怯懦的人,他害怕承认自己不会游泳。他不顾一切跳入水中并没有克服他心中的怯懦,相反,他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反而得到了强化。

怯懦这一性格特征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老是为自己言行担忧的怯懦的人无暇顾及别人的感受,他甚至会牺牲别人的利益以赢得自己的尊严。怯懦的性格特征带来的是个人主义、争强好胜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虽然不足以消除对别人意见的恐惧,却能成功地毁坏社会情感。一个懦夫总是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蔑视或贬低。他终日生活在敌意之中,从而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

有这种性格的孩子通常会变成尖酸刻薄、挑剔自私之人。他们极少开口赞美别人,当别人得到赞美时,他们就会心存不满。如果一个人追求卓越的手段不是成就自己而是贬低别人,这就充分证明他是个怯懦的人。如果发现儿童有对别人产生敌意的念头,教育者就有责任去消除儿童对别人的敌意。但如果教师没有发现儿童有此类问题,那么矫正儿童的不良性格特征就无从下手了。教育儿童的正确方法是:告诉他们,期望不通过努力就得到别人的尊重是错误的想法。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儿童培养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友好感情,教导他们:无论别人是做错了事,还是成绩不够优秀,我们都不应该轻视他们。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情结,使孩子丧失对生活的勇气。

一个孩子如果被剥夺了对未来的希望,那么就会从现实中退缩,从生活消极无用的方面寻求补偿。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即他们神圣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拥有对抗困难的勇气,并帮助那些初入校园就灰心丧气的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为只有在充满希望与朝气的儿童身上,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第六章 防止儿童出现自卑情结 社交中角色扮演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儿童是否会因为受到别人的取笑而变得灰心丧气。一些孩子能够消解别人的嘲笑带来的烦恼,而另一些孩子却很可能因此丧失勇气。后面这类孩子会回避困难,把精力放在一些浮于表面的事情上。如果一个孩子和别人相处时总是处在斗争状态,且担心如果自己不主动出击就会遭受伤害,那就表明他对所处的环境充满敌意。他觉得听话、顺从是卑下屈辱的表现。按照他的理解,有礼貌地回应别人的问候也是屈辱的行为,因此他总是表现得傲慢无礼;他也从来不在人前抱怨,因为他把别人的同情视为奇耻大辱。他从来没有在人前落泪过,甚至在本该哭泣的时候大笑起来,因此给人一种缺乏感情的冷酷印象,事实上,这正是他脆弱的表现。任何一种冷酷的行为背后都藏匿着某一个秘密弱点。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对冷酷产生兴趣的。这些对抗性极强的孩子经常不修边幅,他们习惯性地咬指甲、抠鼻子、顽固不化。他们需要得到鼓励,我们应该明白,在这些不雅的举止背后隐藏着他们害怕表现出虚弱一面的恐惧。

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性格和成就

在个体心理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环境所产生的坏的影响最终导致孩子犯下错误。就像父母把孩子的生活处处照顾得很周到,那这个孩子往往就会很懒散。父母经常因为小事呵斥孩子,这个孩子往往就会撒谎成性,而且这些家长发现孩子说谎的毛病之后对其的言语更加苛刻强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而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加夸赞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往往稍微做点儿什么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无法完全地做好一件事情。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如何给孩子挑选读物

报纸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外在影响因素。报纸的受众是成人,它不能反映孩子的视角和观点。因此,应该避免孩子阅读报纸。但是,有些地方有专门印制的儿童报纸,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市场上买的那种报纸往往会给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带来不正确的生活观,他们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谋杀、犯罪和天灾人祸。各种不幸事故的报道尤其令孩子感到沮丧和压抑。我们在和成年人的谈话中能够得知,他们小时候对火灾有着多么深刻的恐惧,这种恐惧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持久的困扰。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画像

身处青春期的男孩往往喜欢扮演英勇无畏、果敢自信的男人形象,但也有些男孩面对困难时望而止步,他们对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信心不足。如果他们在儿童时期在男性角色教育上准备不足,那么在此时他们的这种缺陷将会暴露无遗。这些男孩显得脂粉气十足,他们甚至会模仿女孩的坏习惯——卖弄风情、忸怩作态。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与这些极端女性化行为相对应的,是一些将男性特征表现得太过的行为。他们学会喝酒,放纵欲望,甚至仅仅为了表现和炫耀他们的男子气概而不惜犯罪。这些极端的表现常常出现在那些试图取得优越感的男孩身上,他们渴望成为万众瞩目的领导人物。

这种类型的男孩尽管表面上表现得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但其内心非常懦弱。在美国我们就能找到一些臭名昭著的例子,如希克曼、勒奥波德和罗伯。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生活经历稍作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总在寻求一种毫不费力的生活,追求一种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成功。这类孩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积极主动但内心却是缺乏勇气的,这正是那些问题孩子两者兼而有之的特征。

我们还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初次动手殴打自己的父母。那些不愿意仔细探究孩子整体人格脉络的人会感叹,孩子变了。但是如果我们回顾这个孩子之前的作为,就会发现孩子的性格并没有发生变化,他们一直如此,只不过以前的条件还不充分,而他们现在具备了展现这种性格的能力而已。

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方面是,每个身处青春期的孩子都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验,他必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这种考验非常危险,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常常会为了证明自己而走得太远,做得太过。青春期的孩子通常就是这样的。

青春期的孩子所犯的这种毛病十分有趣。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这种证明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需要这种证明。这样一来,我们也许能够避免他们的这种过度表现。

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女孩,她们在对待异性的问题上总是十分夸张,她们甚至对男孩表现出痴迷的样子。这种女孩喜欢和她们的母亲对着干,她们总是感觉自己受到了母亲的约束与压制;她们为了惹母亲生气,可能会跟任何自己遇到的男人搭上关系。她们一想到母亲会因此震惊愤怒的样子,就得意万分。许多因为和父母怄气,或者因为父母管教严厉而离家出走的女孩,她们可能会和男性初次发生性行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是那些被家里管教严格的女孩容易成为坏女孩。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父母们对人的心理缺乏洞察力,没有帮助女儿为她们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他们对女儿呵护备至,把她保护得非常严密,但却没有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提防青春期陷阱所必须拥有的。

对于有些女孩来说,这些问题并没有出现在她们的青春期阶段,而是出现在青春期之后的婚姻生活中。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些女孩可能比较幸运,她们顺利地度过了青春期,没有遭遇那种不利的情境。但是,这种不利情境迟早会发生的,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很有必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