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形容水的名句(《老子》之水)
遍观世界上的几大农业文明古国,多是依附着一条大河而兴起的。水,对于古代文明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对于老子的思想也不例外,在《老子》中,多次以水来设喻,用来表达老子的观点。
对于《老子》中的水留给我们的印象,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取水的柔弱的特性来告诉我们不要太刚强。但实际上,老子所要表达的要比这深刻与广泛得多,老子基本上把水,从发源到入海的全过程,都利用了个遍,以之来为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做注解。
老子用水所做的比喻可以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形而上的层面,老子是在以水喻道;从形而下的层面,老子是在以水喻王。
以水喻道:
《老子》中的以水喻道,一方面是为了说明道对于万物来说是万物的源头。就如在“道恒无名朴唯小”章中所说的“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于江海也”,即:道对于天下来说是根基,是源头,正如同小谷是江海的源头。对于这一点,老子在“浴神不死”章中做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在该章中,老子明确提出“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即:(“道”生发万物的作用就像)溪谷的作用从没有停止过(总是不停的有溪水从谷口流出而生成江河),(“道”的这种作用)可以叫做“玄牝”(产生万物的生殖口道),“玄牝”(产生万物的生殖口道)乃是天下万物所从生出的根。
另一方面,老子又通过对“水”的描述,形象的描述了“道”所具有的基本性质。这些都在“道沖,而用之弗有盈也。”章中得以集中体现。他使用了“沖”(《说文》:“沖,涌摇也,从水,中,读若动”)用来表现“道”像涌浪一样潜在的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使用了“渊”(《说文》:“渊,回水也。从水,象形”;人或物汇集之处。《管子·形势解》:“淵者,衆物之所生也。”)用来表现“道”貌似回水状态的无源无流的“渊”,(正如渊是水流的源头)它是启始万物之宗;他使用了“湛”(《说文》:“湛,没也,从水甚声”)用来表现“道”虽然隐没而黯然不可见若无物,却在邦国万物的启始之时已万有皆备其中。
由此可见,在《老子》中的以水喻道,都是在用水的特性来说明“道”的作为万物的源头和在潜在之中发挥作用的特性。
以水喻王:
在《老子》中,除了用水来比喻“道”,就是用水来比喻“王”。此处的“王”,一则可取其君王之意,再则可取其天下归往之意。亦即:一方面老子用水比喻了君德,一方面老子用水比喻了君德何以能汇聚民众。
在妇孺皆知的“上善若水”章中,老子提出了君德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对上善的基本描述“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这一要求,显然也是与天道的利而不害相一致的,同样也契合了在该章中最后的君德要求——为而不争。
以之为引申,老子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章中,将柔弱处下的“是谓天下之王”的取喻于水的要求发挥到了极致。
而在“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章中,老子再次以“浴”与“江海”设喻,但这次,老子的目的不再是揭示“道”的作为“浴”的万物之源头的性质,而是着重于江海,因为其处下,而能称为百浴王,而能称为民众汇聚的中心,进而达到“天下莫能与争”这一真正的王者的地位。
综合《老子》全书来看,老子以水设喻,不单单是为了阐述水的柔弱不争。
在“道”的方面,设喻是为了说明“道”是万物的源头,同时也是为了说明“道”在潜在的发挥着作用。
在“德”的方面,设喻是为了说明君王要善利万物,要对民众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要象柔弱的水一样,能够承受民众的批评与责难,要能够处下,这样才能汇聚民众,最终大道天下莫能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