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古文名言(关于思辨的名言名句)

2023-09-09 07:15   geyange.com

思辨的古文名言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既然人确实有理性,所以他就是他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说,他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某种别的东西应当存在,反之,他之所以完全存在,是因为他应当存在; 他的单纯存在是他的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在同样的意义上说,人们绝不能毫无矛盾地探求他的存在的任何目的。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存在。

――――〔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第1讲

思辨的方法从来就不从事于研究可以感触的对象,当然,如果承认一切使世界充满妄想的非科学的自然观中的方法也是哲学的,那又另别论。诚然,在科学的思辨初期,曾经研究过太阳和地球的运行。但自从归纳的天文学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成果以后,思辨就完全只限于探讨更抽象的问题了。不论是在这个领域中,还是在一般的领域中,思辨的特征就在于由观念或概念产生其结果。

――――〔德〕狄慈根《人脑活动的本质》第1章

思维、领悟和学习需要外在客体和感觉印象,只要科学没有达到这一真理,它就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思辨。大脑能动性和感觉相结合把自然科学与所有古代的思辨科学区分开来。古代的科学绝大部分是思辨,就是说,它们相信,没有外在客体的经验的帮助,单靠精神的能动性就能够推进真理。但这样一来得到的结果是取消了科学。

――――〔德〕狄慈根《社会民主主义宗教》 (2)

就连一向称作思辨哲学那种研究,也没有摆脱宗教的习气,也是由于无知,误解了人类精神和绝对真理的相对关系而产生的。

――――〔德〕狄慈根《一个社会主义者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第2章

普遍的正义或正义自身乃是想象中的正义,是思辨的愿望。

――――〔德〕狄慈根《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第2章

在这里,我们又遇到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 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 按它的个别实现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德〕恩格斯 《反杜林论》第1编

是从行动的需要才产生出对于现实世界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地从对于世界的意识才产生出行动的需要。行动的需要是在先的,对于世界的意识则不是在先的,而是派生的。并不是因为我们要认识,我们才行动,而是因为我们注定要行动,我们才认识; 实践理性是一切理性的根基。行动规律对于理性生物是直接确实的。理性生物的世界之所以确实,仅仅是由于行动规律是确实的。除非整个世界连同我们自己都陷入绝对虚无境地,我们便无法否认这些规律。

――――〔德〕费希特 《人的使命》第3卷

关于对象的意识仿佛是以两种方式附加到我的自我意识上去的,一种是直观,一种是以因果律为依据的思维。不管看来多么奇怪,对象具有两重性: 它既是我的意识的直接对象,又是推论出来的东西。

――――〔德〕费希特《人的使命》 第2卷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哲学的工具总论和整个大厦的拱顶石乃是艺术哲学。

――――〔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导论

在知识活动本身,即当我进行认识时,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是统一在一起的,以致我们不能说二者当中何者居先。这里既不存在第一位的东西,也不存在什么第二位的东西,两者同时存在,而且是一个东西。

――――〔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导论

理论本身对于它自己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德〕歌德 《歌德谈话录》

总的说来,哲学思辨对德国人是有害的,这使他们的风格流于晦涩,不易了解,艰深惹人厌倦。他们愈醉心于某一哲学派别,也就愈写得坏。但是从事实际生活、只顾实践活动的德国人却写得最好。席勒每逢抛开哲学思辨时,他的风格是雄壮有力的。

――――〔德〕歌德 《歌德谈话录》

诚实的朋友,灰色是一切的理论,只有人生的金树常青。

――――〔德〕歌德 《浮士德》

不依据经验材料而只从一般的先天原则和纯粹思辨的观点去探究现实的唯心主义哲学。思辨哲学认为思辨、“纯智力”是认识的主要泉源。思辨哲学家以为,他在头脑中任意创造出一些原则之后,就能把这些原则硬套到客观现实上去,使客观现实的发展服从这些思辨原则。在近代,思辨哲学的代表是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恩格斯在批判思辨的思维方法时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思辨哲学的出发点是完全相反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最终结果; 这些原则不是被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不是人类去适应这些原则,恰恰相反,只有与自然界和历史相符合的那些原则,才是正确的。”(恩格斯反 “杜林论”俄文版第34页)

――――〔俄〕罗林塔尔《简明哲学辞典》

至于思辨的机能,则是灵魂由于与在它以上的方面相联系而具有的一种机能,为的是使它被动,使它从这个方面的所取得和接受。

――――〔阿拉伯〕伊本・西那 (阿维森纳)《冶疗论》第6卷

现代的有意识的思辨是从区别假象和真理这一经验出发的。为了不为假象所欺骗,为了要凭藉思维来发现真理,它否认一切可感觉的现象。结果,后来的哲学家总是发现他们的前辈运用上述方法所获得的真理并非如前辈们所自负的那样,他们的积极成果仅限于促进了关于认识能力,思维过程的科学。

――――〔德〕狄慈根《人脑活动的本质》第1章

思辨的欺妄过程的科学的反欺妄过程,一直继续到最近; 终于随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所说“我的哲学不是哲学”这句话开始了整个问题的解决,思辨的终结。

――――〔德〕狄慈根《人脑活动的本质》第1章

有一条道路从眼睛通向心灵,它并不经过理智。

――――〔英〕G・K・切斯特顿 《被告》

一切文化和一切交流都取决于期望和观察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实现、失望、正确推测的潮流和逆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英〕E・H・冈布里奇 《艺术与幻觉》

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是傻瓜,但除了哲学外一无所知的人则比他更傻。

――――〔英〕塞缪尔・巴特勒 《平凡的观察》

与其说哲学的本分是阻止灾祸的降临,不如说是当灾祸已经发生时宣称它们是福祉。

――――〔英〕欧内斯特・布拉默 《凯・隆铺开他的草席》

在哲学上,有许多错误即使犯了也并非耻辱: 犯下某种第一流的杰出错误并非易事,它需要你有哲学天才。

――――〔英〕J・L・奥斯汀《哲学论文集・ “如果”与“能够”》

当急流把一个人抛向一块巨石时,你一定设想他会尖叫。如果说这种尖叫有时是一种理论,你不必为此感到惊奇。

――――〔英〕罗伯特・路易斯・ 史蒂文生 《为少男少女们而作》

我们的深思熟虑可能会枉费心机,知识的获得一半靠快取而非慢拾。

――――〔英〕蒲柏《致科巴姆勋爵书》

一个人的思想不会停滞。当他清醒时,他的头脑不停地工作,就像不断跳动的脉搏,他无法止住任何一种思想。因此,如果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原则指导,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原则行动。它们会获得一种腐蚀性的平等,最终它们会变得令人厌烦和痛苦。

――――〔英〕威廉・佩利《满足的理由》

思想在达到自我了解之前必先经过内讧。

――――〔英〕奥尔德斯・赫胥黎 《随心所欲》

想象力是观察无形事物的艺术。

――――〔英〕斯威夫特《杂感》

无理性不一定不理智。

――――〔英〕刘易斯・纳米尔 《个性与权力》

现在已被证实的一切,都曾经仅仅是想象。

――――〔英〕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在我们的社会中,最单纯的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一生中遇见过的每一个人,无论他多么无知,都在摸索着用一些警句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觉和他在生活中的位置。

――――〔美〕莱昂内尔・特里林 《自由想象》

思想常新,尽管你已将它表达过一百次。

――――〔美〕老奥利弗・温德 尔・霍姆斯 《早餐桌上的霸主》

不存在任何新的真理,存在的只是被人看见却未曾留意的真理。

――――〔美〕玛丽・麦卡锡《恰恰相反》

思想有时需要具有某种粗糙,正如绘画有时需要用粗纹纸一样。具有这种品质的思想,最有可能与实际经验的本质相适应。

――――〔美〕哈罗德・罗森堡 《发现今天》

要成功地从事科学事业,想象力是仅次于激情的最必需的品质,这样说并不过分。

――――〔美〕C・S・皮尔斯《论文集》

杜撰的新奇事物,决不会像努力启迪某种新真理的重复那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在萌芽的小树林中》

仅仅 “想”是不够的,你必须“考虑”某些事。

――――〔法〕朱尔・勒纳尔《日记》

讲述新鲜事远比旧事重提容易。

――――〔法〕沃维纳格 《格言集》

有些思想自己会发光,而另一些思想的光泽则应归功于它们所处的地位,它们一旦被移到别处,就会黯然失色。

――――〔法〕儒贝尔《格言集》

若要完全理解一种庄严而美妙的思想,或许需要和构想它一样长的时间。

――――〔法〕儒贝尔 《格言集》

把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放在一块宽于实际需要的木板上,如果下面就是悬崖,尽管他的理智可能使他相信他是安全的,但他的想象最终却会占上风。

――――〔法〕帕斯卡《思想录》

当我们看到最珍视的思想被迟到的成功弄得庸俗和贬值时,我们必须坚决抵制非理智的诱惑。失败的事业为怯懦所背叛,胜利的事业则为挑剔所背叛。

――――〔法〕亨利・德・蒙泰朗 《笔记》

在想象力无目的的流浪和漫游中,我们对能在目标明确的哲学井然有序的居所中发挥作用的猎物穷追不舍。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德〕利希滕伯格《格言集》

纯粹的理论除了争辩之外毫无价值。

――――〔德〕利希滕伯格《格言集》

在无意识精神生活的领域中,不存在枯竭这一类概念。

――――〔德〕C・G・卡鲁斯《普赛克》

为了能在知识王国内实现一切目标,人们不得不作出超出现实能力的允诺。

――――〔德〕尼采 《快乐的科学》

在哲学家心中不存在任何非个人的情感。而且,他的道德会首先坚决果断地声明自己的身分――即,从社会各阶层的秩序出发,他天性中最深层的动力支撑着彼此间的关系。

――――〔德〕尼采 《善恶的彼岸》

一个人总在说同一件事,说明了他实际上的惊恐不安。

――――〔保加利亚〕伊莱亚斯・ 卡内蒂《人类的心境》

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奥地利〕胡戈・冯・霍 夫曼斯塔尔《友人之书》

我们贫乏得可怜的能力与深奥广阔的大千世界根本无法相比。真理和谦逊教给我们一种方言,更适用于目光短浅的人类。

――――〔英格兰〕约瑟夫・格兰 维尔 《论教条之无益》

创造性思想只能凭借蕴含于其中的非创造性成分才能被人理解。

――――〔波兰〕斯坦尼斯拉夫・ 安德斯基 《巫术般的社会科学》

好奇会克服恐惧,甚至比勇敢更有效。

――――〔爱尔兰〕詹姆斯・斯蒂 芬斯 《金罐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春秋)老聃《道德经》第2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春秋)老聃《道德经》第78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春秋)老聃《道德经》第43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P,P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慎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战国)吕不韦门下之士 《吕氏春秋・察传》

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故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 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有馀。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欲刚者,必以柔守之。俗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走不以手,缚手,走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故使之见者,乃不见者也;使鼓鸣者,乃不呜者也。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 生之干也; 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得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韩平子问于叔向曰: “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坠舌而尚存。老聃有言曰: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亦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 刚强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毁而必复,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坚于刚也。”平子曰: “善哉。”

――――(汉) 刘向 《说苑》

“信言不美,”实在质也。“美言不信”,本在朴也。“善言不辩,辩言不善; 知者不博”,极在一也。“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既以为人,已愈有”;物所尊也。“既以与人,已愈多。”物所归也。“天之道,利而不害。”动常生成之也。“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顺天之利,不相伤也。

――――(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夫时之变,事之宜,其间不容息也。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故时未至,圣贤不进而求;时既来,圣贤不退而让。尽得之,则不啻乎事半而功倍也; 失之,则不啻乎事倍功半也。嗟乎!或者徒知渐合其道,而不知启沃之时失于渐中矣。徒知渐行其化,而不知变理之时失于渐中矣。徒知枉尺而直寻,而不知易失于时,则难生于渐中,虽枉寻不能直尺矣。

――――(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

q阴进阳退; 柔佞入而刚正出,君子q去之时也。夫柔胜于刚,则小人制君子矣,辱可逃乎? 柔未胜刚,则君子辱可远也,未见制于小人焉。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易义》

燎原之火,生于荧荧; 怀山之水,漏于涓涓。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进五规状》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亡者,可与言性矣。

――――(宋)张载《张子全书・正蒙・太和篇第一》

大而化之,能不免而不也; 不已而天,则不测而神矣。

――――(宋)张载《张子全书・宰化篇》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知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宋)张载《张子全书・正蒙・太和篇第一》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继其志。孝子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圣人知变化之道,则所行者,无非天地之事矣。通神明之德,则所存者,无非天地之心矣。此二者皆乐天践行之事也。

――――(宋)张载《张子全书・西铭》

凡气清是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而声闻具达,清之验与; 不行而至,通之极与。

――――(宋) 张载《张子全书・正蒙・太和篇第一》

狗物丧心,人化物而灭天理者乎?存神过化,忘物累而顺性命者乎?

――――(宋)张载《张子全书・神化篇》

慕鸿鹄者忘其奕,游博塞者忘其羊,彼于所当为者且有丘山之损,而又何崇闳之足望焉!何者?人之心力不两用也,驰鹜于彼者阔略于此,自然之势也; 不求诸身而失诸鹄,迨其无成则又从而尤之,曰天耶?人耶?运命也,孰为我任之战?

――――(明) 徐光启 《杂文诗赞・为之自我者当如是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我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故曰:“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于伦物上加明察,无自得之日矣。支离、易简之辨,正在于此。明察得真空,则为由仁义行;不明察,则为行仁义,入于支离而不自觉矣,可不慎乎!

――――(明)李贽《焚书・答邓石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