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 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3-09-07 14:00   geyange.com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就会茫然无所得;光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则无所依据,疑惑不觉,更加危险。

罔,意思是迷惑无所得,被蒙蔽,欺骗,被愚弄;

殆,本意是危险。《公羊传》的解释是:殆,疑也。思而不学,则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

孔子曾经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思而不学,就是想致富却不修路,想上北大清华却不努力学习,想当总经理却整天追剧。

终日沉醉在白日梦里而不自觉。

学而不思,好比天天瞎忙活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从不思考人生的意思和人生的方向,终日劳碌不知所求。

如果说‘思而不学’是整日做白日梦,那‘学而不思’就是没梦可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就是我们既要有梦想、有诗和远方、有方向;还要有当下的思考。

如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是学,

那思就是:归纳总结,认真的反思,以怀疑论进行推导,辨别是非黑白,分析比较,参禅悟道。

学是思的基础,学是思的原材料。

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就像开车去旅游,目的地是方向,燃油是原材料,只有有了原材料,然后汽车才能发动,然后才能转化成前进动力。

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整天思考,凭借着自己主观意向来判断一些事情,无所依据,所以你判断出来定有偏差,错误的概率是比较大的。个人的认知毕竟是有限的,有局限性,所以我们整天思而不学,无益,不如学也。我们就得不断的增加新的认知,不断的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学习前人的智慧,然后加以运用。

《中庸》完整地揭示进学的全部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

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

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

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

以上四个步骤,合起来叫做“学问思辨”,这是一个人把所学所想,在自己内部世界的运作,或者说在思维层面的处理。而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所思所得,做出在外部世界的表达、在行为层面的落地:

笃行,笃定地履行、坚定地执行,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

最后一个步骤,就叫做“身体力行”。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只学不思,如吃饭不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己有”。

所有的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所有的学习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学习有个僵化、优化、内化的过程,内化到身体里的知识,我们要也活学活用,学习非知识的叠加,我们的大脑不是装知识的容器。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

当下的情境变了,在调用别人的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别人的智慧,我们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去重新思考,而不是死板硬套,具体情境灵活应对,这就叫学而思。

所以说没有永远的正确的理论,都是趋向于正确。

老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曹德旺说人生就看两本书,一本无字书,一本有字书。所谓无字书就是行万里路,

有字书就是读万卷书,

中庸里面也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和致知都是前提,都是原材料,

西方人们也都经常说我思故我在。

所以不断地进行思考,对每一种具体情境进行勤思考。

我们也经常说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用躬行。

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学而思,做到思而学,相辅相成。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问能适用世事洞明、文章能锦绣人情世态,这就是一种经世致用,就是一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写照。

我们平时的学习,如果能化入行动、提升智慧,如果能融入生活、光华人生,如果能投入社会、贡献时代,则可以修身,可以知人,可以“治天下国家矣”。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