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劳动的言论 9月起“劳动课”成必修,关于“勤劳”,孔子也有话说

2023-09-02 19:35   geyange.com

孔子关于劳动的言论

原创 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杂志

ID:hunyinyujiating99

菲儿是我的“忘年交”,就读小学二年级。一日,她来找我倾诉自己暑期之大不幸。

因为教育部规定,开学后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妈妈安排菲儿每周做一次早饭。菲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理由是:“明明家里有做饭的阿姨,根本不需要我做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给她讲了两个小故事:晋朝名臣陶侃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都要搬砖头;

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怕身体安逸了不能做事情,每天午饭后都要劈柴。

我问菲儿:“你觉得这两个历史人物和你有关联吗?”

她使劲儿摇头。

我解释说:“陶侃搬砖并不是为了成为泥瓦匠,格兰斯顿劈柴也不是为了成为伙夫,妈妈让你做饭并不是让你成为家里的主厨,而是为了培养你勤奋的精神。这种精神意义深远,可以帮你很好地应对学业和生活。”

她瞬间明白了这个道理,特别开心地领受了家庭劳动的任务。于是,在这个三口之家中出现了动人的一幕:菲儿劳动之余,还会捧着名著认真阅读;做工程师的爸爸在业务上攻坚克难;做医生的妈妈钻研医学难题,每个人都特别勤奋。他们因勤而美好,因勤而快乐。

我感动之余,耳边又响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话——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个勤劳的民族。是的,勤劳也是我们传承千年的家风。

01

中国家风自古尚“勤”

勤劳是我们华夏子孙的精神基因,早在久远的农耕文明时期就已厚植在身,世代相传。

古老的文化经典里记载了大量对“勤”的讴歌和赞美,《尚书》有“天亦惟用勤毖我民”之语,《诗经》有“亹亹申伯,王纘之事”。

先王圣贤也都在以身作则经世济民,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发愤著书成史家之绝唱,梁启超以尽天下责为乐……可以说,勤劳是中国人的内在素养和民族之魂,帮我们创造了千秋万代生生不息的辉煌,成为我们的民族自信。当然,也成为中国家风的核心内涵之一。

“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寅若不起,日无所办;少若不勤,老无所归。”一句古老的戏文道尽一人一家兴旺、盈实之道。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治家经典《朱子家训》开篇即以精勤立行。

记得小时候,北方的冬天很冷,妈妈教育我,说:“饿的是懒人,冻的是闲人。你要勤力,动起来。”

长大后,我越琢磨越觉得这句话是生活的真知:人只要勤奋,就能衣食无忧,富有无恙。我们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也暗含着勤劳之道。家里有再多的钱财,如果子孙不精勤,金山银山也会成为空山。

所以,人勤了就能成事,家勤了就可富足。勤,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家境殷实的根基。

02

那么,关于“勤”,孔子怎么看?

《论语》中的“勤”学箴言

其实,孔子本身就是精勤的旷世典范。因为幼年丧父,孔子的少年时代过得相当不易。他在母亲的教导下一边干活一边苦读,帮别人放过牛,做过仓库的保管员,各种粗活都做过,诚如孔子后来总结的那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少时贫苦,所以学会了很多粗鄙的技艺)”。

长大后,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勤于救世,身体力行。他曾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就是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即使到了晚年,孔子勤学的精神依然毫不削减,读《周易》致“韦编三绝”,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所以,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取得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全靠勤学勤习得来的。

言行一体,孔子的好学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言论中,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等,无不彰显了他对勤学的追求,随时随地,片刻不息。

如果一定要从《论语》中找一句和勤奋有关的金句,我强烈推荐下面这句:

《论语·述而》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做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忘记了吃饭,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会到来,如此罢了。”

这种沉浸式体验代表孔子精勤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美妙的境界。

因为志不在衣食住行,而是另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以天下为己任,以尽责为快乐,所以一直精勤不懈,保持着向上的生长姿态,开放、应变。一旦进入到这种状态,俗世的需求淡泊了,世间的烦恼消失了,乐在其中,忘了时间和年龄。这不就是积极心理学一直倡导的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吗?

那么,到底是什么妨碍我们达到这种境界呢?是对安逸享乐的贪求!

《论语·学而》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饮食方面不追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不贪求安逸,做事时勤劳敏锐,言语上小心谨慎,接近贤能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可是,我们工作奋斗不都是为了安居乐业,能有好的生活条件吗?孔子为什么反对呢?难道是让我们自找苦吃吗?

正确理解这段话的关键在于“饱”字。“饱”是过量的意思,在《诗经》中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的诗句,还有成语“饱读诗书”都含有过量之意。因此,“食无求饱”不是让我们饿肚子,而是强调不要过量。“安”也含有过度的意思,“居无求安”并非不让我们居住舒适,而是不能在家里只贪图安逸。

为什么孔子不赞同人们过分贪图生活条件呢?因为享乐是懒惰、罪恶滋生的温床,会猝不及防地腐蚀我们的心性,让我们无法做事情。我们只需要看一下历史上那些骄奢淫逸的帝王和身边无所事事的普通人就一目了然。

个别人认为孔子的主张是落后时代的产物,并不适用于现在,放任自己享受生活。那饱食终日的人会去向何方呢?会轻松自在活出精彩吗?否也,孔子早有言在先。

《论语·阳货篇》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在这里强调,一个人如果“饱食终日”,不干事情,不用心思考,这种人“难矣哉”。这个“难”不仅是难成君子,难成圣贤,就连正常的生活都很难。

因为,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没有精神追求,没有寄托,必然会堕入虚无和散漫,生命没有质感,而且还有可能铤而走险,步入歧途。这也很容易印证,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啃老”“躺平”者,那些沉溺于游戏的“玩家”,哪一个有好的体魄和精气神儿?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珍视勤奋的品质,想要成为一个勤奋的人。但如何做到呢?如果我们只倡导精神和习惯的重要却不提供方法,那教导就难免成为一席空话。

所以,我们要给大家提供至勤的路径和“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毋以善小而不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训练自己走上精勤之道。

比如,每一次想瘫着的时候让自己坐姿端直,想赖床的时候强迫自己起床,想犯懒的时候强迫自己晨练,试着自己做家务,等等。总而言之,就是每一个懒惰的念头升起来的时候要及时意识到,并且用勤力打败它,就是勤奋的好榜样了。

当然,对于年幼的家庭成员,首要是把勤奋理解为一种精神,一种成长须臾不可离的精神养料,就像陶侃搬砖和格兰斯顿劈柴所想的那样。

有了这种“养料”支撑,我们才可以真正无忧无虑、游刃有余地过好这一生。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编辑、排版:王云峰

二审:李 津

三审:赵海旭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