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2023-09-01 22:26   geyange.com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行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首句是流传极广的孟子名言。人活几十年,吃喝拉撒,生儿育女,从一定角度看与禽兽的生存状况很是相近。然而,人毕竟是人,总有与禽兽相异处。不过这种相异“几希”,细微,很少。庶民,大多数普通人,丢失了与禽兽相异的这点东西,即是说丢失了人所特有的这点东西,从理论上说已与禽兽没有多少不同了。只有君子,保存了这点东西,承担了人的角色,维持了人的尊严。这样的人,即今之所谓大写的人。

孟子的话够狠,文雅的说法是决绝。应该看出,此乃故意为之。孟子就是想让他的学生以及后人惊觉、警醒,高度关注这点“几希”的东西。

那么,这点“几希”的东西是什么呢?“良心”!孟子认为人性善,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之心。孟子又简称为“良心”或“本心”。人与禽兽相异,尽在于此。

令人痛心的是,大多数人丢失了良心。为何?“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斧斤之于木也。”(《告子上》)像斧子天天砍伐而山林不再茂盛一样,争权夺利、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的时局和风气,让大多数人逐渐远离向善的人生轨道,没了仁义,没了礼智。这里,孟子主要强调了客观环境和外部力量对人的控制和影响,同时隐含了对摧残人性的社会的批判。

舜则是“君子存之”的表率。孟子说,舜对世间一切事物,对人际关系各种问题,都明察于心,并且从仁义之心出发处理所有事情,不是为了行仁义而行仁义。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不大好理解,但解读“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尽心上》)之后,就明白了。尧和舜都有仁义之心,他们行仁义是出于本性,自然而然,不假思索而顺理成章的。商汤和周武王低一个档次,他们经过思考、谋划,认为应该走仁义之路,于是身体力行,并且取得成效。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五霸争权夺利,但又常借仁义之名,是“以力假仁者”(《公孙丑上》)。因此,尧和舜是“由仁义行”,商汤和周武王是“行仁义”。五霸口头上也说行仁义,实际上是反仁义。

与说“庶民去之”强调客观原因不同,说“君子存之”则强调主观原因。孟子说过,德行高尚的人都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离娄下》)。赤子之心,是婴儿之心,是人的初心、本心,天真纯朴,没有污染,因此亦称良心。孟子强调,人与禽兽除了心的不同,其他都差不多。是孟子确立了心为人性之本,而仁义则是心之本。作为人,必须坚守良心,坚持仁义。

民间骂某些人为“畜生”,或“猪狗不如”;轻一些的,则指责“良心让狗吃了”、“没良心”。如果肯定某些人,会说“算你有良心”、“良心好”。这些都是广大民众对人性、兽性实质及其差别的朴素认知,是孟子良心说的自然延续。“‘良心’一词,以后更超越了儒家学说的范围而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一个常识概念。它变成无需解释、人人明白的一个词,与知道不知道儒学和孟子,甚而与受没受过学校教育等都可以没有关系。”(《孟子精读》)也就是说,广大民众一直能够从根本上对人与禽兽加以区别。由此可见,上述孟子说的“庶民去之”如今看来有点言过其实。(白子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