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 | 读新闻_信用

2023-08-25 12:23   geyange.com

马云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

外行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语出马云老师前几日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

内容有部分也确实是非常非专业人士的口吻。

我真的很好奇谁给他写的稿子。你听听这话:

“大家都知道:你向银行借10万块,你有点慌;借1000万,你和银行都有点慌;借10个亿,你一点不用慌,银行会很慌。还有一个习惯,银行喜欢给好企业、不需要钱的企业贷款,结果让很多好企业变成了坏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钱太多也惹很多事。”

公开演讲内容

前一句,如果你借10个亿,但有抵押物,银行不至于很慌。如果连担保和抵押物都没有,银行才该慌。后一句, 您品品,这和我们姥姥辈的人说,“男人不能有钱,有钱就变坏”的逻辑有啥不同?敢情人坏,企业犯错都是有钱的错。

您再听听这句:“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这世界上没有没风险的创新。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隐约觉得,这里好像马老师把创新的风险和金融风险混淆了。

应该这么说,马老师提供了很好的财经选题和未来畅想。他说,“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这话,放在20年前,不能说错。放在今天,不知道多少金融圈人士想揍他。“ 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这话就很理想化,但不符合现实。

首先,今天的银行就绝非过去的当铺思维。金融创新领域所作的一切贡献切莫被这个“当铺思维”一棍子打死。即使是西方的银行,也没有人认为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属性。其次,大家或多或少也接触了银行的企业信用贷、个人信用贷业务。这些都是明眼看得到的变化。

其实,依靠信用体系大方向上没错。理论上,相对于物物交换和货币交换,信用交易当然是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的交易方式。理论上,市场经济越发展,信用交易比例越高,金融创新越发达,各种信用产品结构越复杂,信用投放和信用风险问题也就越突出,信用体系的作用也就越大。

这些理论上,都要依赖于一个完整健全的信用体系基础才可以实施。

但是,国内的信用体系什么现状,在银行、征信体系、大数据体系工作的朋友们比我有发言权。

还有,要真的分清楚彼信用与此信用。

经济学意义的信用是指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关系和价值转移方式,它形成交易主体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西方国家对信用的定义是从纯经济学角度进行的,所谓的“信用(英文Credit)”其含义是指“信贷,信用交易”。西方国家所谓的信用体系也主要是围绕着经济交易和金融活动展开的。我们呢?

我国在1999年提出社会信用体系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于2003年10月底才启动。继而2014年6月才出台了首份全国性顶层设计文件《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纲要(2014-2020)》。

然而呢,你们看过2019年的新闻吗?央行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人银行征信系统已采集9.9亿人信息,仍有4.6亿自然人没有信贷记录。当然,在央行征信系统之外,中国还有市场化的征信机构比如百行征信国内唯一持牌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虽然数以亿计的自然人信息未被央行征信系统收录,但未必不在市场化的征信机构中。

还有,微信和支付宝。消费者使用平台的频次越高,越多信息被收录。包括你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各种城市服务,缴纳的各种费用。

事实是, 国内是经济信用问题和社会诚信问题同时存在,让整个信用体系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改善空间。国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可分为社会诚信体系、商务信用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三层结构,现在成熟到可以不用监管依靠信用体系了吗?

您自己觉得,大学生消费贷的贷款者们,真的可以不用监管,全凭大数据就能判断贷款风险,或催收合理性了?还是对中小企业主们可以?

我不这么认为。“互害型”社会的讨伐声还不绝于耳呢。社会诚信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信用的基础亦然。对,我见到过实在的负面例子。

经济信用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消费信用等。所有主体的经济信用关系构成了市场的交易秩序。大家都理解, 信任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础是信息。这是蚂蚁金服、微信支付系统做大数据建设进而带来自身估值的一大部分。

现在, 国内的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通过其信用信息、信用记录,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度量了。 社会信用状况可以主要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汇集。披露的主体呢?别忘记了,是公共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 经济信用状况则可通过其交易信用信息来体现,披露的主体是供应商、客户、银行等授信方,以及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等

换一句话问,上述提及的各诚信系统信息征集与披露,其间哪个环节没有监管?哪个披露主体不接受监督?

比较独特的是,我国建立的是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了经济交易信用、社会诚信、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领域。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同步,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度是受影响的。

马老师认为,“数字时代的信任模式是匿名陌生人之间的系统型信任关系,其信用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字技术驱动的平台自治型信用约束为主”。言外之意,这个监管犯不着,应该归于平台来做自治型信用约束。

您真的认为平台能做好自治型信用约束?现阶段我觉得太难了。

就国内各个平台,你上一秒搜索了某个关键词下一面就给你推送相关关键词的产品来看,只好算平台自治型诱导消费的手段是顶级的。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的提醒听一下: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如何在安全可靠的情况下进行资金融通?绝对不是完全丢给商业平台来做——平台和人一样,有倾向性,有偏好,有利益动机,平台还有盈利压力呢。

再问一句诸位在银行系统工作的朋友们,使用征信系统的时候,是否有各种规则?是否上峰定期现场检查?是否一个操作号一天查询信用超过限定次数,就会被预警?

这其实有部分作用, 是在保护信用主体的信息不被滥用。我自己是担心的,在社会诚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风险两大问题都比较突出的情况下,电信诈骗,大数据杀熟的情况下,我还是不愿意相信没有监管的商业平台。

现代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如果没有监管,在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放得更开,很快就是信用风险亮红灯。

未来有没有可能通过信用体系,实现不用担保、抵押的资金融通呢?当然有可能,各大银行现在都在推信用贷款了。主要马云老师个人财务自由,不需要贷款,才显得这么不接地气。

给马老师写稿子的人,或说自己写稿子的马老师,可能也没看过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7月9日下发的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号)。看了,就不会有“当铺说”言论。

至于其他的逻辑问题,就不展开一一说了。毕竟是让人佩服的马老师。蚂蚁还是有很多创新,以下截图的内容是蚂蚁自己说的:

再根据招股说明书看看蚂蚁集团的营收构成:

细解释一下:蚂蚁的数字支付业务收入,不算新,主要来自该公司在国内商业交易中,按照交易规模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和交易平台收取的交易服务费;也包括就跨境商业交易收取交易服务费、产生收入;还包括就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例如转账、信用卡还款等)收取费用、产生收入。此外,该公司也从商家服务取得一定收入,且预期商家服务收入会继续增长。

对于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保险科技平台。再细分来看:

微贷科技平台——主要按照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相应获得利息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因此收入与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相关。知名产品有花呗和借呗。根据招股说明书,2020年上半年收入 285.86 亿元,占总营收的39.41%

理财科技平台——主要按照该公司平台促成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知名产品有余额宝。根据招股说明书,该业务上半年收入 112.83 亿元,占比15.56%

保险科技平台——主要按照该公司平台促成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相应收取保费的一定百分比获得技术服务费,或按照相互宝项目参与用户支付的分摊金额的一定百分比获得技术服务费。根据招股说明书,该部分平台的业务上半年收入 61.04 亿元,占比8.42%。

也就是说,蚂蚁集团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微贷科技平台。而微贷,简单理解就是把银行等金融的钱借给消费者或小经营者,然后对银行进行提成。在财报中,蚂蚁有解释微贷科技平台在消费信贷上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蚂蚁负责产品设计等技术问题,以及催收;而金融机构负责放款 。

为什么是银行的钱?因为蚂蚁有的只是二类账户,没法在吸纳社会储蓄,只好依赖一级账户们出资。当然随着发展有新解决方案,那就是2015年开始发行的资产证券化(ABS)产品。2017年后监管趋严,ABS发行规模下降,蚂蚁就宣布专心做Tech了。

你数一数,市场上专心做Tech的数金公司还有多少家?那些没有资金优势的互联网助贷平台,风控能好到哪儿去?真的有大数据系统吗?有谁家像阿里那样,真正打通了一个ID的生活(水电费)、消费(购物)、工作场景(钉钉)的上下游?更不要提小贷平台面对越来越贵的获客流量成本了。

也因此,在风险面前,蚂蚁的小贷客户大部分既然是银行曾经"看不上"的客户,那么蚂蚁的放贷利息要更高是可以理解的。

当我们拿淘系贷款来当例子时,有亚马逊的lending业务,有美的集团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做类比。其实国外银行所考虑的风险,与国内银行所考虑的风险是一样的。美国的信用体系比我们要走得快,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还是推出《多德-弗兰克法案》,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银行的监管成本上升,美国银行体系风险偏好整体下。

从蚂蚁的发展来看,可以说金融创新、监管求变一直在发生,不然蚂蚁不可能成长成如今的大象。

专业人士当然会说,相信金融业会随着时代发展有更新的科技推动带来变化。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会说,都从蚂蚁长成大象了,同情一下饿死的小虫子们吧,就别去指责给你喂食的驯养师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