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司汤达的《红与黑》

2023-08-25 10:17   geyange.com

司汤达的《红与黑》

《红与黑》取材于1821年法国当地的一则新闻——男家庭教师勾搭女主人,发现后被解雇,后来他找不到工作,各种不顺,最后撒气枪杀女主人,人没杀死却被判处死刑。这样一个普通的凶杀案,别人或许会写成三流的情爱小说,而司汤达把它写成了一部世界名著,经久流传,正是中学语文老师常说的“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主人翁的心理描写把当时社会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被判处死刑代表着社会矛盾的难以解决,他的拒不妥协代表着有无数个他这个阶层的人不妥协。失望中透露着希望,黑暗中似有曙光。

19岁的男家庭教师,身体柔弱,长相帅气,文采无双,一双漂亮的眼睛迷倒很多女性。这样一个外表下,是一个敏感自负,一心想要改变自己阶层的人。他刚开始接近女雇主的目的,只是想要证明像他那样贫穷卑微的人也是可以让男雇主受辱的。

“我发现他好像时刻在动脑筋,一举一动都很有策略,这是个阴险的人。”女主人的好朋友提醒她。没错,他确实是这样的人。他的偶像是拿破仑,他渴望拿破仑的那个有无限可能的时代,能让贫民变成英雄、乌鸦变凤凰。他不屑于男女之爱,对待女雇主以及后来的贵族大小姐德拉莫尔,他的爱情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无非都是想要证明他不卑微,不低贱。无疑,这两个上层阶级的美好的女性,一个天真单纯,一个热情烂漫,她们都所托非人,我们的主人翁最爱的仍是他自己那颗自负的心。

对待爱情,他或许是卑劣的,但是对待周遭的一切,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虚伪的市长,贪婪的收容所所长,伪善的教会,都是他憎恨的对象。但是随着他的成熟,他又渴望得到他所憎恨的一切,不停地为他所憎恨的阶层效劳从而得到回报,他明白“在我们称为生活的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人都为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他终于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的模样。

最后,他杀人未遂,明明可以争取被释放,走向一心向往的康庄大道,可是他却放弃了。他心如死灰,对自己失望,对这个世界失望,这时候天性中的赤诚站上内心的统治地位,他幡然醒悟,对初恋(女雇主)向往,对真理向往,可是现实却永远无法调和这些矛盾,唯有死,才能结束这一切无谓的挣扎。

小说通过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巧妙的讽刺法国复辟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照见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卑污,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时期法国历史。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正是这些平凡的故事会成为名著的理由。

“如果爱情先于婚姻,婚姻生活的厌倦肯定会扼杀爱情。一个哲学家会说:不过,由于婚姻生活的厌倦,那些钱多到不用工作的人很快地就会对平静的家庭生活乐趣感到深深的厌倦。在妇女中间,只有那些铁石心肠,婚姻生活的厌倦才不能使她们陷入情网。”

“你们希望得到尘世的荣誉,得到社会上的一切利益,得到发号施令的快乐,得到藐视法律和可以泰然地对一切人傲慢无礼的快乐?还是希望得到你们的永恒的得救?在你们中间,哪怕是最没有学问的人,只要睁开眼睛,就能分清这两条道路。”

“在我们称为生活的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人都为自己。”

“万物的第一法则,是保存自身,是生存下去。”

“一个能像这样勉强自己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的人,前程可能非常远大。”

“我爱过真理……它在哪儿呢?……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招摇撞骗,甚至那些最有道德的人,甚至那些最伟大的人,也是如此;”他的嘴唇做出厌恶的表情……“不,人不可能信任人。”

”如果您打算去奉承那些当权的人,那您遭受下地狱的惩罚也就可以肯定了。您有可能发迹,但是那必须损害贫苦的人,奉承专区区长、市长、有权有势的人,投他们的所好;这种行为在尘世间被称之为处世之道,对一个在俗教徒来说,与灵魂的得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但是我们这个身份的人,就必须有所选择了;不是在这个世界享福,就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享福,中间道路是没有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