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如始则无败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sslocal://profile\?refer=all&source=
老子《道德经》有云:“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如此就不会失败。
慎终如始有三个含义:
(一)做事要慎重,要有一个好的开始
苏轼曾说:“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全面考虑,慎重谋划,事半功倍,一个好的开始才会使事情成功一半。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又遇到了失败,但实际上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你的脑力不够,而在于事情开始之前你没有“未雨绸缪”。当我们在做一些重要事情时,准备的越充分越好。当我们解决问题时,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的简单,时常需要重新定义问题。
《礼记•经解》中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慎始”,是古人谨慎从事、修养身心、完善人格的一种自省和防范。没有“慎始”,便无法谈“善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做事时,一定要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目标,要慎之又慎。
(二)慎终如始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一般可以归结于这两个方面原因: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过犹不及。
曾国藩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
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大耻辱,而“有始无终”是其中一耻。对于如何解决“有始无终”的问题,曾国藩的另一些话可以助我们找到答案:“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曾国藩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任何一事情,必须用全部精力去做,全神贯注这件事,要锲而不舍,不松懈,不见异思迁,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否则,一生都不会有所成就。
古语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这是很朴素的道理。为人处事,我们要“有恒”, 若想不功败垂成,必须要有“行百里半九十”的精神,做每一件事在行将完成时要仍像开始时那么认真、谨慎、坚持不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松窗梦语》里有一个故事。明代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察院(主管监察的机构)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他讲述了一桩见闻,他乘轿进城遇雨,看到穿新鞋的轿夫,从进城之前,还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一席话后,“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虎头蛇尾的事常有,因小失大的事也不少,抓住根本,以此去衡量一切,尤其不要放过细微枝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节最易被忽略,特别是自己身上小的过失。小节不仅授人以柄,而且为大的失误打开了缺口。这样,是否注意到了小节,也就成了衡量慎终如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处事应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胆大心细,强调一点一滴的积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难事应从易事着手,然后触类旁通;办大事应从小事做起,重视积累的力量。圣人在一件事情的开始便已慎重视之,不敢怠慢,不管难易都当作难事来处理,终究会减少甚至避免困难,进而成事。“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没有刻意把自己和所处理的事情放在重要地位,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向着正确的方向,最终越走越远,积小成多,由小及大。
(三)抽身再看慎终如始
史玉柱当年盖巨人大厦时,遭遇资金链断裂,欠下巨债。表面上看来他失败了,实际上正因为他的这次失败,让他学到了对他来说最重要,最具价值的东西,之后他才能东山再起,走向成功。
倘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人生没有彻彻底底失败的事情。失败时多复盘,不要轻易放过每一段经历,深入反思自己哪里做的欠妥当,哪里需要改善。下一次再做事时做出改善,就这样不断改善迭代,日积月累,终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