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几乎杀完了所有的功臣,为何偏偏留下了萧何
萧何、张良、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三人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三人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张良做了隐士,韩信被杀。
惟独萧何,没有落入“狡兔死,走狗烹”的必死怪圈,一直做着刘邦的第二把手,不仅长寿,而且善终。
他的为官、为人之道有着怎样的高明之处?
为何从他之后,萧氏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望族,竟至长盛不衰?
01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之前传檄,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是为了收买人心,进城之后的将士兵勇,面对如此的花花世界,无一例外地都去争抢奇珍异宝。
就连刘邦,也忙迭地进入秦王的皇宫,躺在龙床上,享受着位极人君的飘然。
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
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
然后让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当然知道这些。
对此,全军上下无不佩服。
刘邦在惭愧之余,说:“萧何确是异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场。”
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刘邦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找到了翔实的依据。
并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明末李自成进北京,清末洪秀全进天京,两个军事集团中,竟没有一个如萧何一样的人物,为李自成、洪秀全准备、谋划未来。
不争珠宝争明天。
不争眼前争未来。
萧何的争与不争,在进咸阳之时,就已高下立判。
02
打下江山,刘邦在评功中获得了第一名,刘邦恩赐他上朝时可以穿鞋带剑,不必遵循常礼。
一人之下,万人之人,到这一步,一般人想不骄傲都不行。
但,萧何不是一般人。
他知道,皇上让你放肆,是对你的恩赐,你铭记在心就是;
但你要真的放肆,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那是要倒霉的。
《史记》上载,萧何做事好请示,无论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宗庙宫室,事无巨细,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同意后,才开始实施,从不自作主张。
刘邦是个大老粗,痞子出身,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萧何想怎么办,他都会同意。
尽管那样,萧何依然坚持早请求,晚汇报,而且乐此不疲。
凡事出于萧何,决于刘邦,把粉擦到刘邦脸上,显示出了刘邦的伟大,刘邦能不高兴吗?
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准确定位。
退后一步,让别人站到阳光下。
在荣誉面前,懂得谦恭谨让,不争表面的虚荣。
这是一种智慧。
03
百密一疏,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夺取天下三年,刘邦带兵外出平叛。
萧何辅助吕后诛杀了韩信,为刘邦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
刘邦十分高兴,平叛回来后,就加封萧何食邑五千户。另外加拨500名士兵,专门负责萧何的安全保卫工作。
得到皇上的恩宠,萧何非常愉悦。,属下们也纷纷前来庆贺。
萧何也有飘飘然的时候,竟被巨大的荣誉冲昏了头脑。
于是,就在府中大摆酒席招待众人。正当大家你一杯我一杯,喝得不亦乐乎。
这时,一个幕僚突然撞了进来。
而且,穿着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鞋子,活脱脱一副吊丧的模样儿。
萧何大概喝高了,骂道:你小子穿这个松样,来干吗?
幕僚见他不懂自己的“行为艺术”,就说道:丞相,我是来为你吊丧的。
萧何说:你小子太不识相,我位极人臣,又深得皇帝恩宠,再说为人处事嘛,也十分小心谨慎,你这话从何说起?
幕僚嘿嘿笑道:皇上亲临前线打仗杀敌,你在后方享福,还得皇上的赏赐。我认为皇上是开始在怀疑你了!韩信的下场你最清楚......
一阵风吹过,萧何惊出一身冷汗。
酒醒了。
第二天拂晓,萧何就匆匆赶往皇宫外候驾。
上朝后,萧何面奏刘邦:现在国家初建,经济困难,作为丞相,要带头为国家分忧解难。皇上派的兵我不要,给我的封邑我请辞,还请皇上恩准,我把自己的大部分家产捐出来,充实国库。
刘邦十分高兴,还是丞相懂我啊!
当着满朝大臣把萧何扎扎实实表扬了一番。
虽然只是精神鼓励,萧何瞬间觉得心里亮堂多了。
危机总在悄悄里,消弥只在无形中。
有时候,放弃才是 真正的得到,才能真正的拥有。
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能够真正视做浮云的人少之又少。
萧何做到了,不争与示弱,让他的人生之路走得平稳而踏实。
后人常誉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称之为伯乐。
却不知萧何真正的大智慧在于: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