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严谨人生,言行举止合情合理——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人生的学问,旨在拨云见日,从嗜好、痴迷和执著中觉醒过来,追寻由自己做主、自主选择的人生。希望每一个人都从习以为常、自以为是和跟风赶潮中有所反思,藉由思考获得自主的资格和能力。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若能引起更多人的反思自省,将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丘
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言行举止,莫非心之所发。虽说人心难测,隐密藏深,但每一个言行举止都是心念、心思自然流露的信息。
透过人们的每一个言行举止,我们就可以了解和觉知其人心中的所思所想:志趣追求什么,价值操守为何,性格或人格怎样……
我们既可透过人的言行举止来掌握其内心,同时就可通过言行举止的修为来看心性的修养如何。
一个人的道德心性修为,必然要藉由外在的言行举止来展现和实现。
一个人的为人严谨,人生踏实,便是说他(她)的言行举止合情合理,中规中矩,无有矫揉造作。
《论语》一书,早就对此有所揭示。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心性修为的价值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的合情合理意味着什么。
孔子关于言行举止合情合理的人生修为论说,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这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是皆言人之行为,然都体现着仁之价值意蕴。内心的仁义价值,必体现在行为上。
人生的道德,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方是合情合理的德行。只有非仁不为,非义不取,方能保证做人的严谨,为人的实在。
居处恭:意味着谦恭以持己,恭敬以待人。
恭为德性,是见容于外而显现为恭敬的神态和气象。恭之德行,是有礼节的体现。
“居处恭”,是内心拥有了礼之敬的德性,然后表现在人的外在神态、仪容和举止上。
“貌思恭”(《论语·季氏》)的人生修为,既是持己之恭,又是待人之恭。
“居处恭”的人生修为,既是“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的工夫使然,又是“克己复礼为仁”的德行体现。
此一人生修为,既是自己将内在的道德修养展现于外,体现出自身修为的外在成果,又是人生交际上的待人以礼,显示出对别人人格和人性的尊敬。
“居处恭”的德行修养,是藉由求诸己的修为,以达致人际交接和相处的礼尚往来之道:
一方面,我以恭敬待人,方能要求别人恭敬待己。一方面,只有己行恭敬以待人,方能使人回馈恭敬以待己。
在人际交往中,“居处恭”的德行素养,既是在尽己性命上的伦理和道德要求,又是旨在达致令人尊敬自己的道术和交往之方。
“居处恭”的德行素养,体现在 “九容”上,便是: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
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和神态形象等,无不合情合理,方能文质彬彬,端庄大方,文明有礼。
在先哲看来,谦恭、恭顺等道德价值品性,无不体现在人生日常的行为之中:
一恭了,则胸中惺然不昧,一身之四肢百骸血脉都流贯了,吾心自然安安顿顿、严谨中正,全没有放逸的纠结、浪荡。
人品修养上的“居处恭”,便是居处有礼、文明礼貌和重品行、讲正气,守规矩的当下。
执事敬:意味着诚敬以操己,敬慎以为事。
敬为德性,是见事于外而呈现为恭敬、敬重的德行。敬之品行,是有道德修养的体现。
“执事敬”的人生修为,是内心之德性体现在人的事业和作为上。
《论语》的“敬事而信”(《学而》)和“事思敬”(《季氏》),皆是这一价值意旨的重要体现。
“执事敬”的人生修为,既是心性的修养使然,又是心性修养在事业上的德行体现。
它既是将自己内在德行之敬展现在外在的干事业、做事情之中,又是实际工作和履行职责中对待事业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执事敬”的德行,乃是依托求诸己的心性修养,而旨在达致事业上的勤勉、精一和不懈之道。爱岗敬业,便是对事业的忠诚不贰。
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我以敬之德操己做事,方能要求别人敬业。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上行方能下效。
在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人中,“执事敬”的工作态度,既是尽己做人的居敬本分,又是达致令人敬业的道术要求。
一名领导者和管理者,只有“敬事而信”,方能彰显信义,而取信于人。
一个人只有坚持“事思敬”的原则,方能在人生作为上主一笃实,做到全神贯注,达致心无旁骛。
在先哲看来,敬重、敬慎和敬畏等道德修为价值,无不体现在人生日常的做事之中:
一敬了,则胸中主一无适,万事之始终条理都贯彻了,吾心自然停停当当、光明正大,全没有杂乱的烦扰。
人生作为上的“事思敬”,便是事业忠诚、执事敬慎和办事认真以及讲操守、尽职责、树形象的当下。
与人忠:意味着忠心以尽己,忠信以与人。
忠为德性,是见内心之“与”于外而彰显为诚信的德行。忠之德行,是“主忠信”的修为成果。
“与人忠”,是心之忠的品德体现在人的交接、交往上。
孔子弟子曾子所言的“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的省身修为,便是这一价值意旨的体现。
“与人忠”的人生修为,是藉由求诸己的尽己心之所为,旨在达致“与人”交际上相互之间的诚心诚意。
这里的价值内涵是:一方面,我以忠心待人,方能要求别人以忠心待己。一方面,只有自身忠诚以待人,方能使人回馈忠诚以待己。
“与人忠”的德行,既是尽己性命的本性使然,又是得到他人信服、信任的道术和智慧之方。
在“与人忠”的论说中,体现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的价值意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们之间的互敬互爱,是相互的忠心相待使然。
在先哲看来,忠诚、尽忠等道德价值,无不体现在人生日常的交往之中。
一旦心忠了,则胸中视万物为一体,自然廓然大公而无阻无碍,全没有诈伪、虚假的病患。
人生交际上的“与人忠”,便是待人忠信、敬重于人和礼尚往来以及讲信义、尽真诚、担责任的当下。
恭、敬和忠之德行,推及于夷狄而不可弃。
孔子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说,从持己、做事和待人三个人生修为方面,揭示了人生尽己道德本分上不可或缺的修养品质和人格素养。人生的道德修养和修为,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修为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呈现着内在心性的修养和品性,也就是显现你的衷心。
衷心的意思,既是发自内心的,如由衷而发等;又是无所保留的,如倾吐衷肠等;还是真心的,如衷心祝愿等。
当然,人生也有行为脱离于真心的虚伪和伪装,如言不由衷、阳奉阴违等言行。
要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得在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和神态形象上,藉由“克己复礼为仁”之修为,秉持衷心诚意,达致无不中道而适宜的盛德品行。
在先哲看来,一个人只有如此,方能不枉为做人一场,而成就无不自得之心境,实现人格高贵之价值理想。
人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品行,既为人生的道德当然之本分,而不可或缺,则必是虽至夷狄之地域然也不可不固守以修持的品行。
若能将之达之天下,则世界便无有野蛮、粗鄙,而天下方成为礼义文明、和谐共享的世界。
从功用普及上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既为人生的道德修为,则必会成为道德教化的文化价值内涵。
从教化所至上言,“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中庸》)的天下,道德品行无人可弃,莫不当此,言行举止莫非要合情合理。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