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卢安克语录 卢安克:来自德国的乡村男教师
卢安克:来自德国的乡村男教师
Text 文/ 蒙令华
卢安克(Eckart Loewe),1968 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俱乐部教练,服过兵役,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
他22岁时来中国旅游,后来到南京东南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留学。1999 年起,他重返中国,在广西农村推广沃道夫教育理念和从事教育研究。他的独特经历,被一家媒体总结性地描述成:“以一人之力,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人做的事。”
当时广西的一个记者、后来成为卢安克的朋友描述了他第一次见到卢安克的情景:“他长得很高,应该在一米八以上,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典型的日耳曼民族特征。他穿一件宽宽大大的假冒名牌运动服,显得很瘦削。他说话时很腼腆,声音不大但是表达很清楚。”
去最穷的地方教书
1999 年卢安克重返中国时,先是在广西阳朔县农村干农活,7帮村民犁田、割禾、打谷,为村民设计了脱粒机。因为他看到了太多让自己难过的情况:父母望子成龙,就扼杀了青少年天性的理想,使得他们只是在扮演着父母希望的角色,没有了自己的人生。通过对中国农村教育的观察,他决定推广沃道夫教育――一种他本人从小学到中学时所接受过的注重与孩子天性合作的教育理念。
卢安克开始了各种尝试:将有关资料翻译成中文,还自己写书,希望把自己研究的资料介绍给中国的教育研究部门。他还找到了广西教育厅国际交流处,郑重地向他们推荐自己所研究的教育内容,并提出希望能到贫穷的地区去教书的想法。因为他觉得,山区农村的学生其实最容易接受新的教育,至于好的学校,“既然已经有了好的老师,为什么还要我去呢?”
当时正临近春节,卢安克住在郊区农村一家只有几间破旧平房和没有围墙的小纸袋厂里。他住的是一间低矮、阴暗又潮湿的房间。即使是这样的住处,等到工厂开工时他还得跟两三个、甚至十多个人睡在一个大铺上。房屋还漏雨,广西又多阴雨天气,每逢下雨就会把被子淋湿,令人无法入睡。
最初,卢安克没能如愿,教育管理部门没批准他的请求。直到后来经人提醒,他才想到了一个“以外国机构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在广西农村开展义务教育”的主意。恰巧,他当时在广西正帮助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办理一项资助手续。他马上给协会发邮件,请求担任该协会在中国的代表。他表示自己不会向协会提出物质要求,也决不会随意决定什么事项。那个协会很快同意了他的请求,卢安克终于如愿。从此以后,他在中国便可以合法地自己“派”自己当老师了。
开始,卢安克得到了广西阳朔中学的支持,在那里教初一、初二年级。学校还同意他自由选择上课方式,但卢安克不能接受学校发的500 元工资,只接受了免费食宿。后来,卢安克转到了阳朔县兴坪镇大坪子八一初中。2001 年春节过后,他提出要去更穷的地方教书,经人介绍,转到了东兰县隘洞镇初中教授地理、美术和英文。
尝试做不可能成功的事
半年后,卢安克离开隘洞中学,并且把办事处迁到了更偏僻的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继续他在学校以外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让他发现,他不重视成绩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了所教班级学生的升学率,所以,“如果不想让他们被淘汰而离开学校,我就要自己离开”。此后,他的工作不再是被聘用的了。他考虑的是做教育实验,看看能不能在教育改革方面起到帮助作用。
卢安克所面临的新问题是,他重新开始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因经济条件很差又没上过学的14 到18 岁的青少年,且绝大部分是女孩子。他们甚至连普通话也不会说,卢安克不得不先教会他们说普通话。教这些学生当然不能再用标准的教学大纲,所以他就事先对这些学生和家长们说:“这不是像一个单位那样办学,不可能发毕业证书。如果你们有机会上普通学校,不如上那些学校。”家长和其他老师听到后的反应却是:“如果你没有对于教育的固定的目标、没有一个要达到的能衡量的标准,你怎么能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呢?如果你不能定下培养出来的人能达到怎么样的标准,谁愿意送他的小孩来?”
卢安克确实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所以只好说:“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我想给学生走这条路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和任务,我不可能知道。”“我知道,我不能达到你们想象的那种成果,肯定不能。在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我会碰到很多问题,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我也会犯很多错误。然后别人从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学到很多。为此,我要尝试做不可能成功的事。”
后来,村里希望卢安克帮他们找到资金造一座桥,他觉得这是一个学生学设计的机会,于是便带着学生们一起做模型、做实验。通过做设计,卢安克的学生得到了很多锻炼。后来,卢安克又带着学生画了第一张反映全队面貌的地图,在修改地图时,他跟学生一起在图纸上商量怎么才能改造村里的环境,比如修路、种树。卢安克的孪生哥哥卢安思知道学生的方案后,马上决定出钱资助他们实现计划。2002 年11 月20 日,在卢安克和学生们的发动下,全队每户人家几乎都出来参加修路。十几天后,这条只有二百三十多米长的小路修成了。
一些人担心卢安克受不了这种乡居的生活。卢安克的回答却是:“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就是在乡村里生活,他怎么会感觉到难受呢?只要时间够长,什么都会变成习惯、变成容易接受的事情。生活条件和做好事,也都是这样的。”对卢安克来说,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最幸福的。如果还要追求认可,就活得太累。
后来,这些本来年纪就不小的学生慢慢长大了,或结婚或外出打工,卢安克便开始寻找新的学生。2003 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东兰县切学乡板烈小学。优美的环境和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让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通过跟校长的交谈,开明的校长同意了卢安克跟小学生们一起搞教育实验的请求。他的哥哥也从欧洲来到中国,帮助他一起搞活动,同时把活动拍成了纪录片。和他们一起合作搞活动的就是这所小学的五年级班,卢安克在任何时候都称之为“我们班”,就像他把自己所住的村和屯说成是“我们村”、“我们屯”一样,因为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这片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处心积虑 躲避媒体
卢安克离开隘洞中学后在一个农民家住了近两年。2004 年年初,卢安克去送他的哥哥上火车回欧洲。在返回的路上,他所乘坐的农用拖拉机发生了车祸,司机身亡,卢安克身负重伤。
卢安克在东兰教书的事迹经过部分媒体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些人因为崇拜他而给他写信或者亲自跑到东兰找他,甚至有的女孩找上门来直接要求和他一起生活,吓得卢安克只能跑到山上别的农民家住上两天才敢回来。对于媒体,卢安克也不理解。他觉得自己所在的学校有不少每月只领150 元工资的代课老师呢,他们才应该是媒体关注的对象。
2003 年他去北京找一位中国朋友帮忙修改书稿,一家电视台想请卢安克做一个教育类访谈节目。他与节目组一再强调,希望报道的是教育本身而不是个人怎么样。因为觉得节目想追求一种把他拔高的效果,而卢安克认为自己其实并没有做到那么好,最后,他还是拒绝了。
卢安克在中国生活、工作的这些年,除了教书,他还把教书的体会和自己的观察写成了书,已经出版的一本是《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第二本也已经写完,目前还在修改之中。
在中国这么多年,卢安克只坐火车硬座,从来没有坐过卧铺。而每次碰到的乘客总是询问些是哪国人、在哪里工作之类的事情。在知道卢安克只是在农村义务教书时,人们在钦佩之余常这样说:“你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还去管别人,这太不现实了。”
卢安克说:“很多人认为我是为了帮助人。其实不是,我只是对教育研究感兴趣,顶多算是个教育爱好者。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更好的生活保障而工作。我不想在中国当名人,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帮助中国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会把我研究所依靠的资料翻译成中文。”
但是,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译作,他只好拿自己的钱去印刷,然后送给有兴趣的人。2005 年春节前夕,卢安克就用父亲寄来的1 万元中的一部分,自费印了3000 册书,然后送给了那些对教育感兴趣的老师和家长。
期望加入中国国籍
2006 年7 月,因为国家新的有关规定,卢安克原来所代表的“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广西办事处”到期后没有被获准延续,但卢安克却想继续留在中国。于是,他开始考虑加入中国国籍。曾经来到东兰县配合他的教育实验活动的哥哥,当时远在非洲,也来信说非常想回东兰。卢安克开始通过当地公安机关向上逐级报告和申请。然而,等待了一个多月,他最终还是被拒绝了。按照中国的法律,只有在国家一级机构工作4年以上,或为中国做出特殊贡献的外国人,才合乎入籍条件。2006 年8 月7 日,签证到期的卢安克只好暂返德国。
刚回国的那几天,卢安克和一位中国朋友说:“到了德国,我就觉得好像德国人是在梦里生活,德国社会是在传说里,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里。什么都是理想中的,根本不存在现实的。所以在这里也没有什么可研究的。” 于是,期望着再回到中国的卢安克开始向中国驻德大使馆再次正式地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2006 年12 月,上海一家报社的记者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以《德国青年中国山村支教6 年 申请中国籍遭拒》为题刊发了一篇报道。随后,其他媒体和网站纷纷予以关注,最终引发了无数网民和朋友对他的关注和支持。一位同在东兰县做志愿者、从事教育研究的朋友萧望野还发起了为争取卢安克加入中国国籍的努力。她把摄像机对准了曾经配合卢安克做教育实验活动的板烈小学的学生们,学生们发出了他们真诚的呼唤:“卢老师,我们希望你回来。”
而身在德国的卢安克却冷静地面对着这一切,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回答读者的询问时说:“法律是不能不要的,如果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事情去对付法律,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与此同时,卢安克也在积极寻找其他重返中国的机会,哪怕是做一名志愿者。经他的中国朋友蒙令华帮忙联络,广西团区委终于向他发出了邀请:以国际志愿者的身份重返广西,并根据他的个人意愿,同意他回到东兰县切学乡板烈村。他在给中国朋友的信里说:“以后,我就要作为板烈小学的老师,天天要上课,不能像以前那样跑了。”言语之间,充满了喜悦。
2007 年4 月4 日,卢安克取道上海,终于又回到了中国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