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保持距离好处 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社交距离
在生活里,总会类似的瞬间让你感到不舒服:可能是在青春期时,独自待在房间,父母不敲门便闯入的时候;可能是在成年后,回老家遇见长辈亲戚,被拉着询问“谈男朋友了没,一个月挣多少”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在分手之后,前男/女友还是纠缠着你,不愿离开你的生活的时候;还有那种内心回荡着“我明明和你不熟”的时候。
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你的个人边界被侵犯了。“边界”不是一个中文里现成的词汇,它听起来有点像是“底线”或者“原则”,但相比这些日常用语,边界是一个更加复合的概念。
边界感和一种精神障碍诊断密切联系在一起: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意思的是,很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识别别人的情绪和“内心戏”方面“天赋异禀”:他们往往对身边人的细微内心活动高度敏感,直觉灵敏。正因为他们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模糊——就好像没有皮肤一样——仿佛亲身置身于对方的身体里一样,而这种模糊的边界感经常给别人、也给他们自己带来许多伤害。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个人边界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情绪上的,它能够反映出个人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认识和要求。当我们说,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或者说这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对于自我是什么样的人、思考及感受着什么有属于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在中文中,我们不常提到“边界”这个概念,这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关。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西方社会的格局比作一捆一捆扎着的柴,个体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通过社群、群体的集结,形成边界清晰的结构。而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则被比作石头掷在水面上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圈水轮的中心,水轮距离石子的远近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在中国社会里,人际之间的亲疏远比边界要重要,我们有时会觉得如果足够亲密(比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就可以不注意边界。
简单来说,健康的个人边界是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并且不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所以,健康的个人边界能够帮助我们接受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收获它们带来的益处。同样重要的是,它们也确保我们让别人也能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
健康的个人边界有以下特征:1. 现存的、清晰的, 2.合适的,非控制性或操纵性的, 3.坚固而灵活,不是坚硬的、无法改变的,4.保护性的,非伤害性的,5. 接受性的,非攻击性的,6. 为自我建立,而非为他人的。
而拥有不健康的个人边界的人,则要么是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要么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如何建立个人边界?
为什么建立个人边界是困难的?虽然个人边界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但很多人仍然对建立个人边界有所迟疑,或是无法顺利地建立健康的边界,常见的原因如下:
1. 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2. 对自己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建立。
3. 不认为自己有建立边界的权力。
4. 担心个人边界会影响人际关系。
5. 没意识到建立边界需要坚持和努力。
如果想要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 明确你有建立个人边界的权利。
建立个人边界是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你有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有权利拒绝,当然你也应该对“允许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这件事负责。只有自己建立清晰而坚定的界限,别人才会尊重它们。有趣的是,个人边界脆弱的人,会更倾向于冒犯他人的边界。所以,拥有良好的个人边界也可以促进你对他人的尊重。
2. 分辨出哪些是你无法接受的行为。
回想你经常遇到的场景,想想它们是否与个人边界相关。写下你的感受和平时的处理方法,再列出清单,思考是什么阻止了你做出行动。然后,用平和的语气写下能表明你个人边界的话,以后再次遇到这类场景时向对方表明。
3. 别人的需求和情绪不一定比自己的更重要。
很多人会觉得,别人的需求或情绪,尤其是家人或伴侣的,比自己的需求更加重要,否则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自私的人。道德感过高会让人焦虑。学会将自己放在首位,为自己建立边界,足够的自尊与自爱才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迁就他人。
4. 学会拒绝。
当个人边界被冒犯时,生气是最常见的、本能的反应。生气是一种信号:说明你该采取行动了。如果你对于建立个人边界感到焦虑或愧疚,要记住的是,如果你因为担心冒犯他人,而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悦,你的人际关系反而会受到损害。表明个人界限并适当地拒绝,反而有助于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