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和本质的名人名言 本质与表象:真相,只有一个吗

2023-08-03 05:44   geyange.com

表象和本质的名人名言

中国的哲学一般不往后追究事物的“本质”,而是往前看事物“止于”什么。那么,事物是否有其本质呢?

所谓本质,其实就是事物的根源所在,即事的“根本”和“质地”。本质与表象对应,表象是基于本质的表达现象。

在上一论中谈到,事实的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就是事物本身的组成要素,可以说,这就是事物的本质。而第二个层次的“信息流”,则主要来自于表象。

当然,人们更愿意把本质弄得 “简洁”一些,例如上一论中举例的面包,就可以“简洁本质”为:食物,或商品。

——由此可见,本质是可以有很多角度的提炼,因为构成事物本身“根本或质地”,可以有很多种类。而这些种类都是客观的事实,因此都可以提炼出相应的“本质”。

一般而言,与多种类“本质”对应的表象,就更加多样了。因此,如果把本质看作是“因”,表象看作是“果”,那么整体就呈现出一个“多因、多果”的局面

所以,我们一般在形容事物的本质时,要附加一个前缀的范畴给它,例如: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面包本质上就是一种商品。而与这种局限范畴内的本质总结,对应的,就是相应范畴内的现象。

当然,这种“本质”的说法,可以再深入,就像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再深入到更小的粒子一样——对本质的追究,可以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因此,人类往往只能停留在某种认识能力的本质上,然后以此为依据,去考察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开篇所讲的,中国哲学不讲“本质”。或者说,中国哲学喜欢将本质归纳为含糊的“五行”或“太极”甚至“无极”——但是却注重事物的后续发展,并给了类似“止于至善”(《大学》)的设想。

或许这不是有意为之,但却是相当合理的一种处置方式:轻于追究根由,却注重引导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因此其实践指导作用,甚至更强。

当然,就像上一论谈到的,这种偏颇的处理方式,缺点也很明显。最后,我想用一张图来表现复杂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多因多果”的关系。

这种“多因多果”的关系,普遍存在于多数的事物当中

因此,我们做学理运用和思考相应的事实问题时,应当注意多个层面和范畴的考虑——注意所谓的“本质”往往只是其中一个,而我们看到的表象,也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一个侧面的表象而已。

但是,有一点要重申:本质是一定存在的,并且往往是多种的;“因”不一定就是本质,但本质一定是对应范畴内的表象的“因”。所以追究“本质”,其实就是寻找事物发展变化最重要的因。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