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白银时代 讲什么(王小波的《白银时代》看不懂,还要继续看吗)

2023-08-02 10:52   geyange.com

王小波白银时代 讲什么

最近在写《白银时代》的小说评论。

我也不知道我是哪根筋搭错了选它……

先说我的观点:看不懂《白银时代》非常正常,这样一本“纯文学”也注定不是给大部分人看的。

至于要不要继续看,完全取决于个人。《白银时代》绝对不是一本非读不可的书,但读了它肯定会有别样的乐趣。

从叙事说起吧。

《白银时代》的叙事方式是很“王小波”的,和《红拂夜奔》《万寿寺》这些作品非常类似。

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它主要用的是“元叙事”,以及回叙、预叙这样的非线性叙事手法。

要知道,作者的叙事方法是很影响读者阅读的。尤其是作者用反常规的叙事方式讲非常规的“故事”的时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折磨。

元叙事也叫元虚构、元小说,它通过作家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过程,产生间离效果,进而让接受者明白,小说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这样,虚构在小说中也就获得了本体的意义。

如果说《白银时代》仅仅是叙事方式反直觉的话,它也不至于被我称之为折磨。

一般而言,我们鉴赏小说主要从五个方面考虑,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

让我们从这五点看《白银时代》。

它的人物,是符号化的。

“我”是谁(连个“王二”这样的名字都没有)?“老师”是谁?“克”是谁?……我们几乎不可能从文本中读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因为他们只是符号,是作者表达的工具——就像《等待戈多》里的弗拉基米尔、爱斯特拉冈一样

符号化的人物,往往伴随着荒诞的情节。

于王小波而言,这更是普遍规律——他和他格外推崇的卡尔维诺一般——“我在写作时,也讨厌真实逻辑的控制”(《未来时代》自序)。

《白银时代》里,无论是写了十几遍的师生恋小说,还是“我”的根本不合理的经历,亦或是师生恋小说中的种种荒诞情节,乃至给“我”开抗抑郁药的医生、打劫“我”内裤的女大学生,无一不在证明着小说情节的荒诞。

按常理来说,小说应该以刻画人物为核心,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反映社会生活——然而《白银时代》仿佛一点也没占到。

究其根本,我想还是因为故事背景的不同寻常。

《白银时代》是本反乌托邦小说。

它同《1984》、《美丽新世界》一般,描绘的是一个没有那么多精神自由的世界。

在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中,写作的竟然由“写作公司”这样的东西来完成,而写作公司的“作家们”,每天就是在稿子被毙掉和毙掉别人的稿子中度过。他们必须写“真实”的小说,但往往真实的情节会被画上“不符合现实”的标签然后毙掉……

在这样一个充满压抑,精神自由少的可怜的世界里,荒诞的情节和没有个性的人仿佛又变得理所当然了。

到这里可以下一个结论了:《白银时代》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它通过符号化的人物、荒诞的情节、“支离破碎”的叙事方式,描写了一个虚构的乌托邦世界。

那它表达了什么?也即它的主题是什么?仅仅是反乌托邦吗?

《白银时代》里一直在强调“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也在文中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即未来世界会变为所谓“热寂”,宇宙各处温度将会相同,世界将无法孕育生命,变得无比寂寞、变得荒谬至极——而乌托邦式的世界则代表着精神上的热寂,王小波曾言:乌托邦要想得以延续,只能靠未来的人和乌托邦创造者有相同的思维,乌托邦一定伴随着精神上的自由不再。

王小波反乌托邦,终归是反对不自由。这是他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清醒自觉的批判意识使然,是他从始至终都有的社会责任感使然。《白银时代》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王小波本人的自由主义立场,以及他的人文关怀。

政治意图什么的就不多谈了,我个人认为符号化的写作是有回避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但联系到王小波的个人经历,从《白银时代》中又很难不想到那个时代。

最后说《白银时代》的语言风格。

李银河说:“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 不用报名, 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 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 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 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

《白银时代》同王小波其他作品一样,语言充满了戏谑讽刺,黑色幽默,逻辑清晰明了而且富有理性,还带着王小波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理科生独有的理科思维。

这种语言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别无仅有的。我想这独一无二的语言风格也是王小波的文字如此迷人的重要原因。

最后下个结论:《白银时代》这本小说,以格式化的人物、荒诞的情节、戏谑如梦呓般还带着黑色幽默的语言,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描绘了一个“银子”的世界,表达了反乌托邦的思想,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对世界的审视。("表达"之后话的可以忽略)

《白银时代》很优秀,值得一读。

就写到这吧。

以上。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