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壮胆那句话怎么说?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其实下半句更精辟,道尽现实与人性
读《蒙田随笔》,有一篇是讲饮酒的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葡萄酒发酵时会使桶底的杂质往上漂浮,饮酒过度也会使心里的秘密不知不觉地吐露。”
图:视觉中国
诗仙李白每每饮酒,便会诗兴大发,比如《将进酒》中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又比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还有《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贺知章当年与李白一见如故,兄弟,喝一个呗,于是就有了“解得金龟换酒喝”的故事。
五柳先生陶渊明也爱酒,“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可见,即使是圣贤纵酒,也会表现出忧虑和暴露内心的秘密。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其实下半句更精辟,那就是“酒亦卸人妆“,但很少有人知道。
都说酒后吐真言,人喝酒后最容易暴露本性,即使平时再怎么伪装,几杯好酒下肚,立马“原形毕露“,可爱豁达的更加真实,虚伪狡诈的更加露骨。
我喜欢喝酒,我的酒胆是从小偷酒喝练就的。
高考那年暑假,成绩还没下来,我每天跟蔫了的茄子一样提不起劲,晚上也睡不好。那时候晚饭吃的早,我爸总要咪上两口,我妈就让爸给我也倒点。
几口下肚,乘凉都不去了,歪倒在凉席上,呼呼睡去。
我妈就是厉害!
现在我已经很少喝了,也就过年过节家庭聚餐,或者跟最好的朋友聚会,才会喝上几口。
每回在家喝酒,我爸总叫我少喝点,我妈却在边上一个劲地唱反调,“让她喝,让她喝。”
妈最懂我,她这是想套我话呢。
我有个“毛病”,稍有点醉就喜欢跟你掏心掏肺,恨不得把祖宗十八代都告诉你。
后来年纪渐长,劝酒者肚里转几个心眼全都门儿清,不该说的即使到了嘴边也会再喝一口咽回去。
人总是要长大的,酒品也会成熟的。
读丰子恺《沙坪的美酒》中有这么一段关于酒的描述如下:
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
譬如二三人情投意合,促膝谈心,倘添上各人一杯黄酒在手,话兴一定更浓。
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而来。
古人所谓“酒三味”,即在于此。
何为“三味”?
古人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其二是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shé)俎 (zǔ),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其三,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简单来说就是把书当作佳肴美味,比喻为读书可以获得很好的精神食粮,后成为三味书屋的馆训。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我看来,喝什么酒不重要,跟谁喝才是重点。
我觉得,丰老所指的“酒三味”大概是说饮酒的境界,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也不是为了喝醉,而是为了能有更好的兴致,为了享受其中,能够畅所欲言。
喝酒要有好酒伴,不做作,不拘束,这样才能喝得自在,过瘾。
花半开才美,情留白才浓,酒过三巡,微醺,可畅所欲言,又不失仪态,才是喝酒的最佳状态。
感谢阅读,Bon Appetit!祝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