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理论的主要观点

2023-07-24 13:15   geyange.com

巴赫金名言警句

一、人物介绍

巴赫金出生于1895年,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主要提出有超语言学,对话与复调,狂欢化与怪诞现实主义等理论。

二、具体理论

超语言学

巴赫金在批判传统语言学基础上提出超语言学理论构思的。他认为传统语言学研究有两条主要路径:

一是个人主义的主观主义,个人心理是语言的源泉,语言学的任务就是从个人心理出发阐释语言现象。巴赫金认为这一路径的问题在于漠视了主观心理的客观性,内在感受都是由外在因素组织而成,包括对话者,社会氛围等。

二是抽象的客观主义,以索续尔为代表将语言视为一个体系,一个稳定、不变由规则一致的语言形式构成的体系。巴赫金认为这一路径的问题在于漠视了客观体系的社会性,将语言与意识形态内容分离,把获得语言视为死的语言。

对话与传播

对话是巴赫金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巴赫金认为对话从狭义上看就是“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如日常交谈、学术争论、政治争论等。但这只是对话关系最外显醒目又最简单的一类。更多的时候, 他从更广阔的范围阐发对话, 把它看作全面的、无所不在的现象。在他看来, 表现思想立场的符号或表现事物一定含义的符号之间能够发生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有着实际或潜在的主体, “要求意向所指是共同的对象”, 在交往中, 不仅有矛盾、斗争、论证、反对等对话关系, 而且也有理解、赞同等更为重要的对话关系。

对话的原则是差异与复调。差异是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对话的参与者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他们在对话中发出的是不同的声音, 在差异即不同声音交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复调。

复调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原是音乐学的术语, 指同时融合两个以上旋律, 每个旋律都独具特色、自成一体, 但又结合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多声音乐。巴赫金用复调来比喻对话中充盈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与对话相对的是独白, 独白把他人完全作为意识的客体,独白不期待他人作出应答, 对他人的回答置若罔闻。

巴赫金一直强调的就是对话参与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体间的相互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看, 他所批判的正是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它容易把传受角色及其关系固定化, 是忽视反馈的单向传播模式。

批判的同时, 巴赫金也在逐步完善自己以对话为基石的交际模式,在他的新模式中, 表述是核心所在, 巴赫金把表述看作人类语言和文化行为的基本单元, 围绕表述, 他建立起自己重主体、重应答、重复调的对话交际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说者 (作者) 和受话人是交际的参与者,同时说者 (作者) 与受话人作为主体不断更替, 在对话中既保持个性又相互影响。他人在对话交际中具有积极作用,对话中的说者并不是第一个说话者, 在他的表述之前, 已经有他人的先行表述存在, 故说者的表述总是与他人表述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对话中要考虑“统觉背景”。统觉背景是受话人理解具体表述的背景知识。统觉背景不仅决定表述的布局和风格, 还决定受话人对表述的积极的应答性理解, 即决定表述的内容。在整个过程中,表述的深层结构取决于说话者所置身的广阔的社会环境。

对话的启示

第一, 传播要有对话立场, 重视传者与受者的双主体性。

也就是说要把参与传播的各方真正看作具有独立价值和内在自由的主体, 使传者与受者在传播中地位平等、价值相当, 充分认识到受者对传播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第二, 传播要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独白, 不能追求所有声音都同一、一致的单声旋律, 否则, 闭塞的单语终将覆盖并消泯多声的复调。舆论不一律即是如此。

第三, 思想的对话是传播最重要的层面。

巴赫金把人的精神性存在看做是人存在的重要方面, 其对话理论的精髓就是思想的对话性。传播本来就具有沟通、交流、影响思想的功能, 即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种种作用。封闭的传播则是在扼杀思想的对话。

狂欢化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部著作中都谈到了狂欢化问题。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是一组核心概念。

狂欢节,狭义上是指某一特定的节庆日,它是一个时间概念。狭义上的狂欢节在中世纪还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后期,它才逐渐取代了其他节日,成为完全独立于教会与国家的全民广场节日的象征和体现。

狂欢式包括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从大型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人人都是积极参与者,颠覆了生活的日常状态。狂欢式的形成使狂欢节逐渐脱离了固定的时间(节日)和地点(广场) ,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

狂欢化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术语,内涵丰富。但巴赫金在著作中没能对这一术

语给予成型的定义,而是采用诗学的语言对之进行描述。狂欢式转化为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则被巴赫金称之为狂欢化。

总的来说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包含几个特征

1、 全民性

狂欢的生活是一种脱离了常规的生活,它打破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恐惧、敬畏、虔诚和礼节。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抛在了一边,人们大可不必像平时那么严肃认真、刻板教条; 相反,人们尽可以放纵自我,过着一种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2、 颠覆性

那些决定着日常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诸多法令、禁令和限制在狂欢节期间都被暂时性地“悬置”了。狂欢节世界中现存的权威和真理也都成了相对性的,这种相对性对社会意识形态和等级制度产生了一定的颠覆,并使那种企图统辖一切,完全禁锢大众思想空间的教会的力量大大削弱。

3、 乌托邦色彩

在狂欢节中蕴含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期待。死亡和再生、交替和更新的因素永远是节庆世界感受的主导因素。正是这些因素通过一定节日的具体形式形成了狂欢节日特有的节庆性和喜庆性,即民众可以暂时进入全民共享的、自由平等的和快乐富裕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

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即便大众文化同巴赫金的狂欢同样具有追求欢愉的色彩,但狂欢理论远不能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支撑,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建立在欧洲狂欢传统的基础上,狂欢是民间文化的范畴。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有许多内在相关性,大众文化也从民间文化中获得了很多元素,但两者仍然是不同的。

虽然,狂欢理论不能做为大众文化的理论支撑,但二者之间在理论蕴含上还是有一定的契合性。狂欢节给普通大众提供了精神宣泄,自由诉求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们操着日常生活所不允许的粗言秽语,用低级的寻欢方式挑战着常规生活的官方权威,寻求着生活中所缺失的自由与快乐。而大众文化追求时尚、崇尚感官刺激,以通俗的方式迎合大众,人们被动却乐于徜徉在大众文化所营造的令人难以自拔的世界。

1、 尊重人自身的欲望

欲望是人自身的基本要求,正是由于对人自身欲望的关注和尊重才使得狂欢节在整个中世纪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样也使得大众文化迅速地获得大众的支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和大众文化也都大力地宣扬一种理性的生存环境,从中人们可以快乐地生活,肆意地娱乐,尽情地宣泄欲望。

2、 蕴含着更新与交替的精神

以狂欢节中为小丑加冕为例,加冕是为了脱冕,脱冕是为了加冕的完成,二者合二为一。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一切都会在更新与交替中不断前进,不断抛弃过去,迎接新的未来。

对大众文化而言,它不断冲击着精英文化与官方文化,建立起庞大的大众基础,但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具有的亲和力又让精英文化不断的借鉴反思,获得新的发展。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是绝对的否定和肯定,而是互相影响和渗透,互为机遇,蕴含着更新与交替的创新精神。

3、 蕴含着批判与反抗的精神

不同于官方所包含的等级与秩序,“平等自由”暂时成为了狂欢节的主题,这种暂时的取代蕴含批判与反抗的精神。

由于大众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能够跳出精英文化的牢笼,主动选择更加亲民、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因此大众文化对已有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解构,颠覆原有秩序,还原人们真实的精神生理需求。

4、 具有解构精神

狂欢的存在是为了反抗中世纪的官方权威,颠覆官方统治、弱化中世纪的官方权威和消解官方意识形态,即对中世纪的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进行解构,并主张确立民间狂欢文化的对等地位。

大众文化则是通过拒绝深度来解构现代文化的,大众文化的快乐原则和感官刺激的特点吸引了大批民众,为了迎合他们大众文化只好不断追求新的刺激,最终在通俗和娱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完全背离现代主义的各种深度模式。

总的来说,巴赫金的关注领域多在文学方面,但是他提出的理论对传播学有着很强的启发,巴赫金主张的对话可以和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对对话的看法相对照,文无定法,不同的解释路径,见仁见智而已。而他的狂欢理论在承认狂欢所具有的粗鄙与浅薄一面的同时更加肯定狂欢现象具有的批判与反抗精神,因此我们在用来分析大众文化现象时也要避免一味批评大众文化的麻醉作用与浅薄倾向,更要看到大众文化背后的积极一面。

参考文献

[1]袁文丽.在对话中传播 在传播中对话——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传播学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120-124.

[2]李文宁.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关慧.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5):132-137+148.

[4]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21-27+154-170.

[5]教材:西方文学理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