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阅读理解

2023-07-23 16:14   geyange.com

怀疑与学问名人名言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是建设在对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3.(1)下列作文本文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B.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有怀疑精神。

C.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请说说第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名言独立成段,能引起读者关注并深入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14.请简析第④⑤两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4分)

15.第⑥段中加点词语“一切”,表述是否过于绝对?为什么?(3分)

16.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这句?为什么?(2分)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参考答案:

13.(1)A

(2)①引用我国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论述,点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②借名言自然引出本文所要论证的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③两句名言同时作为理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4.第④段论证了什么是怀疑精神,以及怀疑精神对于辨伪去妄的意义价值,而第⑤段是承接第④段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精神读书治学(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先阐明意义,后指导行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规律,因此,④⑤段是层进关系。此外,第④段首句“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是承上启下句,第④段紧承第③段的论述,③④段联系紧密。因此,④⑤段不能调换。

15.不绝对。因为前文已充分论述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因此,只要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即“所有”,更比“所有”多了强调的意味。

16.不能。因为陈献章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他的名言不能照应前文“许多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一句中的“大哲学家”。并且,笛卡尔的名言和戴震的事例从中外两个角度更全面有力论证观点,更好体现观点的普遍性,陈献章则不能。

每日推送中考知识点,应试技巧

助你迎接2021年中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