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刊期是什么意思

2023-07-23 12:03   geyange.com

司马迁忍辱负重

山河无恙

花枝春满

忍辱负重的殉道者

司马迁,何人?《史记》的作者,而《史记》作为纪传体通史的开山鼻祖,不仅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更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为“史家之绝唱”。

而著下此书,让多少几近湮没于滚滚时间长河的史实得以重见天日的竟是一位身体残缺之人,贯观古今,也唯此一人而已。

公元前99年,李陵降于匈奴,触怒龙颜,汉武帝下令处死其留在中原的家人。命令一下,朝廷鸦雀无声,谁都知道此罪不该祸及亲人,但是谁都不敢出一言以驳,因为谁也都知道,一旦站出来便会成为众矢之的,被视作同党。只有一个小史官,面露不忿,意欲开口。

忽地,一个响亮坚定的声音打破了这一片死寂——这声音声振寰宇,直至今日听来仍令后世的我们振聋发聩!伴随这一声而来的,葬送了司马迁作为男性的尊严,也赐予了后世一个孤独的守墓人和一部无与伦比的经典。

出身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难道会不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吗?他当然知道,毕竟血淋淋的的教训太多,而历史从来都是血腥的。那他为什么还是要这么做呢?若要深究,值得我们歌颂的实在太多。在此我想用一句话概括,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里的“不可为”可以指不会实现或不能做,其对应的后果则是徒劳一场或身名俱毁。但关键就在于,当你深知这一点时,你还要不要去做。司马迁明白,但他没有逃避,所以他是一个勇者,没有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这也让我想到了“崔杼三杀史官”的故事,只为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五个字,太史伯、仲、叔相继被杀。 我们永远不知史书上轻飘飘的一句话承载了多少史官的鲜血,史官是杀不完的,因为这个职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人性的一种希望。也正因有了如他们和司马迁一般的人,我们才能穿透重重迷雾直击历史现场。

狱中,漫长的夜,司马迁已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他愤懑于皇帝的昏聩,踌躇于生与死的抉择。他彻夜难眠,他辗转反侧,他低声呜咽,他放声痛哭,陪着他的只是屋顶老鼠窜动的窸窣声和几近熄灭的烛火。终于,在某个万籁俱寂的深夜,他想通了——他要活下去,他要完成自己和父亲两代人的理想,哪怕要拖着残躯在世人异样的眼光中度过余生。他的思维变得清明起来,仿佛只感受得到自己逐渐活跃的意识,还有头顶老鼠发出的声响。叫来狱卒,光影摇曳中,司马迁用平静的声音将自己的决定传达给他。话音刚落,风起,无边的黑暗,司马迁以为自己余生再见不了光了,可他不知道,他的事迹和著作会变成永生灯照亮后世无数踏入深渊的殉道者。

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司马迁想必对生死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所以他才用满怀感慨的笔触写下了《韩信列传》《项羽本纪》。写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方成就了日后的一番霸业,写项羽乌江自刎的慷慨决绝。 这是司马迁的态度:既认同忍辱残生,也不咥笑慨然赴死,因为无论哪种,都是向死而生!

读《明朝那些事》,徐阶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让我印象深刻,司马迁之所忍辱是身体上的,而徐阶所须忍受的则是眼看着严嵩一派肆意妄为,自己还要收敛锋芒的精神折磨。每到午夜梦醒时分,无辜牺牲的朋友的音容笑貌浮现于脑海:胡宗宪、杨继盛、沈鍊……所有的克制、所有的蛰伏都是为了最后的致命反击。 诚然,我敬佩徐阶的忍辱负重,可我又想,倘若他遇上了一个明君,是不是就不用隐忍那么多年了,而是一封谏书便可将严嵩送入诏狱;是不是那些正义的朋友就不用牺牲了,而是各得其所、大展宏图,共同开创一个河清海晏的盛世。

司马迁是一个犀利的洞察者,他用一支笔写尽了悲欢离合,他深知帝王的冷血和无常。所以,他的笔下总是不乏看透一切的忧思,虽然思想超前,却依旧保持对人间的怜悯。他满怀沧桑地记录下屈原的穷困窘境,屈原的孤立无援,勾勒出其独立于汨罗江边的单薄背影。为什么要让一个万念俱灰的人看见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呢?都同样的悲壮,又都同样的无力。

一个记录下无数人完整生平的史官,却留给后世未解的谜团——司马迁究竟何时而卒,何其讽刺。我想,他的死是为了控诉、控诉统治者的暴虐无道,而出于不可知的原因,统治者刻意地抹去了这段史实。至于司马迁为何选择此时才死,其实他在《报任安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之前,他不能死,是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留与他完成。而现在,《史记》已成,他长舒一口气,走出家门,秋风残阳,甚是萧瑟。当看到最后一抹夕阳消逝,他知道,青山仍在,但明天的太阳不会为他而升起落下了,是时候离开了吧……

司马迁走入了那个良夜,但并不温和,因为在此之前,他曾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为大道生,最后又死于大道。司马迁,一个忍辱负重的殉道者。

审校 | 沈丽郡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