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怀疑的名言(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2023-07-15 08:56   geyange.com

学问和怀疑的名言

《怀疑与学问》

课 前 预 习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建树。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论述的就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颉刚(1893一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

视察:察看。

轻信:轻易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máng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mò守: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停滞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如此才能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也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为下文论证提供了依据。

2.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3.第④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4.第⑥段开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文章第⑥段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试分析。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其次,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永远不能治学……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再次,运用事实论据,通过戴震的事例证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总结,照应论点,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指出“建设新学说”的步骤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地论述了分论点。

第一题

怀疑精神的内涵是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第二题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不绝对。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他们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持怀疑的态度,强调了怀疑的普遍性。

2.不可以。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

第四题

教 案

18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5.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3.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2自然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怎样提出的?它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第1、2自然段引用学者的名言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第3自然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③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关系到全篇。本段已经点明“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个观点,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学习了课文前三段。那么,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又将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呢?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告诉大家答案。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顾颉刚,字________,________学家。他是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答案示例:铭坚 历史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提出了“学则须疑”这个论点。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4自然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第5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是否重复?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重复。第4自然段主要是介绍什么是怀疑精神,以及在做学问时,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疑问。第5自然段则是从怀疑精神所适用的范围,及怀疑在做学问中的作用两个方面论述,所以,这两段虽都在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但谈论的角度不同,所以并不重复。

3.第6自然段包含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如何关联?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①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用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③“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例论证“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的论点;④“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没有怀疑精神对学问和人类文化的危害。

4.“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强调作用。

5.第6自然段中有三个“这样”,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后两个“这样”指代“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2.赏析本文的论证技巧。

答案示例:①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3~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②引名言、举事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如第5自然段中引用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这一观点。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强。

再如,在第6自然段中,列举了戴震在治学过程中善于怀疑,终成大学问家的事例,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观点,有说服力。而作者在论述读书时应如何怀疑、追问时,列举了一系列追根究底的问题,给以具体的借鉴,启发性很强。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戴震难师》,理解短文大意。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戴震这一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又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是这样?”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给需要的小伙伴们吧!

●● ●

来源丨网络 欢迎收藏及转发至朋友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